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万人、超过百亿元的净利润,2025年,立讯精密已成为另一个“富士康”,甚至在某些维度上,超越了富士康。而更有意思的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曾只是富士康流水线上的一名女工。
1988年,18岁的王来春进入深圳富士康的工厂,正式成为一名流水线女工。进厂的理由很简单:挣钱。她没有背景、也没有学历,靠的全是吃得苦、熬得住。十年以后,她已经是车间管理课长。很多人到这个岗位可能就停了,但她却选择了“跳车”。

1999年,王来春和哥哥王来胜一起收购了香港立讯公司,开始创业。那个时候,立讯还只是一个“小作坊”,业务模式几乎照搬富士康,靠给大公司做插头、连接器维持生存。
更讽刺的是,立讯的第一批订单和投资资金,恰恰来自郭台铭本人。在立讯上市前,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一度持股3.08%,站台、输血、给订单,郭台铭当年对立讯的支持是实打实的。
但故事的转折点出现在2011年。立讯通过收购,第一次挤入苹果的供应链体系。那时苹果正在全球寻找更灵活、更具技术配合能力的供应商,立讯抓住了窗口期。2017年,这家公司成功拿下AirPods的代工订单,打破了富士康对苹果耳机业务的垄断。

更让人意外的是,2020年,库克亲自到立讯工厂参观后,立讯又接下了iPhone的部分组装订单。从此,它从一个配件厂,变成了苹果核心代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到了2025年,立讯的员工数量已经从2017年的8万人,增长到了24万人,营收节节攀升。公司披露的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净利润超过百亿,净利率稳定在8%以上,而这是富士康巅峰时期都未必拿得出的成绩。

从“打工妹”到“代工女王”,王来春几乎用一己之力,把代工这门生意重新定义了一遍。但如果只看到她的个人传奇,那就低估了立讯崛起的真正意义。

立讯崛起的路径,确实有富士康的影子,但它并没有停留在“复制”这个阶段。相反,它是那个最早意识到“代工”这门生意正在发生变化的企业。富士康依靠的是“人海战术”加成本控制,立讯则在技术、管理、组织生态上,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线。
最直观的不同,是研发投入。公开数据显示,立讯的研发占比长期稳定在5%以上,远高于传统代工厂的1%到2%。在消费电子领域,这样的投入意味着它不只是“做”,而是“参与设计”。

比如在与苹果的合作中,立讯不仅参与制造AirPods,还从产品外形、结构设计阶段就开始介入。这种深度绑定,使得它在客户那里的地位,远比传统代工厂来得稳固。
再来看组织机制。富士康的管理层长期由台籍高管主导,晋升路径封闭。而立讯则更强调内部提拔和股权激励,让员工真正参与到企业的成长中。大量中层管理者,是从一线成长起来的。股权激励也让技术骨干愿意留下,而不是“干了一票就走”。

它在自动化上的推进也非常激进。江西吉安的工厂,已经实现高度自动化,机器人替代了大批重复劳动岗位,但同时也提高了技术工人的收入和福利。
这与富士康过去“人多就是优势”的逻辑完全不同。在立讯的语境里,员工不是“成本”,而是“资产”。这背后的思维方式,是根本性的转变。

更值得关注的,是业务布局。立讯没有把所有鸡蛋都放在苹果这一个篮子里。它在汽车电子、新能源、工业互联等领域早早布局,降低了对单一客户的依赖。这种未雨绸缪,使得立讯在近几年全球消费电子下滑的大背景下,依然能维持稳健增长。
所以说,立讯虽然出身代工,但它的骨子里,早就不是传统意义的“代工厂”了。而正是这种差异,让它有可能超越富士康。

立讯为什么能崛起?除了王来春的个人努力,它的成功还踩对了时代的节奏。这不是一个人的胜利,这是制造业逻辑的转变。
在过去20年里,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崛起,靠的是成本、速度和规模。但到了今天,这些优势正在被东南亚、印度这些新兴制造地复制。如果中国制造不升级,就只能陷入“低价竞争”的循环。
立讯能从“富士康的学生”成长为“富士康的对手”,本质上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制造逻辑:不靠便宜,靠价值。

这种价值,不只是技术含量的提升,更包括客户关系的再定义。从单纯的“你来下单,我来生产”,到“你来设想,我来实现”,再到“咱们一起定义产品”,立讯不仅做产品,也参与产品的诞生过程。这种深度协同,让它在供应链里的话语权更强,也更不可替代。
而王来春的身份,也不只是一个逆袭的女企业家。她的故事之所以有张力,是因为它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升级”,不一定要靠外资、不一定要靠精英出身,也不一定要去硅谷“镀金”。只要方向对、节奏对,从车间走出来的人,同样可以引领一场制造革命。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