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兵器工业

雷哥聊工业经常在开始的时候引用一条新闻然后解读它的科技内涵,结束的时候说“陪我的国一起复兴”。我没有他的专业知识,只好翻出近代史,寻找我们过去的落后,凸显我们今天的伟大成就。

今天读读近代的兵器工业,看看我们从1840年到1949年都是怎么过来的。


一、近代前期

十九世纪中叶,在洋务运动“自强”的口号下,中国近代的兵器工业开始建立,以两江总督曾国藩1861 年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为开端,1865 年李鸿章委派丁日昌购买上海旗记铁厂,建立江南制造局,从此,中国的兵器制造由手工步入机器生产的新时代。清朝末期,几乎每省都建有一个甚至数个规模不等的兵工厂,形成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清朝灭亡后,北洋政府陆军部曾计划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的兵器工业,统一兵器制式,随着袁世凯的称帝失败和去世而未能实现。此后,军阀割据,各派军阀在各自的割据区域内,或利用清代遗留下来的兵工厂,或建立新的军工企业,生产所需的武器弹药。由于注意引进和仿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现的新式枪械、火炮和弹药,兵器的生产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枪械

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发射直径一般小于20 毫米的身管武器,以点毁伤方式,杀伤个体生动目标和装甲目标的兵器,称之为枪。大于20 毫米者称之为炮。按枪械的使用特点,可分为步枪、轻重机枪、冲锋枪、手枪和信号枪等,主要用于装备步兵,也用于装备其他兵种。

江南制造局

当时,西方各国的步枪制造技术不断出现突破,步枪品种繁多。我国各机器局仿制的步枪也品种各异,口径大小不尽相同。按弹药装填方式区分,从枪口装入膛内的枪称为前装枪或前膛枪,从枪身尾部装填弹药的枪称后装枪或后膛枪。前装步枪中,枪身未刻来复线的称滑膛枪,刻有来复线的称线膛枪。清朝采用西方技术设备制造步枪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大体上经历了由前装到后装、由大口径到小口径、由滑膛到线膛、由单发到连发的发展过程。

林明敦边针后膛单发枪

1867 年,江南制造局仿制成功第一支德国11 毫米单响毛瑟前装线膛枪,这也是中国最先采用机器制造的步枪。其他各局也曾先后制造过此枪。这种枪已属西方国家淘汰产品,在后装线膛枪仿制成功后,此枪逐渐淘汰。我国后膛枪的仿造,也始于江南制造局,1867 年开始仿造美国13 毫米林明敦边针后膛单发枪。同前装枪相比,这种枪的射击精度和射速均有很大提高。1891年,江南制造局综合奥国曼利夏连珠快枪和英国新利枪、南夏枪三者之优点,研制出8 毫米5 响快利连珠后膛枪,简称快利枪,这是清代在仿造的基础上,唯一有所创新的枪,但由于质量存在问题, 1901 年停造。此外各个制造局还先后仿造过其他多种步枪。

1891年江南制造局总办刘骐祥呈文制成快利枪

快利枪身铭文

北洋部队淘汰之后流入了民间,土匪有那么句童谣:“清晨骑马打南衙,大爷背着马丽霞。”

在清代,促使步枪产量和质量都取得重大成就的是张之洞1890 年创办的湖北枪炮厂。1893 年,该厂开始仿制德国力佛厂1888 年式毛瑟枪,在仿制过程中,因材料和加工存在一定困难,故作了一些改进,1895 年投产,定名汉阳式步枪。到1909 年共生产步马枪130658 支,成为晚清产量最多的一种步枪。由于此枪口径小,性能优良,清政府曾议定将此枪定为制式步枪。

1906年陆军部议定将步枪制式由7.9 毫米改为6.8 毫米,以1904 年式毛瑟枪为制式,请德国代行设计6.8 毫米步枪。广东制造军械总厂于1907 年首先仿制成功,接着其他各局也先后仿制成功,此后,其他各厂的老式步枪逐步淘汰。进入民国后,1913 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决定将7.9 毫米毛瑟枪定为制式步枪,此后,7.9 毫米制式步枪的生产在全国迅速发展,除个别者外,所有生产步枪的工厂,均统一生产这种制式步枪。在此基础上,汉阳兵工厂(前名湖北枪炮厂)总办刘庆恩于1915 年开始设计出一种7.9 毫米的自动步枪,这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支自动步枪。由于自动步枪耗弹量大,加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此枪未能组织正式生产。

