李稻葵警告,通缩比通胀更危险!日本教训正在中国重演?

2025年有个挺反常的事儿,央行连续四个季度都说要“促进物价合理回升”,说白了就是让物价稍微涨点。

好多人纳闷,物价降了买东西便宜,这不挺好吗?为啥非要让它涨?

李稻葵一句话点破了关键,咱们不只是消费者,还是打工人、创业者,要是经济真出问题,那丢的可比省那点钱多多了,典型的“捡芝麻丢西瓜”。

一、通胀不是小事,钱不值钱的时候,日子更难

说起通胀,大伙可能只觉得是东西变贵,其实这背后的危害大了去了。

李稻葵举过个例子,要是物价没个准头,你敢把房子租出去两年吗?大概率不敢,多半会说“先租3个月试试”。

表面是不想长租,其实是怕后面物价涨太猛,自己亏了。

这种信任没了,长期的交易根本做不成,这才是通胀最隐蔽的伤害。

更吓人的是恶性通胀,历史上真有不少教训。

就说2008年的津巴布韦,通胀率高到没法算,老百姓买棵白菜都得扛一麻袋钱,那钱还没纸值钱。

到这地步,大伙谁还信本国货币?拿到钱就想换黄金、换外币,政府为了维持开支只能接着印钱,最后越陷越深。

其实,这事儿要是控制不住,真能动摇根基。

那怎么治通胀呢?首先得管着政府别乱印钱,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从没出过恶性通胀,跟这点关系很大。

然后还得管银行放贷,比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让银行少放些贷款。

当年沃尔克当美联储主席那阵儿(1979到1987年),直接把利率抬到快20%,就靠这招把美国的“滞胀”给摁下去了,利息一高,想借钱的企业少了,市场上的钱就少了,物价自然就稳了。

中国和美国的办法还不太一样,咱们是直接给贷款利率划个区间,美国则是靠买卖国债调利率,想降利率就买国债,想升就卖,几秒钟就见效,根本没空子可钻。

两种办法看着不一样,核心都是把市场上的钱管住,不让它泛滥。

二、通缩更坑人,东西便宜了,挣钱却难了

好多人觉得通缩比通胀好,毕竟东西便宜了,可李稻葵说这其实更糟。

你想啊,要是物价老降,企业怎么赚钱?

消费者也会等着“再便宜点”,谁还急着买?

企业赚不到钱,要么降工资,要么裁员,到时候没了收入,再便宜的东西也买不起,这不是更亏吗?

日本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从90年代到现在三十年,物价一直没怎么涨,经济也没活力。

李稻葵说他跟日本前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聊过,黑田东彦的目标特别低,就想让日本每年经济涨1%、物价涨1%。

本来觉得这目标也太容易了,后来才明白,这恰恰说明日本经济有多难。

为了实现这“双1”,黑田东彦只能让央行多印钱、买国债,可效果还是一般。

现在中国也有点这苗头,企业之间互相欠钱,账期拉得老长。

地方政府欠工程公司的钱,工程公司欠原材料商的钱,还欠工人工资,一环套一环,钱转不动,经济自然就冷了。

好在今年6月1日,国务院出台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就是要治大企业拖欠的毛病,现在车企都表态要把账期缩到60天以内。

其实,这招挺实在的,要是钱能快点转起来,经济才能慢慢活过来。

三、流动性是经济的“气血”,钱转起来,经济才暖

李稻葵有个特别形象的比喻,说流动性就是经济体的“气血”,气血不足,经济就没活力。

2025年两会定的CPI目标是2%,比以前的3%低,就是因为这几年物价涨得太慢,可现在连2%都没达到,这也是央行要促物价回暖的原因。

怎么让“气血”活起来?其实20年前就有过经验,当时政府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解决了“三角债”。

放到现在,比如中央政府发点国债,给地方政府注点钱,帮着还点债,地方政府有钱了,就能把欠工程公司的钱还了;

工程公司再还原材料商的钱、给工人发工资,大家手里有钱了,自然会消费、会投资,经济不就暖了吗?

这就像人失血过多,先输血,身体才有温度。

现在中美经济正好是两个极端,我听朋友说,他把一套100万美元的房子卖给了个刚移民美国的巴西姑娘,才30岁,就拿5万美元首付,贷了95万美元。

这说明美国现在贷款容易,钱转得快,经济有点过热。

中国则相反,银行有钱贷不出去,老百姓买房也不积极。

这种时候,个人得有点策略。

比如可以买点理财产品,现在利率还行,往后政府可能还会降息,到时候利率就没这么高了;要是想借钱,别急,现在利率不算低,等几个月可能更划算。

但政府得反着来,经济冷的时候就得加流动性,帮地方政府化解债务,毕竟地方政府一年的购买力能占GDP不少,它活了,中国经济才能活。

最后李稻葵推荐了本《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作者是华裔经济学家辜朝明,书里说很多经济衰退都是高债务闹的,地方政府、企业欠太多钱,就没了活力。

他还说读书得带着问题读,比如把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装在脑子里,这样才读得明白。

其实,这点我特认同,要是瞎读,不光效率低,还容易读歪,睡前消遣还行,正经读书可不能这样。

总的来说,通胀和通缩都不是小事,货币政策得在中间找平衡。

咱们普通人了解这些,不是为了搞懂复杂的经济学,而是能根据经济情况调整自己的计划,别等问题来了才慌。

而政府要做的,就是让钱能顺畅地转起来,让经济的“气血”足起来,这样大家的日子才能更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4

标签:财经   通胀   日本   中国   教训   危险   物价   经济   地方政府   气血   美国   利率   央行   国债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