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李医生,我最近怎么也睡不好,一到夜里脑子就开始转,明明白天已经很累了,怎么还是睡不着?是不是年纪大了就这样了?”社区卫生服务站里的咨询室里,一个送孩子打完疫苗的中年母亲,顺手向值班医生发了个问。
她的眼神里带着疲惫,讲话的时候下意识地揉了下太阳穴,手背上的青筋鼓得发硬。
看上去不像失眠一天两天,像是已经和这事儿打了很久的交道。
她的神情其实并不罕见。
数据显示,国内成年人群中,超过三分之一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失眠困扰,其中明确为“经常性失眠”的比例,已经超过17%。
这个比例,比起十年前,翻了一倍还不止。
大家最常归因的是压力、情绪、作息不规律。
这当然是问题的一部分,但问题远不止这么简单。
过去十年,医学界对睡眠的研究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转向,原先被看作“习惯问题”的种种行为,现在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和某些基础生理机制交叉相关。
有些行为,表面上看只是生活习惯,实际上它们切断的是身体里某些本该自动调节的平衡。
人们总是低估这些细节的破坏力。
就像光照,很多人不知道,睡眠问题里,一个很核心但经常被忽视的点,就是光照暴露时间。
不是说晚上别开灯这么简单。
是指早上的第一缕自然光有没有照到眼睛。
这事儿和褪黑素的分泌节律有直接关系。
自然光的强度在7000到15000勒克斯之间,而家里的灯大概只有500勒克斯。
如果一个人在早晨起床后一个小时内没有接触自然光,大脑的昼夜节律就会慢慢错后,结果是晚上怎么也睡不着,早上又爬不起来。
很多以为自己“晚睡体质”的人,其实只是这一步出了偏差。
还有个被普遍误解的点,就是运动。
很多人听说运动能改善睡眠,于是开始晚上9点、10点去夜跑,流汗之后洗个澡,心想着放松身体,好入睡。
但问题恰恰在这。
晚间运动带来的交感神经兴奋,并不会立刻平复,身体的核心温度也会在运动后维持较高水平,结果是入睡推迟、睡眠深度下降。
正确的运动时间,应该是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那个时候运动既不会影响晚上的神经状态,也能带来一种可预测的疲劳感,让睡意在合适的时间自然到来。
再有一个看似无关的行为,其实正在从深处影响睡眠。
那就是吃饭时间。
很多人因为工作、应酬、习惯等原因,把晚饭时间拖到了晚上八九点,甚至更晚。
进食会激活消化系统的运作,胰岛素的波动也会牵连到血糖水平,这些过程在晚间延迟,会让大脑维持在一种“处理信息”的状态,而不是准备关闭的状态。
科学研究发现,推迟进食的习惯人群中,失眠发生率显著偏高,一项覆盖13个国家、超6万人参与的研究显示,晚于晚上八点吃晚饭的人群中,睡眠障碍的比例比七点前进食者高出42%。
这个数据打破了很多人对“吃饱好睡觉”的直觉印象。
人脑在晚上的状态,并不是开关一按就可以关闭的。
它需要一系列连锁反应慢慢收尾。
而现代生活中,人们正在用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把这个过程打断。
就拿刷手机这事儿来说。
很多文章已经提到过蓝光的问题,但蓝光其实只是表象,真正影响更深的是大脑对“信息密度”的感知。
人在晚上的认知敏感度更高,这时候看短视频、刷资讯、翻社交媒体,会让大脑误以为“现在是重要时刻”,皮质醇的分泌随之升高,抗睡眠的神经活动加剧,睡意自然被延后。
问题在于,这一切不会立刻体感到。
只是觉得眼睛有点干,脑子还挺清醒,然后就继续看,直到突然发现已经两点了。
不少睡眠专家现在开始转向研究“睡眠准备行为”这个话题,简单说就是:人在准备入睡的前3个小时里,都做了什么。
这三个小时里的行为模式,对后续睡眠的影响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而且,这些行为的积累效应极强。