汉阳造

在机枪方面,我国的机枪制造技术经历手动机枪和自动机枪两个发展阶段,自动机枪的发展又有一个先有重机枪后有轻机枪的过程。1881 年金陵制造局开始仿制美国加林托1862 年发明的加林托轮转机枪,这是中国最早的手动机枪,四川机器局1884 年也开始仿制。1884 年金陵制造局又仿制美国诺敦飞1878 年设计的多管排列式机枪。由于这两种枪系多管手动,装填弹药费时费事,在自动机枪问世后,逐渐被淘汰。

金陵造马克沁

1888 年,金陵制造局开始仿制英国人希兰·马克沁1883 年发明的第一代单管自动马克沁重机枪,这是我国最早制造的单管7.9 毫米自动重机枪,生产30 余挺后,1893 年停造。1914年,金陵制造局按照德国1899 年式马克沁重机枪实样进行测绘,1915 年试制成功,共生产300 余挺后1922 年停造。除马克沁重机枪外,部分工厂还仿制了1907 年式奥地利6.8 毫米守瓦兹洛色重机枪等类型的重机枪。

丹麦1902 年发明的麦特森轻机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轻机枪,我国广东制造军械总厂于1908 年开始仿制麦特森轻机枪,原枪口径为8 毫米,为使与我国的步枪口径一致,1921 年将口径改为7.9 毫米,定名为79 旱机关枪。汉阳兵工厂1915 年也开始仿制,但产量不大。此外,1915 年上海制造局(前名江南制造局)仿制成功法国哈其开斯轻机枪,此后湖南兵工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也曾仿制生产。

山寨勃朗宁M1900

手枪的发展过程,与步枪基本相同,只是各种不同类型的手枪出现的时间,略晚于步枪。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已开始生产手枪,四川机器局1902年至1903 年曾制造利川前装手枪1970 支。在此前后还制造德国毛瑟手枪2824 支,此枪是前装手枪还是后装手枪,现有资料无法定论。半自动手枪的制造是在进入民国时期以后开始仿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1920 年以前,我国所仿制的主要是1900 式勃郎宁半自动手枪。此枪系美国约翰·摩西·勃郎宁设计,型号较多,有半自动和自动手枪系列。在我国仿造的是其早期设计的M1900 年式半自动手枪中的6 英寸和8 英寸两种型号。金陵制造局从1913年开始仿造,至1920 年共生产1900 式6 英寸和8 英寸勃郎宁半自动手枪1000余支。上海兵工厂1916 年至1921 年共生产6 英寸勃郎宁半自动手枪7600支、8 英寸勃郎宁半自动手枪2481 支。

(二)火炮

中国近代的火炮制造技术主要从西方国家引进,炮的仿造经历了从前装炮到后装炮、从滑膛炮到线膛炮、从采用铜铁铸造到采用钢材加工制造,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向前发展的过程。各种火炮的仿造,一般都落后于当时国外的先进水平5 到10 年。

  前装炮的弹丸从炮口装入,先有前装滑膛炮,后有前装线膛炮。19 世纪60 年代初,我国从英法等国引进并仿制的前装滑膛炮,一般以生铁为原料,将其熔化为铁水,用铁模铸造,将心轴取出后,再用火将炮身烧透,待冷却后,对内孔外圆进行打磨,使其光滑,然后,钻通引火,即可使用。1864 年,苏州洋炮局以蒸汽为动力用天轴皮带机床加工制造的24 磅子生铁短炸炮,是中国最早采用机器制造的前装滑膛炮。随后,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等也都先后制造过多种型号的前装滑膛炮。

随着技术的进步,前装滑膛炮发展为前装线膛炮,通过在炮膛内增加数条螺旋形膛线(来复线),使从炮口飞出的弹丸在空中高速旋转,不仅提高了射程,而且炮弹侵彻力和命中精度都明显提高。1878 年,江南制造局仿制的英国阿姆斯特朗式40 磅子前装线膛炮,以钢为内管,采用热套工艺,在管外加熟铁箍,以增加炮身强度,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1880 至1885 年江南制造局又仿造80、120磅子阿姆斯特朗式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50 门。在后装线膛炮出现后,这种炮很快被淘汰。

