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一条小巷里,藏着一段悲壮历史

作者|杨锡贵

2006年,长沙市政府在今长沙天心区路边井巷,立有一块“熊湘阁故址”碑(今已不存)。此地系南宋时潭州知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李芾悲壮殉节处,原名露仙观,后改为熊湘阁。明成化五年(1469)正月,长沙府知府钱澍在此建有李忠节祠,附祀同时死难的尹谷等人。明正德间(1506—1521),其地被阴阳官李嘉望侵占,后又转卖给周鈖等人,祠亦被毁弃。明万历二十年(1592),分巡兵备道徐学聚将其地收回,重新建祠。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忠节祠被张献忠的大西军毁坏。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偏沅巡抚赵申乔重建李忠节公祠于贾谊故宅左偏,附祀前后殉节的尹谷、杨震、颜应焱、陈亿孙及沈忠,与同时重建的刘忠毅公(即明末被张献忠下令杀害的刘熙祚)祠一起合称二忠祠。


李芾为国而死,其崇高的民族气节受到后人的景仰,明大学士李东阳《长沙竹枝词》云:


马殷宫前江水流,定王台下暮云收。

有井犹名贾太傅,无人不祭李潭洲。


蒙古军发难,向士璧力战守城


积贫积弱的南宋王朝到了它统治的末期,当道的外戚奸臣奢恣淫乐,卖官鬻爵,残害忠良,政治更加腐朽,“国库空虚,州县罄竭”,经济日益萧条。


当南宋王朝国力虚弱难支、摇摇欲坠的时候,北方的蒙古族迅速崛起,于宋开禧二年(1206)建立了统一的蒙古政权。其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先后征服和攻灭畏兀儿、吐蕃、西夏和金国。宋宝祐六年(1258),蒙古军展开全面攻灭南宋的战争。蒙哥可汗亲率主力进攻四川,命其弟忽必烈攻鄂州,同时命元帅兀良哈台自云南攻广西、湖南,并“约明年正月会军长沙”。在蒙古军大举南进之时,南宋许多地方的军民为了保卫家园,浴血奋战,潭州(今长沙)军民也在向士璧的率领下,展开了抗击蒙军的英勇斗争,粉碎了蒙古军队对潭州的围攻。


向士璧,字君玉,南宋常州人,“负才气,精悍自喜”。宋绍定五年(1232)进士,先任平江通判,后升淮西制置司参议官,继又为湖北安抚使。当峡州(今湖北宜昌)告急时,立即前往支援,捐家赀百万以助军费。宋开庆元年(1259),涪州(今涪陵县)危急,向士璧用计砍断浮桥,一举获胜。不久,朝廷调向士璧任湖南安抚使兼潭州知州,随又升任湖南制置副使,建飞虎军(一说飞江军),又募集斗弩社(类似弓箭队),加强军事斗争准备。


开庆元年九月,兀良哈台率骑兵三千及西南蛮族军万人从大理出交阯(亦名交趾,今越南境内),自静江趋辰、沅二州,分兵由全州向永州、衡州进发,以便会攻潭州。攻破衡州后,蒙古军前锋于宋景定元年(1260)二月直抵潭州城下。向士璧积极组织潭州军民进行防御,且战且守,自早至晚,亲自登城慰劳守城军民。得知蒙古后续部队将至,向士璧派王辅佑率500精兵前往迎战,以易正大为监军,与刘雄飞所部会合后,双方在湘江西面的南岳市(亦名南岳镇)展开激战,蒙古军大败。


兀良哈台所部自进入宋朝境内,“转斗千里,未尝败北”,但在潭州“壁城下月余”,却未取得成功。此时,蒙哥所部正败于钓鱼城(今四川合州)下,他本人亦重伤身死。忽必烈虽已突破长江,进围鄂州(今属湖北),听到蒙哥死讯后,即令兀良哈台北返,以夺取汗位,并派大将铁迈赤率“练卒一千、铁骑三千”南下岳州迎接。于是,兀良合台率部北归,潭州之围完全解除。