比如一两次晚吃晚睡,问题不明显,但持续三五天后,入睡时间会稳定推迟,早醒现象也会变多,睡眠效率下降。
这些慢性积累,很容易被误判为“身体问题”,其实只是生活模式脱节。
大多数人还是习惯于从情绪去解释睡不着。
焦虑、压力、烦心事,似乎都能成为原因。
但真正关键的不是有没有情绪,而是这些情绪有没有出口。
人在高度精神疲惫却没有身体疲惫的时候,是最容易入睡困难的状态。
真正帮助入睡的,从来不是“躺下来什么都不想”,而是让身体和大脑都走进一个“消退曲线”里。
有节奏地退场。
不是熄灯就能开始,而是从下班的那一刻起,身体的节奏就应该一点点放慢。
在一些更前沿的研究里,学者们还发现睡眠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预想得大。
尤其是脚部温度对睡眠启动的影响。
一个日本研究团队指出,入睡最快的人群中,脚部平均温度比未入睡人群高出3.2摄氏度。
他们进一步试验发现,睡前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15分钟,不但可以提高入睡速度,还能让深睡时长增加15%以上。
这个机制和下丘脑温控功能有关——泡脚让末梢血管扩张,促进热量从核心区域往外转移,大脑会以为“身体温度下降”,于是启动睡眠机制。
这种“反向降温”现象,其实给了一个新方向:要想睡得好,不是让大脑冷静下来,而是先让身体启动一个错觉反应。
睡眠不是冷静状态,而是一种系统性的转移。
那是不是把灯光调暗、饭吃早一点、泡泡脚,就一定能睡好?未必。
这里面还牵涉到一个更深的层次——社会节律干扰。
这是一个近年才被提出的概念。
指的是个体生理节律与所在社会环境节律之间的冲突。
比如,一个人即便自己所有睡眠行为都安排得科学合理,但所在的工作环境、生活安排仍然在不断干扰他的自然节律——比如高强度轮班、频繁的跨时区活动、工作群凌晨还在推送任务等等。
这些外部节律的强压,会逼迫身体不断重置自己的节奏,造成长期节律紊乱。
这类人群的失眠概率,是一般人群的1.8倍以上。
有人提出了一个看似离题的观点,但其实解释力很强——睡眠不好,是社会信号紊乱的结果。
个体的生理节律,本质上是对环境信号的应答。
但如果这些信号是混乱的、不一致的、甚至带有干扰性的,那么即便个体努力调整,也很难与环境同步。
失眠,就成了一种“环境不适应”的身体表现。
那问题来了。
如果睡眠其实是一个信号整合的产物,那是不是可以反过来,通过有意识地调整生活中某些“信号发出点”,来倒推睡眠改善?
可以。
这就引出了一个延伸问题:在所有“信号干扰项”里,哪一种最容易被误解,却又最容易改正?
答案是:声音。
绝大多数人对声音的干扰是习惯性忽略的。
晚上不觉得吵,就以为没有影响。
但研究显示,即使是轻微的背景噪声(比如邻居家的电视声、窗外偶尔路过的车声、空调压缩机的低频震动),也会影响脑电波的节律同步,尤其是影响深睡期的维持。
一项来自英国睡眠实验室的研究发现,长期处于45分贝以上背景噪音环境中的个体,其深睡时长减少达22%,夜间觉醒频次高出近一倍。
更要命的是,大脑对声音刺激的敏感度不会因习惯而下降。
也就是说,即便习惯了,也仍然在影响睡眠质量。
而好消息是,声音干预也是最容易修正的一环。
使用白噪音设备、隔音窗帘、耳塞、移除电器噪音源,这些改变的成本低,但效能高。
也许,真正困住睡眠的,不是压力本身,也不是焦虑本身,而是太多被忽略的环境变量。
真正值得追问的,是人们如何在过于复杂的生活里,重建一套清晰、稳定、可预期的“睡眠信号系统”。
这才是改善睡眠的关键。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李一,高鹏涛.基于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CBT-I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药,2025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