江南制造局1890年生产出304.8毫米口径重型火炮,304.8毫米口径的大炮配用重800磅的炮弹,炮身重达50吨。

后装炮炮弹弹形长,炮弹从尾部装入,采用炮闩将其闭锁于炮膛内,炮弹装填既迅速又简便,这是火炮技术的一大进步。我国仿制的后装炮分为旧式后装炮和新式后装炮两大类。1867 至1873 年期间仿制的9 磅子后膛来复炮,是中国最早的后膛炮。此后的30 多年间,江南制造局仿制成功包括英国阿姆斯特朗式80 磅子、180 磅子、800 磅子等在内的多种型号规格的后装炮。

而兰州机器局、金陵机器局、湖北枪炮厂、大沽造船所、福建机器局、四川机器局、吉林机器局等也生产过部分后装炮。随着火炮生产技术的发展,十九世纪末,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各国研制出一批新式后装炮。这种炮同旧式后装炮相比,系管退式,炮身长,射程远,配有瞄准装置,射击精度高,而且重量轻,机动灵活,既可用于边防,也可用于山地野外作战。

二十世纪初,我国一些兵工厂纷纷引进仿造,在1920 年前所生产的主要品种有山炮、野炮、榴弹炮等,如:(1)沪造克式75 毫米山炮。此炮系江南制造局1905 年仿德国克虏伯式14 倍75 毫米后装管退式山炮而成。(2)沪造克式29 倍75 毫米野炮。此炮系上海制造局1913 年仿德国克虏伯式29倍75 毫米野炮而成。(3)汉造29 倍75 毫米野炮。此炮系汉阳兵工厂1913年仿德国克虏伯式29 倍75 毫米野炮而成。(4)汉造克式120 毫米榴弹炮。此炮系汉阳兵工厂1918 年仿德国克虏伯式120 毫米14 倍口径榴弹炮而成。

SFH02型120mm榴弹炮,此炮曾出口日本

(三)弹药

弹药品种繁多,包括枪弹、炮弹、手榴弹、航空炸弹、水雷、地雷及其他爆破器械等,现选择枪弹、炮弹、手榴弹3 个主要品种简述其发展。

中国近代枪弹的生产,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最初引进前装枪用的铜火帽和铅丸进行仿造,进而仿制后装枪用黑药枪弹,直至仿造各种无烟药枪弹。1864 年,苏州洋炮局最先采用机器仿制铜火帽和铅丸,用于前装滑膛枪和前装线膛枪。此后兴建的其他局厂,有的也曾一度生产铜火帽和铅丸。由于前装枪使用的铅丸和火药需从枪口装入,装填费时,影响射速,在后膛枪及枪弹出现后,前膛枪弹则逐步淘汰。

1867 年,江南制造局在仿造后膛枪的同时,开始仿造后膛枪弹。最初的后膛枪弹系无被甲的铅锡合金弹头,发射药为黑火药,用一铜壳(药筒)把弹头、火帽和发射药组装为一个整体,形成定装弹,又称黑药铅弹,这是枪弹生产技术的一次重大发展。此后,其他各局厂也先后生产这种枪弹。由于这种枪弹直径较大,一般均在10 毫米以上,发射时初速低,射击后产生烟团,既妨碍射击视线,又易暴露目标,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无烟火药的发明及应用,黑药铅弹逐步被淘汰。

崇厚创办的天津军火机器局

1884年,法国发明单基无烟药后,很快被用于枪弹作发射药,使枪弹的技术战斗性能大大提高。1891 年,江南制造局生产的新快利枪弹,是我国最先采用无烟药制造的枪弹。随后其他各局厂也纷纷停产,将黑药铅弹转为生产无烟药枪弹,至1910 年前后,我国生产的步机枪弹基本上都属于无烟药枪弹。其品种规格基本随着我国枪械口径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我国近代的炮弹生产,随着火炮生产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前装炮弹到后装炮弹、从滑膛炮弹到线膛炮弹的发展过程。1864 年,苏州洋炮局仿造的短炸炮弹,是中国最先采用机械加工的方式生产的前装滑膛炮弹,此后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吉林机器局、福建机器局、云南机器局、杭州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先后都生产过这种炮弹。前装滑膛炮弹系用生铁铸造,大多为球形,重量约6 磅至180 磅不等,分空心和实心两种。这种炮弹虽比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用手工业生产方式制造的炮弹技术性能有很大提高,但存在弹丸弹道不稳定等弊端。

