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知乐
长沙男孩小凯,高考考了575分。不是吊车尾,也不算顶尖,但放在全省,绝对是能上一本的水平。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样的成绩,换来的不是父母的表扬,而是家门紧闭。
一时间,评论区炸开了锅:考得不错怎么还被赶出家门?是不是父母太狠了?
直到小凯自己出面发了视频,事情开始反转。
原来在高考前,父母就已经让小凯搬出家里。他暂住在学校宿舍,遗书也确实写了,但并非要轻生,只是情绪堵得慌,写完心里舒服点。
对于成绩下滑,小凯也没回避,承认是手机玩得太多,作息也乱了套。
听起来像是一个“成绩不好引发的家庭争执”,但深入看去,真正让这个家濒临崩溃的,不是分数,而是积压已久的情绪和误解。
这场风波背后,是孩子和父母多年沟通失效的集中爆发。
很多家庭都走到过类似的节点:
父母努力推着孩子往前冲,孩子却在心里早已悄悄松了手。一个期待越来越高,一个回应越来越少,信任与理解,早在无数次争吵和沉默中,被一点点消磨。
心理学里有个词,叫目标错位效应。
意思很简单:双方目标不一致,却还绑在一起强行往前走。
父母盯着985、211、名校,认为这是孩子“赢”的唯一方式;而孩子想的,可能只是逃离压力,喘口气。
一个觉得孩子不争气,一个觉得父母不理解,谁也不愿低头,谁也不想再主动开口。
时间一长,原本应该携手并进的家庭,变成了彼此冷战的战场。
更糟糕的是,长期的高压、否定,还可能导致孩子进入一种状态:习得性无助。
小凯可能一开始也想拼一把,可在一次次落后、一次次挨骂之后,他开始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都不会被满意,那干脆就不做了。
手机成了解压的工具,熬夜成了逃避现实的方式。
成绩下滑、习惯崩塌、自信坍塌,最后连沟通都中断了。
这时候,再怎么说“为你好”,孩子也听不进去。
现在,小凯已经回到了家中。母亲态度缓和了些,父亲那边还没说话。他也说了,自己有复读的意愿,想重新开始。
这不是结束,更像是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但要想走得远,这次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走偏。
对父母来说,最该放下的不是失望,而是对“高分=成功”的执念。
真正的教育,不是标准化的流程,也不是比拼分数的比赛,而是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节奏,帮他有能力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
分数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果,不能拿来定义孩子的全部。
对孩子来说,也要明白:不是所有的失败都有缓冲,不是每一次低谷都有下次机会。
想复读,想重新开始,就得真正承担起选择的后果。
不是表态,而是真改。
是一次次说不清、一次次忍下来,一点点压着忍着,最后全炸了。
但要修复,也没那么复杂。
不是靠指责,不是靠讲道理,更不是冷处理。
靠的,是一次真正愿意面对的谈话,是一个肯松口、肯靠近的姿态,是一次次小小的改变,慢慢拼回信任。
成长从来不体面,但只要方向对,就不怕慢。
门是可以重新打开的,只要人,还愿意走回来。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