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早有判断:中日必有一战!


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求学时的毛泽东。

毛主席在1916年7月25日给萧子升的信中断言:“中日之间,20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


没有全面的视野,就无法做出精准的决策。作为一位领导者,更需要具备历史眼光,能够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毛主席的远见卓识令人深感敬佩。毛主席曾多次提到,透彻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是所有战略决策的基础。从革命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战略布局,毛主席的时局分析不仅科学、深刻,而且一以贯之,准确地预见了历史的走向。


毛主席对中日必有一战的早期预判!


1901年,年仅8岁的毛泽东被父亲接回家开始读书,此时的中国正经历巨大的变革。慈禧太后为了安抚洋人及国内的压力,装扮自己为改革的旗手,试图通过“新政”缓解国家危机,成立了农工商部,废除了科举制度。

中日甲午战争

然而早在1894年,中国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不仅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还被迫赔款并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年轻的毛泽东虽然年幼,并未能完全理解国家大事,但随着他进入长沙求学,逐渐认识到日本的侵略野心早已昭然若揭。


1915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隙,日本强迫民国总统袁世凯签订了“二十一条”,意图进一步控制中国。虽然最终没有得逞,但这也暴露出日本早期的侵略意图。毛泽东在1916年时正在长沙求学,得知袁世凯去世后,国家陷入动乱,而日本则趁机蠢蠢欲动,这让毛泽东深感担忧。那时,他给好友萧子升写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他明确写道,“日人诚我国劲敌!20年内,非一战不足于图存!”他预言中日必将发生一场战争,虽然年纪尚轻,但其洞察力已展现出不凡的政治觉悟。


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

1919年,巴黎和会成为中国的焦点。中国作为战胜国,理应归还曾租给德国的青岛,但日本却趁机宣战,并强迫中国将青岛转租给日本。此举不仅是领土问题,更是对中国尊严的严重侮辱。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的激励下,广大的青年群体,包括毛泽东在内,都深受震动,纷纷为国家抗争。在这股强烈的民族情绪推动下,五四运动爆发,最终中国政府坚决拒绝签署不平等条约。


上图: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郊的南满铁路上制造爆炸案,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向东北各大城市发起突然袭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毛泽东的预言得以应验。日本的侵略步伐愈发强硬,国民党政府内部分裂不已,战局堪忧。毛泽东不仅看清敌人的意图,更预见到这场战争的持久性。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毛主席便开始着手制定战略。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整个国内局势急转直下。毛主席意识到战争将是一个持久战,他开始准备相关的战略部署。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窖洞撰写《论持久战》。这篇著作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纲领性文献。


毛主席著作单行本《论持久战》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的杨家岭写下了具有战略深度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分析了中日力量的差距以及战争的长期性。毛泽东提出,日本军事装备优越,而中国当时则兵力和装备不足,因此短期内不可能速胜。但毛主席强调,中国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且国际上有广泛的同情与支持。毛主席的这一战略分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抗战的整体布局,给了全国人民希望。

毛主席不仅在抗战时期展现出非凡的战略眼光,后来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分析和判断,同样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方向。从战争到建设,毛主席的远见卓识与实践成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更为现代中国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他的言论和决策,始终体现着对未来的深刻洞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3

标签:历史   中日   日本   中国   战略   甲午战争   长沙   事变   延安   深刻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