江南制造局1867 年开始生产前装线膛炮弹,有12、18、40 磅子等多种型号,直到1897 年左右,才停止线膛炮弹的生产。金陵制造局1892 年左右制造的瓦瓦司三槽开花弹和铜珠来复炮弹也属于前装线膛炮弹。前装滑膛炮弹和前装线膛炮弹,都必须从炮口装填,操作不便,弹丸弹道稳定性差,发射速度也较慢,在后装炮弹出现后,逐渐被淘汰。

后装炮弹弹形长,弹丸附有弹带,发射时弹带嵌入炮管膛线,赋予弹丸以旋转运动,并可防止火药气体泄出,提高了射速和命中精度。这种炮弹按其生产技术的发展,有旧式和新式之分。旧式后装炮弹,是我国各兵工厂早期仿制的炮弹。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所仿制的旧式炮弹,弹体用包铅作导引部,有简单的碰炸引信,弹体装黑炸药,用黑火药栗色火药发射,无药筒,发射时将发射药用法兰绒或粗棉绸包裹后,进行装填。各式钢膛熟铁箍炮和全钢后膛架退式等火炮均使用这类炮弹。

至1890 年后至二十世纪初,我国生产的旧式后装炮弹有所改进,弹体已采用铜作导引部,炸药为黑火药或石子药(块状药),发射药为无烟药,开始使用底火和药筒,有较复杂的着发引信。这类炮弹主要供快炮、过山炮等使用。

左宗棠于1866年创建船政局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各国火炮生产技术发展很快,一些性能优良、运动性强,适宜阵地作战的各种管退式山炮、野炮陆续出现,与此相适应的管退式火炮炮弹也得到迅速发展。管退式火炮炮弹的弹体材料,逐步由生铁过渡到钢性铣和钢。弹体炸药也由黑火药逐步过渡到用苦味酸和梯恩梯。引信由单一引信逐步发展到使用着发和延期双用引信。保险机构更加完善可靠。炮弹发射药已完全使用无烟药。我国仿制的新式后装炮弹品种以75 毫米山野两种炮弹的生产时间最长,产量最大,使用也最广泛。

我国近代的手榴弹制造,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国外引进仿制,逐步发展起来的。最先制造手榴弹的是汕头制弹厂,于1917 年开始制造。北洋政府大总统府军事处驻保(定)修械司至迟在1919 年就已开始组织手榴弹的制造。

(四)炸药

黑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于军事,使兵器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从而由冷兵器时代进入了热兵器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一些国家又研究出栗色火药、无烟火药和各种炸药,用于枪炮作发射药和弹体炸药,黑火药的使用范围则大大缩小。中国近代兵器工业建立初期,枪炮发射药和弹体炸药均为黑火药,基本购自西方国家,称之为洋火药。我国采用机器生产黑火药始于天津机器局。1868 年,天津机器局自英国购买机器,于1870 年建成一座生产黑火药的工厂,这是中国第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用机器生产黑火药的工厂。继之各兵工局厂也纷纷仿造各种规格的黑火药。虽然工厂较多,但是产量并不大,据对1874 至1911 年期间的不完全统计,各厂共生产黑火药1921 万磅。

随着远程火炮的出现,需要燃速较慢的火药。为降低燃速,美国于1868年至1882 年期间,采用降低制造火药所用木材的焙烧温度制成棕色木炭以代替黑色木炭,将火药配方中的硫磺比例降低,用水压机将火药压成高密度、单孔或多孔的几何形状药饼(也称藕形饼),再经低温烘干,制成火药,因其颜色为栗色,故称栗色火药。我国生产栗色火药的仅有两家,天津机器局自1887 年开始仿制,1898 年具有年产栗色火药20 万磅的生产能力;江南制造局1893 年开始制造栗色火药。自无烟火药、苦味酸和梯恩梯炸药出现,取代了黑火药和栗色火药作枪炮发射药和弹体炸药,此后黑火药和栗色火药的使用范围更加缩小。