元军攻潭州,李芾苦守危城


忽必烈北返后,经过一系列策划,终于夺得汗位,接着又于宋咸淳七年 (1271)正式定国号为元。在这一系列变故发生的过程中,忽必烈的大军也加紧了灭宋的进程。至宋咸淳十年(1274),元右丞阿里海牙率元军一部南下,直逼湖南。次年,攻下岳州、常德府、鼎州(今属常德)、澧州后,围攻潭州。潭州城军民在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李芾率领下,又展开了一场英勇而悲壮的保卫战。


李芾先世为洺州(今属河北)之永年县万顷乡招农里人,后迁河南汴州(今开封)。高祖李升,进士出身。宋靖康元年(1126),金人破汴州,将刀架在其脖子上,迫其投降,其父出手相救,二人同时死难。李芾的曾祖父李椿(1111—1183),曾任潭州衡山尉、衡州(今衡阳)军事判官,有故居在衡阳野塘。他带着全家辗转至衡州,后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回到衡阳野塘,直至去世。父亲李大谦,宋端平年间曾任尚右郎中。


李芾(?-1276),字叔章,名其斋曰“无暴弃”。聪明机警,少自树立。魏了翁初识李芾,谓其有乃祖风,易其名曰“肯斋”,遂号肯斋先生。李芾初以祖荫补授南安司户,后任祁阳尉,代理过祁阳、湘潭知县,以浙东提刑知温州,累官至临安(今杭州)府尹。他为人刚介,办事公正,不畏强暴,颇有能名。因得罪当权的宰相贾似道,被免职为民,赋闲十年。后在门生曾渊子的努力下,才得以洗除冤屈。


李芾像

元军攻陷鄂州后,南宋朝廷重新起用李芾,命其出任荆湖提刑使,以加强地方守备。德祐元年(1275)五月,贾似道兵溃芜湖后,朝廷升李芾为潭州知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当时北路州郡均已失陷,潭州形势严峻,有人劝他不要赴任。李芾慷慨激昂地表示,我李氏世受国恩,本人虽一度被贬斥,但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报效朝廷,“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临别之际,李芾对亲友们说:潭州无兵无财,我知道难以守住,“然君命无避,是行必不免,惟一死与城俱亡”。


七月,其所疼爱的女儿去世,李芾强忍着悲痛,打发长子“避地南中”后,携家眷赴潭州上任。此时,元朝大将阿里海牙的数万大军已经南下,元军游骑已到湘阴、益阳诸县,潭州守军早已调赴前线。潭州城内仅留有少数州兵守御,人心惶惶,一夕数惊。李芾受命于危难之际,却镇定自若,抓紧进行守城准备工作。他紧急召集城内尚能作战的军民约三千人,命刘孝忠统率诸军。奏留来自湖北的吴继明,归自四川的陈义、陈元,和他一起守卫潭州,推诚以任,皆得其死力。又约请湘西苗民为外援,同时储备粮食,整修器械,加固城垣。


李芾慷慨自厉,军民均愿意和他一起死守,遂督率诸将,分兵防守抵抗,城中丁壮均编为什伍,协同作战。李芾派于兴率兵前往湘阴御敌,于兴战死。九月,继调吴继明前往,部队尚未来得及出城,元军已经抵达潭州城下。十月初三,元朝右丞阿尔哈雅开始围城,连营环锁,攻击无虚日。元兵进攻西壁,刘孝忠等奋勇作战,李芾冒矢石督战。


围城日久,城中矢尽,李芾令百姓将废箭磨光,配上羽毛,用以再射;盐尽,则将库中盐席焚毁,取灰再熬,分给士兵百姓食用;粮绝,则捕雀捉鼠充饥;将士受伤,李芾亲自抚慰,给以医药。他又日夜巡视城堡,深入士兵百姓,以忠义相勉励。将士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元兵派人来招降,被李芾抓住,即当场诛杀。


十二月,城围益急,刘孝忠中炮,伤重不起。手下将领哭着来请示说,情况已经万分危急,“吾属为国死可也,如民何”?李芾对着他们一顿痛骂,说国家平时以优厚的待遇供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你们只管死守,“有后言者吾先戮汝”。


