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城旧闻拾# 蛤蟆镜 从飞行员护目镜到南海边叛逆图腾的潮流轨迹

1983年夏天的海口,烈日把解放路石板街烤得发烫。午后三点,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年骑着单车穿梭街巷,脸上清一色架着浅茶色大镜片蛤蟆镜,镜腿缠着的白胶布特意露出“USA”或“PILOT”金属标 —— 这在当时是潮流密码,谁撕掉商标,准会被同伴打趣“不懂时髦”。这道鲜活的街头风景,成为海南建省前夜青年追逐新潮的典型写照。

蛤蟆镜的原型是1936年博士伦公司为美国陆军航空队研制的Aviator飞行员护目镜。它采用真空镀膜技术,推出淡茶、灰绿、水银三种镜片,6厘米×5.2厘米的大尺寸设计,专为抵御万米高空强光、保障飞行员看清仪表盘而生。二战期间,麦克阿瑟将军佩戴它参与菲律宾跳岛战役的照片登上《LIFE》杂志,让这款护具从此绑定了“胜利”与“自由”的符号。

战后,美军剩余物资涌入香港旺角花墟道,批发商常按麻袋论斤抛售蛤蟆镜。1974年海口华侨大厦复工,400名香港技工入境时,几乎人人行李箱底都压着一副。他们白天戴镜施工挡紫外线,夜里把镜推到头顶弹唱摇滚,这让本地青年第一次近距离见到这种“会反光的大眼睛”墨镜。

当时海口无专业眼镜店,据《海口商业志》(1980-1990)记载,八十年代初海口百货商场常通过广州、香港渠道代购新潮商品,得胜沙路的向阳百货便托广州友谊商店代购蛤蟆镜,一副售价42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半月工资,却依旧被抢购一空。

1980年10月,央视引进的美国科幻剧《大西洋底下来的人》彻底点燃蛤蟆镜热潮。剧中主人公麦克·哈里斯佩戴的水银蛤蟆镜,经15秒镜头特写深入人心。每周六晚,海口邮电局门口的20寸日立彩电前总会围满观众,次日街头就出现不少用墨汁涂染普通墨镜仿制的“土麦克镜”。1981年春节,回乡华侨带的60副香港正版蛤蟆镜在海口宾馆摆摊售卖,三小时便售罄,甚至有人押上自行车、手表先拿镜后补钱。

那时民间还流传着蛤蟆镜能“辟邪”的说法。府城老街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1982年夏日,青年阿勇戴着蛤蟆镜在白沙门沙滩参加通宵聚会,雷雨中狂奔回村后安然无恙,同行两名伙伴却不幸溺亡。老人们便传言“大镜片晃花了雷公眼”。虽该说法毫无科学依据,但客观上让蛤蟆镜热度再涨,即便价格上调三成仍供不应求,夜里骑车的青年更是常戴着它出门。

1984年,海南实行相关免税政策,大批倒爷运二手汽车时顺带走私蛤蟆镜。秀英码头查扣时,带美国国旗标签的镜片常被认定为“洋垃圾”。

海口人便琢磨出“本土改装法”:拆下查扣镜片,用本地椰壳削制镜框,手工抛光后涂桐油定型。海南椰雕工艺早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便提及椰壳可加工为生活用品,明清时更成为“天南贡品”,这种改装恰好契合本地千年传承的手工技艺特色,制成的蛤蟆镜不仅比铝框轻一半,每只的椰壳纹理还独一无二。

1988年海南建省,“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热潮中,接机口总有小贩举着“椰子眼镜15元”的纸牌。对于闯海人而言,戴上蛤蟆镜成了一种姿态,象征着与旧观念告别、拥抱市场浪潮的决心。

据老海口服务行业从业者回忆,九十年代初三亚部分酒店曾将蛤蟆镜纳入特色服务着装元素,成为当时本地服务行业的一道风景。至此,这款源自军用的护具,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港货奢侈品到本土潮流符号的转变。

九十年代后,雷朋在望海楼设专柜,国产暴龙等品牌也进驻解放路,蛤蟆镜价格回落至39元左右,不再是身份象征。但老海口人仍记得镜腿缠胶布、保留商标的青春记忆。如今在骑楼老街的部分民俗店铺里,还能见到当年的老照片:少年们身着喇叭裤、脚踩塑料拖鞋,脸上的浅茶色镜片反射着阳光,定格下那个新旧交替、充满活力的滚烫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7

标签:时尚   蛤蟆镜   行员   护目镜   南海   旧闻   图腾   叛逆   轨迹   潮流   海口   镜片   海南   香港   老街   麦克   新潮   青年   茶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