  我国化学家徐寿、徐建寅父子于1867 至1874 年,在江南制造局制成镪水棉花火药,这是中国最早制造的硝化棉,但未正式投入生产。天津机器局自1881 年开始仿制硝化棉,1883 年获得成功,随后建厂大量生产,这时生产的硝化棉,主要充当炸药使用。中国无烟药的仿制与生产始于江南制造局。1893 年,江南制造局从德国购进无烟药生产设备一套,1895 年建成投产,这是中国最早的生产无烟药的工厂。此后天津机器局、湖北钢药厂、德州北洋机器局、四川机器局、广东制造军械总厂等纷纷建厂生产无烟药。它们的建立,初步形成了我国的无烟药工业,仿制生产出各种枪炮所需的不同品种规格的发射药。

中国猛炸药的试制与生产起步较晚。1915 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军械司徐尚武试制成功苦味酸,但未投入生产。直到汉阳火药厂1922 年和1924 年先后研制成功苦味酸和梯恩梯以后,我国才开始小批量生产这种炸药。

二、近代后期

在北伐战争前,我国的兵器工业又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的武器及弹药品种,使军队的装备得到不断改进。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军政部设立兵工署统管全国兵工事宜,对所接管的兵工厂按专业化原则进行调整和扩充,并组织人员研制新兵器和改良兵器的战术技术性能。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兵器工业,较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时期有明显的发展。兵器制造方面,注重统一制式,改良兵器结构,提高兵器威力;科学技术方面,重视培养专门人才,建立科研机构,加强对新兵器的研究;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等轻兵器和弹药,其数量和质量都是近代历史最高水平;军用望远镜、测远镜、瞄准镜等光学器材和防化器材也由试制转入成批生产。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发展轻武器的同时,对重型武器、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的研制及生产不够。

(一)枪械

北洋政府时期,除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前名山西机器局)1924年开始仿制、1928年正式出品日本大正38年式6.5毫米步枪外,所有生产步枪的工厂,均统一生产7.9毫米步枪。从1928至1937年,生产步枪的工厂所产以7.9毫米步枪为主,略加改良。1934年,军政部向德国订购1万支1924年式毛瑟枪,兵工署将其图纸交由巩县兵工厂进行仿制,1935年正式投入生产,命名为24年式步枪。后又命名为中正式步枪,取代了原先生产的7.9毫米毛瑟步枪。

此后其他各厂也生产中正式步枪,成为1937至1949年间的主要步枪品种。1940年,第二十一工厂奉令转产中正式步枪。该厂重新设计,改进加工方法,所产新中正式步枪性能优于原中正式步枪及该厂原产的汉阳式步枪。在我国步枪发展史上,汉阳式和中正式两种步枪是较为成功的,其生产时间最长、产量也最大。据不完全统计,1928至1949年间,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兵工厂共生产步枪181万余支。

这一时期重机枪主要生产马克沁重机枪和三十节重机枪。1924年,金陵制造局按照德国最新的1908年式马克沁重机枪产品图进行制造。金陵兵工厂于1934和1935年对此枪加以改进,使其性能有所提高,并命名为24年式马克沁重机枪,定为制式。另一种是三十节重机枪,该枪是汉阳兵工厂据美国勃郎宁M1917式重机枪仿制而成。该枪试制成功时间是民国十年十月十日,故命名为三十节重机枪,定为制式。其他各厂也先后生产并加以改进。

这一时期轻机枪主要是捷克ZB26式轻机枪,由天津大沽造船厂于1927年仿制成功,以后其他厂也进行生产,并不断改进,因性能良好,被定为制式。中国先后生产的手枪有比利时1900年式勃郎宁半自动手枪、德国1896年式毛瑟半自动手枪和1932年式毛瑟自动手枪、美国0.32英寸史密司威尔逊左轮手枪。1896式7.63毫米毛瑟半自动手枪,亦称自来得手枪,我国北方称盒子炮,南方称驳壳枪,是中国的制式手枪,1920年大沽造船所最先仿造。

