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易主?财务投资者靠边站,海底捞藏不住了

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出售案悬了半年,最近终于传出“临门一脚”的消息——博裕、凯雷、EQT、红杉中国四家财务大佬杀入决赛圈,结果据说10月底见分晓。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桩百亿级交易,最该接盘的可能根本不是这些资本玩家?

一个更“非主流”的名字藏在水面下:海底捞。

别笑,火锅和咖啡看似八竿子打不着,但这两家公司骨子里其实是一类人——它们卖的从来不是火锅或咖啡,而是让年轻人愿意“赖着不走”的社交空间。星巴克靠“第三空间”让人一坐一下午,海底捞靠“海底捞式服务”让人边吃边玩到打烊。现在,一个急需新增长曲线,一个困在本土化泥潭,这场看似离谱的“联姻”,说不定才是解开双方死结的钥匙。

一、被低估的“灵魂共鸣”:当服务狂魔遇上空间大师

先说个反常识的结论:海底捞和星巴克,可能是中国消费市场最懂“让人停留”的两家公司。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不是玄学。创始人舒尔茨早就把底牌亮出来了:卖咖啡是幌子,卖“介于家与办公室之间的停留权”才是核心。你以为它靠拿铁赚钱?错了,会员贡献了超一半收入,周边产品(杯子、星礼卡)毛利率比咖啡还高,就连今年推的无咖啡因系列,本质都是为了让你“多坐10分钟”——停留时长每增加1分钟,消费概率就涨3%。

海底捞玩的是同一个逻辑,只是把“空间”换成了“服务”。你以为它靠火锅好吃?但论口味,重庆老火锅未必输它;论价格,它比同类火锅贵30%。真正让年轻人甘愿排队两小时的,是那些“超纲服务”:等座时免费美甲、洗头,吃饭时帮你带娃、过生日唱跳,甚至允许你在店里打桌游、开生日会。现在更夸张,直接把门店变成“线下社交根据地”:下午推出低价下午茶套餐,晚上开放“深夜桌游局”,连演唱会散场都要派员工举着“海底捞夜宵8折”的牌子去抢人。

这两家公司早把“餐厅”玩成了“社交游乐场”。星巴克靠沙发和Wi-Fi让人“主动停留”,海底捞靠服务和场景让人“舍不得走”,本质都是对“用户时间”的深度挖掘。

反过来看现在火得发紫的新茶饮,其实都在“反空间化”。喜茶的门店越开越小,瑞幸直接把店开在写字楼角落,连座位都懒得放——它们要的是“即买即走”的效率,而不是“让人停留”的体验。在喜茶店里谈生意?大概率被邻桌的吸管声吵到头疼;在瑞幸聊方案?服务员可能催你“点单后请尽快离开”。

所以你看,海底捞和星巴克才是真·灵魂伴侣:一个把“空间”做到极致,一个把“服务”玩成艺术,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用户愿意为“时间”买单。新茶饮只是“卖饮品”,但这两家卖的是“时间的价值”。

二、海底捞的增长焦虑:主业跌跌不休,新茶饮成救命稻草

张勇最近肯定睡不好。

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的财报数据扎眼:营收207亿,同比降3.7%;净利润17.55亿,降13.7%;核心经营利润降15%。更要命的是,曾经靠“科目三”舞蹈、免费美甲出圈的海底捞,现在上热搜全是“卖面包”“开社区店”“推小火锅”——这些业务拓展背后,是主业火锅的增长乏力。

为了破局,海底捞搞了个“红石榴计划”,孵化了一堆副牌:烤肉、炸鸡、香锅、烤鱼……但这些全是“重餐饮”模式:开店成本高、回本周期长,今年上半年“其他餐厅收入”仅占总营收的2.9%,几乎等于没贡献。张勇想要的“第二增长曲线”,迟迟没等来。

偏偏这时候,新茶饮在旁边“杀疯了”。

2025年开年,古茗、蜜雪冰城、霸王茶姬、沪上阿姨扎堆上市,蜜雪上市当天涨43%,霸王茶姬美股首日涨15%,彻底摆脱“上市即破发”的魔咒。外卖大战重启后,新茶饮成了最大赢家:平台狂砸补贴抢茶咖用户,品牌们趁机冲销量,古茗单月外卖订单破亿,瑞幸咖啡日销超400万杯。

新茶饮凭什么这么横?高毛利(普遍60%以上,比火锅高20个点)、轻模式(单店投资50万,半年回本),这些都是海底捞副牌的“反义词”。

但问题来了:新茶饮赛道早就被占满了。喜茶、奈雪、古茗、瑞幸……前有巨头挡路,后有区域品牌围剿,海底捞现在从零做新茶饮,等于拿头撞墙。它2019年就试过“店中店”卖茶饮,结果到现在连个水花都没有——自建没戏,那就只能“抄近路”:买现成的。

星巴克中国就是那个“现成的”。它有3800多家门店,覆盖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有成熟的品牌认知,中国人喝咖啡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它;更重要的是,它的“第三空间”和海底捞的“社交服务”能无缝衔接——买下星巴克,海底捞等于直接拿到新茶饮赛道的“VIP入场券”,连门店带用户一锅端。

