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兵
周末闲暇,我驱车到老家的古镇逛了一趟,信步游走在古镇街道,一条贯穿南北的古色老街映入眼帘,弯弯长长,一眼望不到尽头。老街两边多为一楼一底的穿木结构旧式青瓦木房整齐排列,窗棂上镌刻的木雕花纹依稀可见。青石板铺满整个街道,有的光滑如镜,有的凹痕如壑,深深浅浅的足迹已成为岁月流逝的印记。古镇的川主庙、八角亭、古戏台等标志性古街建筑保存完好,历经无数风雨洗礼,外表颜色渐渐泛白,古镇风貌依然尚存。

迤逦而行,古镇老街两旁除了有数家餐饮馆子和超市商店外,最多的就是老茶馆。据街坊邻居讲,在七、八十年代从街头到街尾大约有50家老茶馆,每逢“258”赶场天都是茶客满座,如今的古镇上老茶馆仍有10余家,每到赶场天也是密密麻麻地坐满了人。
“走哟,赶场坐茶馆!”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一直流传至今。来茶馆里喝茶的人形形色色、以男性居多,掏出一块钱叫茶馆老板泡一碗茶可以从早上坐到晚上,一整天只收一次茶钱。有喝茶聊天的、有下棋打牌的、有看相算卦的、有说媒相亲的、还有谈生意买卖的,总之,每个茶馆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在我的记忆深处,赶场“坐茶馆”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小时候,我经常跟随父亲一路步行约5公里的崎岖小路去赶场“坐茶馆”,父亲喜欢到古镇川主庙隔壁的老茶馆,经常挑选靠窗的一角喝茶聊天,很多老乡、朋友都来这里聚会,感觉这个茶馆成了父亲定点会见熟人的“老码头”。时间久了,我似乎成为这里的“小常客”,连茶馆老板看见我来了,总是面带微笑地远远招呼入室就坐。

原来,父亲经常来的这家老茶馆与其他茶馆不一样,是目前古镇上古典建筑风格保存较为完好的茶馆。茶馆大门上方横匾雕刻的“老茶馆”三个大字刚劲有力。步入大堂,左侧是一张极具年代感的柜台,台面正中摆放着一把古老的木制算盘,四周边框斑驳可见,一叠叠记账本堆得很高;右侧是当年的老式灶台,三口鼎锅热水沸腾、水面翻滚四溢,旁边放着沏茶用的一个热水壶和数个盖碗茶具,墙壁挂着大大小小的长嘴铁壶。整个大堂空间宽敞,约有300平方米,陈旧的木质茶桌配上竹制椅子,那种古朴典雅的烟火气息十足。穿过大堂往里走,一个长方形的天井立在头顶,正下面是一口石头大水缸,缸壁周围长满青苔,与天井上下映衬,使得整个大堂显得更加清幽宜人,里面栽种的翠绿色睡莲,迎风轻舞,给老茶馆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来到这里的人似乎都喜欢选择在天井下面喝茶,抬头仰望天井,雨天可以静观细雨簌簌滴落,晶莹剔透;晴天可以看到蓝天白云,令人心旷神怡,别有一番味道,不由自主地都想多“坐”一会儿。当时幼年的我总爱站在天井下面的中央位置,双手合拢形成一个喇叭状,放在嘴边,朝向头顶的天井大声呼喊,那种清脆的回声特别悦耳动听。

每到晌午,坐茶馆的老老少少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吩咐茶馆老板切一张当地特产豆腐干、端一碟花生米、再来二两“老白干”(用高粱烤制的白酒),边吃边喝,慢慢呷茶,用一种简单而朴实的方式享受市井生活的悠闲和惬意。等到夕阳西下,酒茶尽兴后才起身离开茶馆,迈着轻快的步伐,朝着家的方向一路奔去。

茶香枭绕,岁月悠悠;时光静好,年华依旧。而今,古镇的老茶馆,一个充满人间烟火与故事的地方,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美好回忆,仿佛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缩影,让人流连忘返。
(图片来自网络)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