  冲锋枪又名手提式机关枪,中国制造过的有美国1921年式汤姆生冲锋枪、德国1918年式柏克门冲锋枪、美国M3A1式冲锋枪等。其中M3A1式冲锋枪被定为制式冲锋枪。

  信号枪即信号手枪,分单管和双管两种,1934年金陵兵工厂最早开始生产,此后其他工厂也组织生产。

巩县兵工厂大量制造的捷克式轻机枪

枪榴弹发射筒是专为步枪发射枪榴弹时配在枪口上的一种装置。1928年重庆武器修理所开始制造枪榴弹和发射筒。1939年,航空兵器技术研究所技师拉力果夫设计出新型枪榴弹和发射筒,命名为28年式枪榴弹和28年式枪榴弹发射筒,与中正式步枪配合使用。

(二)火炮

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国的火炮仿制及生产有一定的发展。生产山火炮的工厂主要有上海兵工厂、金陵兵工厂、汉阳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1931年前)、太原兵工厂、山西军人实习厂、广东第二兵工厂等。所产火炮品种较多,有山炮、野炮、榴弹炮、平射炮、迫击炮等。抗战爆发后,大部分兵工厂沦陷,少数内迁,生产火炮的工厂有第十兵工厂、第二十一工厂(原金陵兵工厂)、第四十四兵工厂、第五十工厂、第九十兵工厂、重庆武器修理所、巩县兵工厂、华阴兵工厂等。这时主要是生产迫击炮,同时试制了部分战车防御炮。抗战胜利后,除生产其前所产各种火炮外,还试制过无坐力炮、高射炮和火箭发射筒等。

这一时期所产山炮品种有沪造克式75毫米山炮、晋造75毫米山炮、汉造10年式75毫米山炮,太原兵工厂1927年还仿制过德国苏洛通式105毫米山炮。其中晋造75毫米山炮的威力最大,而且增加了高低和方向射界。所产野炮主要是仿制德国克虏伯式75毫米野炮,也有77、88、105毫米的。山西军人实习厂1929年仿苏洛通式88毫米野炮试制成功晋18年式88毫米野炮。生产榴弹炮的工厂主要是东三省兵工厂,在1931年前,该厂仿制的榴弹炮品种包括奥式21倍100毫米榴弹炮、日式105毫米榴弹炮。日本38式150毫米榴弹炮、日本18式29倍105毫米加农炮,其他一些工厂也生产过部分榴弹炮。东三省兵工厂还仿制过日本大正11年式37毫米平射炮。至1931年共生产370门。汉阳兵工厂1929年也试制成功37毫米平射炮,但未正式生产。

1922年张作霖在沈阳建立工厂仿制英国斯托克斯式150、80毫米迫击炮,1926年该厂定名为奉天迫击炮厂,这是我国最早生产迫击炮的工厂。由于迫击炮结构简单,重量较轻,运动灵便,操作方便,故其他各厂纷纷组织生产,抗战时期,迫击炮更是各厂所产火炮的主要品种。所产迫击炮的品种以英国斯托克斯式、法国布郎德式为主,包括60、80、82、105、120、150毫米等多种型号。在生产过程中,各厂不断进行改进,使迫击炮的性能大为提高。1944年兵工署将德国军队使用的新式迫击炮照片送交第十工厂,令其按照片进行仿制,该厂在做了一定改进后,于1945年试制成功,命名为37年式53毫米迫击炮。

  抗战时期,日军的装甲车和战车对中国军队构成很大威胁,其装甲厚度为16至25毫米,是平射炮所难以抵御的,只有战防炮才具有对战车的防御能力。1938年第五十工厂仿制德国苏洛通50倍37毫米战防炮,1941年试制成功,命名为30年式50倍37毫米战车防御炮,是当时最为优良的战车防御火炮。

此外,这一时期还试制过高射炮、无坐力炮、火箭发射筒等火炮。我国近代的高射炮完全依靠进口,虽有部分工厂仿制和改制过57、20毫米高射炮,但是数量甚微。1944年第二十一工厂试造麦特森20毫米高射炮,当年10月试制成功,但只生产了4门便停造。1946年,第二十一工厂仿制美国2.36英寸(60毫米)M6A3式火箭发射筒,1947年仿制成功,命名为36年式2.36英寸火箭发射筒。1946年第五十工厂仿制美国T18式57毫米无坐力炮,1947年11月试制成功,命名为36年式57毫米无坐力炮。