苦守三个多月,大小数十战,却未见一兵一卒来援,而元军的攻击愈来愈猛烈,城池危在旦夕。这一年的除夕,元军已从西北角破城而入,蚁附而上。


德祐二年(1276)正月初三日,李芾设宴招待心腹,传令犹手书“尽忠”二字为号,饮酒达旦。宴会结束后,李芾端坐熊湘阁,将贴身卫士沈忠(一说名沈安)叫到身边,十分平静地对他说,我已经无能为力了,只有一死,到时请你帮忙掩埋一下我的尸体,千万别让敌人得到,并说“汝宜先杀吾家眷而后杀我”。沈忠听了,磕头痛哭,泪流满面,坚决不干。李芾厉声说:“我平日厚待你,为的就是今天,你必须执行我的命令。”沈忠只得含泪答应,用酒灌醉其家人后“乃遍刃之”,李芾“亦延颈受刃”。沈忠放火烧了李芾所住房子后,跑回自己家里杀掉老婆孩子,又赶回着火之处,“恸哭投地,刎颈死”。


宋代郑思肖《五忠咏·制置李公芾》诗云:


举家自杀尽忠臣,面仰青天哭断声。

听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


李芾死后,赠端明殿大学士,谥忠节。


受李芾感召,潭州军民多杀身殉国


李芾为国而死之前,先有尹谷、杨霆就义。


尹谷,字耕叟,号务实,长沙人,进士出身。朝廷委派其为衡州知州,辞而不就,教授于潭州州学、岳麓书院、岳麓精舍。元兵围城,尹谷被李芾聘为参谋,共筹防御。农历除夕之日,元兵破城。尹谷深知危城不保,与妻子诀别:“吾以寒儒受国恩,典方州,谊不可屈,若辈必当从吾死耳。”支走其弟岳秀后,积薪闭户,全家人坐在一起,举火自焚。邻居闻讯赶来相救,只见尹谷正冠端笏,危坐于烈焰中,全家老少葬身火海。李芾闻讯赶到后,见到这一幕,以酒祭奠,感叹不已:“务实真男子也,先我就义矣!”


杨霆,字震仲,衡山人。德祐初,以奉议郎起复,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参议。他善于出奇应变,帅府机务均由其一手处理。潭州城被围后,日夜守御。州城西北隅被破时,杨霆领兵与敌打巷战,到晚上增筑月城,至天明即将城墙缺口堵住,激励将士继续死守。吃完李芾所设宴席后,杨霆即赴园池,跳水自尽,妻妾奔救无及,一道殉难。


李芾、尹谷、杨霆、沈忠及其全家殉节的消息传出后,全城官兵居民纷纷杀身殉国。荆湖南路安抚使参议安仁(一说安化)人陈亿孙(字一之)、荆湖南路安抚使节判茶陵人颜应焱(字正伯),转运使钟蜚英、都统陈义,均杀身成仁。岳麓书院的几百学生,在保卫潭州的战斗中,英勇无畏,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长沙百姓在城破后,亦坚强不屈,誓死不为元军俘虏,“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缢林木者累累相比”。


潭州军民抗击元军的战斗长达三个月之久,使元军遭受重大伤亡,元诸将十分恼怒,准备屠城报复。其时在潭州的宁乡人欧道获悉后,不顾安危,立即前往阿里海牙大营。临行前有人劝阻,他答道:“我一人即使受刀砍斧劈,有什么可惋惜的。假如万一能使百万性命免于杀戮,我此行不是很值得吗?”阿里海牙被他的勇气和言辞所打动,答应不再掠杀。长沙城百姓终于得以保全。欧道的学问胆识与李芾等人的道德节操一样有口皆碑,传诵千古。


南宋末年的潭州保卫战以及李芾、尹谷、杨霆等杀身成仁,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为宋代长沙添上了激越而悲壮的英雄色彩,在长沙灿烂辉煌的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END

*本文摘录自书籍《何以天心》。该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作为天心区为2024年长沙市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献礼之作,由湖南城市记忆文化有限公司执行组稿。(编辑排版|徐媛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7

标签:历史   长沙   悲壮   蒙古   军民   南宋   海牙   湖南   知州   鄂州   朝廷   阿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