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神舟二十一号飞行任务中,当载荷专家张洪章那张戴着眼镜、略带书卷气的面孔出现在公众视野时,一个清晰的信号已然释放: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的使命正变得愈发具体和深刻。这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能源储能专家,即将把他的专业领域——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直接搬上太空舞台,开启一场从“实验室”到“空间站”的独特科研实践。

将一位顶尖的能源专家送入太空,其深意远不止于完成一次人员配置的升级。张洪章的研究方向,从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到全钒液流电池关键材料,恰恰是空间站长期自主运行乃至未来深空探测的“能量心脏”。他将在轨开展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光学原位研究”项目,旨在利用太空独特的微重力环境,直接观测锂枝晶的生长过程。这个在地面因重力对流干扰而难以精确捕捉的现象,是提升电池安全性和寿命的关键。此次实验或许将改写太空电池的设计规范,其研究成果不仅能为空间站提供更可靠的能源解决方案,也极有可能通过技术溢出,反哺地面新能源汽车和大型储能电站的产业发展。

张洪章本人的跨界历程,本身就是一项不亚于科学实验的成就。出身山东农村的他,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激励下,内心早已埋下航天的种子。
从山东大学化工系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他长期沉浸在实验室,沉浸在“做凉皮”般反复试验中攻克离子传导膜技术难关,成长为首个液流电池领域“上天”的专家。然而,当2020年国家选拔载荷专家的机会降临时,这位习惯了发散思维、追求创新的科研工作者,必须完成一次彻底的自我重塑。他需要从提出“更好的办法”的科学家,转变为严格执行“现有办法”的航天员,因为太空任务要求的是百分之百的精准与可靠,任何临时的改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他在体能训练中咬牙坚持,手上磨出厚茧,最终实现了从“文弱书生”到“健壮青年”的蜕变,甚至连打太极拳的爱好,也成了他领悟如何在离心机和水下训练中更好控制身体的“秘密武器”。

因此,张洪章的飞天,更像是一次“人机合一”的最高效科研模式的探索。他不再是地面团队只能通过数据遥测和视频判断实验状况的“旁观者”,而是化身为一双在轨的、具有深厚专业知识的“眼睛和大脑”。他能够凭借其科学敏感性和专业判断力,对原位光学观测设备进行精细调节,实时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关键现象,并做出快速响应。这种“科学家即操作者”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空间科学实验的深度和效率。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张洪章作为能源专家奔赴太空,生动诠释了中国空间站“建站为应用”的核心理念。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持续深化其科学内涵,从壮丽的工程奇迹,稳步迈向孕育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的摇篮。在这个离地400公里的实验室里,张洪章们正在做的,正是连接地球能源未来与浩瀚星辰的最前沿工作。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