(三)弹药

弹药,包括枪弹、炮弹、手榴弹、枪榴弹、掷榴弹、航空炸弹及水雷、地雷等爆破器械,品种繁多,消耗量大。

  在枪弹方面,根据步机枪的口径和其对枪弹性能的要求,我国近代先后生产的步机枪弹有7.9、6.5、7.62、7.7毫米等种类。其中7.9毫米枪弹是近代生产的主要步机枪弹,它用于汉阳造1898年式毛瑟步枪、中正式步枪、马克沁重机枪、三十节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和启拉利轻机枪等。品种有圆弹、尖弹、重尖弹和钢芯弹。生产的工厂有第二十、二十五、四十、四十一工厂,其中第二十工厂生产的时间最长(1930—1949年),产量最多(11.0805亿发),是国内的枪弹生产基地。其他各种枪弹也有不少工厂生产过,主要用于日式、俄式、美式步机枪。

  手枪枪弹在其口径与冲锋枪口径相同时也使用于冲锋枪,同样,冲锋枪弹也适用于手枪。在近代众多手枪枪弹生产工厂中,第二十工厂的产量最多,仅1940至1948年该厂就生产了992万发。

中国近代的手枪信号弹生产1935年始于金陵兵工厂(后改称第二十一工厂),截止1940年共生产40.9万发,西北化学厂、应用化学研究所、第十、四十四、六十工厂也曾大量生产,口径为26.8毫米,分发光、发烟两种。

  1941年第二十五工厂首先生产美式0.45英寸(11.43毫米)冲锋枪弹。1947年第九十五工厂也开始生产,至1948年共生产2080万发。

抗战时期四川工业区

  在炮弹方面,中国近代生产山炮弹的工厂有上海兵工厂、汉阳兵工厂、第一、十一、五十、九十工厂和西北实业公司的西北修造厂等,生产的品种有克式、汉10年式、晋36年式、日94式、卜福斯式、斯乃德23年式75毫米山炮弹。

  生产野炮弹的工厂主要有巩县兵工厂(后改称第十一工厂)、第一工厂、东三省兵工厂、第五十工厂、山西军人实习厂(后改称西北制造厂)等,品种有克式75毫米、日38年式75毫米、辽14年式77毫米、晋18年式88毫米等几种。

  东三省兵工厂自1925年开始仿制日38年式150毫米榴弹炮榴弹,抗战爆发后另外一些工厂生产过德式榴弹。抗战胜利后,西北化学厂仿制过日38年式150毫米榴弹。

  生产平射炮炮弹的主要是东三省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前者生产的称辽14年式37毫米平射炮弹,后者自1928年开始生产37毫米平射炮弹。

  1928年后,由于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爆发,火炮生产的品种大为减少,炮弹产量也相应减少,只有迫击炮弹的品种和数量有大幅度的增加,生产的工厂也多,1928至1949年共生产各种迫击炮弹1635.58万发。

  中国近代生产的手榴弹以仿制为主,品种有德式、俄式、法式和麻尾式等,一般分为木柄手榴弹、无柄手榴弹、特种手榴弹三种。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开始试制手榴弹,因其是步兵的主要装备之一,消耗量大,先后从事生产的工厂甚多,并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实践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发展。

中国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便开始制造地雷,抗战爆发前,汕尾制弹厂、广东兵器制造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和新疆兵工厂等先后生产地雷。抗战爆发后,地雷耗用量很大,生产的工厂增多。第二十、二十四、三十一、四十、四十三工厂和第二十一工厂的安宁分厂都大量生产。

  此外,这一时期,随着战防炮、无坐力炮、火箭炮、高射炮、枪榴弹发射筒的试制,也有部分工厂生产与之匹配的弹药,同时还有一些工厂生产过不同种类的航空炸弹。

(四)炸药

在火药方面,我国近代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生产栗色火药和无烟药后,黑火药的产量大为减少。抗战期间,由于梯恩梯不能进口,第二工厂复建黑火药厂,1940至1942年便生产黑火药840吨,用作手榴弹等的弹体炸药。而栗色火药在无烟药大量生产后也逐渐被淘汰,1928年以后便停止生产。我国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开始大量生产无烟药,这一时期生产无烟药的工厂主要有上海兵工厂、金陵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梧州永安无烟药厂、山西无烟药厂、东三省兵工厂、第二十三工厂、西北化学厂等。至1949年,中国仅有第二十三工厂和西北化学厂生产无烟药。