三、星巴克的本土化困局:被新茶饮追着打,急需“中国师傅”

星巴克其实也在喊救命。

在中国市场,它正被两面夹击:一边是瑞幸、库迪用9.9元咖啡打价格战,一边是喜茶、奈雪用“茶咖”抢年轻人。为了活下去,它今年又是降价又是推无咖啡因饮品,甚至学新茶饮搞“周周上新”,但效果一言难尽——上半年中国区营收同比仅增2%,远低于新茶饮品牌的20%+增速。

最核心的问题是“水土不服”。星巴克的全球团队决策链条太长,中国市场想推个“桂花拿铁”都要总部审批三个月,等它上架,喜茶的“桂花龙井”已经卖爆了。租金成本也压得它喘不过气:以前靠“国际品牌”光环能拿商场一楼的低价铺位,现在新茶饮品牌抢着给商场交高租金,星巴克反而被挤到二楼、三楼,客流少了三成。

更尴尬的是它的“第三空间”正在失效。年轻人去星巴克不再是为了“社交”,而是“赶PPT”,停留时长从1小时降到20分钟,会员消费占比从60%跌到45%。它想学海底捞搞“服务创新”,但店员连“帮忙加热外卖”都要请示经理——这哪是“第三空间”,简直是“第三牢笼”。

海底捞恰好能当它的“中国师傅”。海底捞的本土化能力堪称“消费界特种兵”:网友说想要“科目三”舞蹈,它三天就让全国门店学会;年轻人喜欢“联名”,它和大润发、瑞幸说联就联,连“火锅味香薰”都能卖断货。要是星巴克被海底捞接手,说不定下个月就能喝到“牛油拿铁”,明年就能在门店打火锅——当然,这是玩笑,但本土化速度肯定能快十倍。

更关键的是资源互补。海底捞有供应链优势,它的火锅底料能卖到全国,咖啡豆采购、茶饮原料供应根本不是问题;海底捞还有流量优势,它的会员超3亿,要是和星巴克会员打通,分分钟让星巴克会员数翻倍。星巴克缺的,海底捞全有;海底捞要的,星巴克刚好给。

四、现实难题:钱从哪来?谁说了算?

当然,这场“联姻”也不是拍脑袋就能成的,至少有三座大山挡路。

第一座是“钱山”。星巴克中国估值50-60亿美元(约358-430亿人民币),海底捞上半年经营现金流才67亿,就算砸锅卖铁也凑不够。它可能需要拉上财务投资者一起买,但财务投资者会不会同意?毕竟海底捞是“产业买家”,想自己操盘,财务投资者只想“躺着赚钱”,目标根本不一致。

第二座是“话语权山”。星巴克CEO说过,“就算卖股权,品牌主导权也不能丢”。它理想的买家是“只出钱不说话”的财务投资者,而不是海底捞这种“要插手经营”的产业买家。参考麦当劳中国的案例:2017年中信资本收购后,直接把“麦当劳”改成“金拱门”,还推出了“油条豆浆”,星巴克要是被海底捞改个“海底巴克”,再推出“火锅底料味星冰乐”,估计总部能气晕过去。

第三座是“文化冲突山”。星巴克的店员穿西装打领带,海底捞的店员穿T恤跳科目三;星巴克强调“安静空间”,海底捞鼓励“热闹社交”。两种文化撞在一起,会不会变成“咖啡里加麻酱”的灾难?员工培训、服务标准、产品研发,随便一个环节没协调好,就可能“1+1 < 2”。

五、破局关键:消费市场早就不分“火锅”和“咖啡”了

虽然难,但这笔交易还是值得赌一把。

现在的消费市场早就不是“火锅归火锅,咖啡归咖啡”的时代了。蜜雪冰城卖咖啡,瑞幸卖酱香拿铁,喜茶卖汉堡,连中国邮政都开奶茶店了——打破赛道边界才是活下去的唯一办法。

海底捞需要星巴克的“空间”和“茶饮基因”,星巴克需要海底捞的“本土化”和“服务能力”,两者合在一起,可能不是“火锅+咖啡”,而是“中国最大的线下社交平台”——想想看,在海底捞吃火锅,去星巴克喝咖啡,中间用同一个会员积分,买联名周边,甚至参加跨品牌的线下活动,这场景不比单纯卖火锅、卖咖啡香?

当然,最后可能还是财务投资者买下星巴克中国,但这不妨碍我们看清一个趋势:未来的消费巨头,一定是“空间+服务+产品”的综合体。海底捞和星巴克的故事,本质上是所有消费品牌的缩影——要么打破边界,要么等着被边界打破。

至于这场“灵魂伴侣”的相遇会不会成真?我们可以等10月底的答案。但无论结果如何,有句话是肯定的:在消费市场,懂“让人停留”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美食   靠边站   中国   海底   投资者   财务   火锅   咖啡   空间   社交   本土化   品牌   会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