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区像欧洲,县城像非洲。”这句调侃在太原人中间流传甚广。目前,太原市辖6个市辖区、3个县和1个代管县级市,城镇化率高达83.76%,但这“高水平”掩盖下的不平衡问题明显——市辖六城区城镇化率达93.10%,而三县一市城镇化率仅为47.34%。
随着国家层面撤县设区政策收紧,从“慎重”到“慎重从严”再到“严格控制”,太原的区划调整之路已然不易。但如果太原还要推进撤县设区,哪个县最有可能拔得头筹?

曾经,全国掀起一阵“无县城市”风潮。过去十年间,超过140个县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100多个新设立的市辖区。北上广深以及武汉、南京等超过十个城市已步入“无县时代”。
但风向在变化。2022年6月,中央明确提出“坚持行政区划总体稳定,非必要不调整,拿不准的不操作,时机和条件不成熟的不改动”。
这一政策转变的直接结果是,多个城市的撤县设区计划被搁置。兰州榆中县、遵义绥阳县和湄潭县等地的撤县设区动议均已停滞。
政策收紧的背后,是对“摊大饼”式城市扩张的反思。这种扩张往往“大而不强”,反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将县域变成市辖区虽能快速增大城区规模,但县域与城区能否真正融为一体,却是一个问号。

太原现阶段的区域扩张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地理限制。三面环山的城市格局决定了太原只能向南发展,而土地空间的限制使得兼并榆次成为关键突破口。
然而,兼并榆次涉及复杂的行政区划调整,操作难度极大。在这种情况下,清徐县的优势便凸显出来。

太原西南侧的清徐县本身就是属于太原的一部分,相比兼并榆次,清徐的区划调整阻力更小。即使撤县设区有严格限制,也可以通过将清徐下属的一些乡镇改为街道,逐步实现与太原的融合发展。
从数据看,清徐县的表现同样引人注目。2024年清徐县GDP达到392.71亿元,不仅接近400亿元大关,还反超了尖草坪区(390.87亿元),GDP名义增长率高达11.2%。
清徐已基本形成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文商旅等重点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清徐县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除了清徐,阳曲县和娄烦县也在太原的行政区划中占据一席之地,但三者的竞争力差距明显。
阳曲县2024年GDP为118.59亿元,刚刚突破百亿大关。该县正在加快装备、材料、水泥等行业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壮大新兴产业。
阳曲县的碳纤维专业镇发展值得关注,这是集碳纤维原丝生产、高端装备制造、下游复合材料制品综合性生产等为主的产业镇,成为阳曲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相比之下,娄烦县2024年GDP仅为43.85亿元,继续在太原市排名末位。不过,娄烦县已被列为山西省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之一。
娄烦县正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引领、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扎实做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文旅产业、项目支撑“四篇文章”,全力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地理位置来看,清徐县在三县中优势明显,不仅经济体量接近400亿元,产业布局也更为多元和现代化。

虽然撤县设区政策收紧,但并非没有例外。《人民日报》曾提出建议:管辖范围较小、人口集聚不足或经济总量较小的省会城市,应积极推进一些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县改为区。
对于清徐来说,一种可能的路径是分步走的策略。即不是一次性撤县设区,而是先将其下属的部分乡镇改为街道,尤其是距离太原主城区较近的乡镇,逐步实现与太原的融合发展。
这种做法既可避免政策限制,又能实质推进太原与清徐的一体化进程。

另一种可能是通过经济一体化先行,行政调整后跟的方式。先推动太原与清徐在经济、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一体化,待条件成熟后再考虑行政区的调整。
无论采取哪种路径,都需要市政府及职能部门尽早对行政区划调整后的经济运行成本进行评估,对财政增支减收因素进行充分分析,最大限度减小可能出现的财政风险。
从全省格局看,山西还有五个“单区市”(只有一个市辖区的城市),如晋城、运城、忻州等,它们也可能在未来获得扩城机会。但太原的清徐拥有地理位置和经济体量的双重优势,使其在未来的区划调整中占据有利位置。

政策收紧不代表永远关闭大门,而是要求更稳妥、更科学的区域调整路径。对于清徐来说,当下最重要的是苦练内功,加速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为将来可能的区划调整打下坚实基础。
城市发展的本质不是区划名称的改变,而是让生活更美好。无论最终谁能率先突围,都将为太原这座古老省会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