  在炸药方面,我国起步较晚,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正式研制和生产苦味酸、梯恩梯和硝铵炸药,先后生产的工厂有汉阳火药厂、梧州永安无烟药厂、山西军人实习厂、东三省兵工厂、第二十六、二十三工厂和第九十工厂二分厂等。

(五)防化器械和化学战剂

在防化器材方面,我国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相继在各地建立了以制造防毒面具为主,兼造地下掩体用的滤毒装置及消毒器材的制造工厂或工场。其中有地方政府办的,而大多数是兵工署所辖的企事业办的。

自1931年起先后建立防毒面具研制、生产的单位有:东三省兵工厂、广东科学研究所(1937年并入广西兵工厂筹备处)、南京中央工业试验所、金陵兵工厂、巩县兵工分厂、西北制造厂、广州面具厂、广东第一兵器制造厂以及上海强华实业公司、保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捷和钢铁制造厂等。防毒面具的制造经历了仿制、改进的过程,先仿制意大利的23年式,后转为仿制德国的24年式。对德国24年式防毒面具的口部装置进行改进,改称为民国27年式,第四十二工厂生产时又改称42年式。抗战时期,第二十三工厂(即巩县兵工分厂)生产各种简易的防毒口罩、手套、袜、衣裤和马匹蔽复物,均采用纱布或棉布经过处理缝制而成。

广东第一兵器制造厂迁桐梓,称桐油公司,即41兵工厂,抗战结束,并入21兵工厂

  化学战剂根据其性质和用途,分为化学毒剂、纵火剂、烟雾剂、照明剂和信号剂5类。对装填此类战剂的弹体或容器通称为特种弹。中国化学战剂的生产始于1936年。1932年由美国人设计、1935年建成的巩县兵工分厂于1936年正式投产,生产两种化工原料(硫酸、烧碱)和三种毒剂(催泪剂、喷嚏剂、泡肿剂)。1937年11月该厂迁四川泸县,改名第二十三工厂。1943年建成化学毒剂工场,因进口原料中断而未生产。1948年曾生产催泪手榴弹、催泪喷嚏手榴弹和催泪抛射弹。

(六)军用光学器械

1936年前,中国军用光学工业还是一片空白,所适用的军用光学仪器完全依赖进口。为解决中国自制军用光学器材问题,1936年南京建立了军用光学器材工厂筹备处,抗战爆发后,筹备处先迁往重庆,后再迁往昆明。1939年1月正式成立第二十二工厂。1942年1月该厂与第五十一工厂合并,组成第五十三工厂。第二十二工厂自成立至合并组成五十三工厂后,主要是生产军用观测仪器和火炮的瞄准具。

  观测仪器包括望远镜、测远镜、象限仪和指南针。1939年1月,第二十二工厂开始试制并生产6×30倍双筒望远镜。1940年初,该厂开始试制80厘米倒影测远镜,此镜共1135个零件,由外管、内管、五棱镜、物镜和目镜等部件组成,是一种精度高、加工难度大、集观察与测距于一体的精密仪器。象限仪用于校正炮管位置和测量火炮的俯仰角,1943年第五十三工厂试制生产了100具后未再生产。1942年第五十三工厂仿制德国式军用指南针,至1949年共生产95410具。

  瞄准镜是火炮必配的装置,它用于提高火炮发射的命中率。1940年第二十二工厂开始仿制奥式迫击炮瞄准镜和法国布郎式迫击炮瞄准镜,前者生产很少,后者产量较大。1944年第五十三工厂试制美式迫击炮瞄准镜,因只能用于60毫米迫击炮,故未正式生产。同年,该厂根据生产奥式、法式、美式三种迫击炮瞄准镜的经验,设计出一种适合各种口径迫击炮且性能优良的瞄准镜,1947年正式投入生产,至1949年共生产1.6万具。1947年第五十三工厂开始试制37毫米战车防御炮瞄准镜,用于美式37毫米战车防御炮,1948年生产了540具。1947年该厂将日96式瞄准镜改装为57毫米无坐力炮瞄准镜,至1948年共改装了351具。同年该厂还参照美式57毫米无坐力炮瞄准镜资料,试制成功57毫米无坐力炮瞄准镜。

53厂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兵器   近代中国   工业   兵工厂   工厂   步枪   炮弹   枪弹   火炮   手枪   迫击炮   重机枪   江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