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织就的无声华章:走进绒花盛开的“残疾人之家”

潮新闻 记者 祝旖波 共享联盟·衢江 张丽莹

视频加载中...

在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衢江区樟潭街道的华颐达残疾人之家,见证了一群特殊工匠如何用双手编织出生命的韧性与光华。在这里,绒花不再只是传统手工艺品,而是成为智力残疾者们突破局限、重塑价值的媒介——从自闭症青年手中拧转的铜丝,到员工们默契配合的梳绒、排线,每一道工序都诉说着“生命从不因缺陷而贬值”的动人故事。

在衢江区樟潭街道,有一处不同于寻常的所在。这里,时间仿佛被拉长,喧嚣被悄然过滤。当记者走进华颐达残疾人之家绒花工作室的门,迎面而来的先是热烈整齐的欢迎:“你好”。

简单的问候,拉开了我今天体验制作绒花的序幕。工作室的负责人徐建英介绍,手工小组共有8个人,她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能力让每人固定负责一两道工序。他们之间良好的配合,才能组合出一个完美的绒花。

我的第一位师傅,是安静腼腆的焕焕。她教我的是绒花制作的第一步——排线和梳绒。

“我们从上面一梳到底,中途不能停顿,”她轻声说,手如流水般拂过丝线,顺畅而自然,“不然的话,它会因为静电而‘炸毛’。”

看似毫无技术含量的动作,到了我手中却立刻变了形。两只手需要打配合,一旦配合不到位,丝线便纠缠在一起,打成死结。

“没关系,没关系。”焕焕温柔地安慰着略显窘迫的我。

在她的耐心背后,我看到了这个工作的真正门槛:它需要的不是力量,而是极致的耐心与心神的绝对稳定。然而,当我问起她是否喜欢这份工作时,她的眼睛亮了起来:“我很喜欢做绒花,做绒花让我很开心。很多人喜欢,我也有动力。”

接下来,是拧铜丝。

“首先左边拧下,右边拧上……”听着指令,我用尽了力气,但是铜丝在我手指中却纹丝不动。“我转不过去,拧不起来。”挑战再次以失败告终。我由衷感叹:“拧铜丝太难了!”

而这一步,正是自闭症青年郑征的领域。

徐建英告诉我,郑征14岁就来了。刚来时坐不住,几乎不与人交流,而如今,不管做什么事情,他都是佼佼者。将他引导至今,华颐达的老师们倾注了无法量计的心血。

“我带着这帮孩子已经有15个年头了,”徐建英平静地叙述。华颐达残疾人之家现有庇护人员25人,其中22人是智力残疾,大部分都是重度残疾。然而,他们如今不管是自理能力还是情绪表达却看似和常人无异。这都是源于华颐达残疾人之家老师的专业和坚守,“在这里,我们会根据他们的需求,制定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开展康复训练、岗位技能培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培训……”

绒花的工序复杂,每一步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专注力。我忽然意识到——在这里,残疾似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词汇,取而代之的是工匠、同事和伙伴。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被庇护者,而是价值的创造者。

经过一天的体验,手中的这朵绒花沉甸甸的。不仅因为它需要20多道的工序,需要专注、热爱与耐心,更是因为它告诉了我:生命从不因缺陷而贬值,反而在逆风中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姿态。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7

标签:育儿   绒花   华章   残疾人   指尖   铜丝   残疾   工序   自闭症   耐心   工匠   丝线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