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盛夏的晌午,毛家饭店的竹帘子被掀开,裹着热浪的记者直截了当问道:“您怎么看待两位领导人?总要分个高低吧?”正在擦桌子的汤瑞仁手没停,抬头笑了笑:“您说主席和总设计师,就像问人要不要呼吸和吃饭。”这个发生在毛泽东故居对面的对话,道出了那个特殊年代最朴实的政治智慧。
要说汤瑞仁和韶山的渊源,得从三十年前说起。1950年她嫁到韶山村时,丈夫毛凯清指着池塘对岸的土坯房说:“那是主席家老宅。”刚解放的韶山还留着战火的痕迹,汤瑞仁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跟着扫盲班认字。1959年6月25日,她在水田插秧时突然听见锣鼓声,赤着脚跑到晒谷场,正撞见毛泽东和乡亲们拉家常。主席听说她刚生完孩子,特意嘱咐:“新社会妇女要顶半边天,但也要注意身体。”这句话被她用红布包着记了半辈子。
八十年代春风吹到韶山时,最先感受到暖意的是游客的胃。改革开放刚起步那会儿,来瞻仰主席故居的人常饿着肚子参观。汤瑞仁起初只是烧开水,后来发现有人啃冷馒头充饥。她掏出攒了半年的布票换了口大铁锅,把自留地里的绿豆熬成粥。第一锅甜粥定价五分钱,有人喝完掏出粮票要换,她摆摆手:“给钱就行,新政策允许的。”
1987年挂起“毛家饭店”招牌那天,汤瑞仁特意在柜台摆上主席半身像。红辣椒炒腊肉的香气飘出灶台,引得游客循着味道就找来了。有北京来的干部尝了口剁椒鱼头,连说三声“地道”,临走非要和她握手:“您这饭店是改革开放的活教材。”这话不假,当年挂靠集体企业的审批表她还收在樟木箱里,上面盖着七个红章子。
饭店最热闹时,后厨三个灶台同时开火都忙不过来。汤瑞仁琢磨出个法子:游客点主席爱吃的红烧肉,她就送碗主席当年夸过的酸菜汤。这招不仅留住了食客,还引得《人民日报》记者跑来采访。1991年外国记者团来访时,摄像机差点被挤进酸菜缸,汤瑞仁倒不慌,擦着手从厨房出来说:“当年主席回来吃百家饭,如今大家来吃毛家饭,都是党的政策好。”
那个改变她命运的提问来得猝不及防。金发碧眼的记者突然发难:“您觉得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哪个更好?”满屋子人都屏住了呼吸。汤瑞仁转身从柜台取出两样东西:1959年她和毛泽东的合影,1987年领取个体营业执照的照片。“没有前三十年站起来,哪来后十年富起来?”这话被录进磁带时,窗外正好有旅游车播放《春天的故事》。
如今重访韶山北路,还能看见九十岁的汤瑞仁坐在饭店门口择豆角。有年轻游客问起当年故事,她总爱指着墙上并排挂着的画像说:“看这两位,就像咱韶山的山和水,你说哪个金贵?”柜台玻璃板下压着泛黄的剪报,外电报道标题赫然写着《中国农妇的政治哲学》。不过要她说,哪懂什么哲学,不过是跟着政策走,把日子过踏实了。
毛家饭店的菜单至今保留着三样招牌菜:主席爱吃的红烧肉、改革开放后新增的啤酒鸭、以及当年起家的绿豆粥。常有学者来研究“个体经济样本”,汤瑞仁就端上这三道菜:“先吃饱了,才有劲头搞生产,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这话糙理不糙,倒比论文里那些术语更透着明白。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