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六年,基建狂魔打穿天山!这条世界最长隧道究竟有多重要?

天山山脉横亘新疆中部,把这片广袤的土地分成南北两半。

在地图上,乌鲁木齐到库尔勒只有260多公里。可现实中,车辆必须沿着天山脚下的盘山路绕行,跑上足足470多公里才能连通两地。

夏天走这段路要7个小时,到了冬天,冰雪封山时,12个小时能抵达都算顺利。

这种地理阻隔,曾是南北疆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南疆的棉花运到北疆纺织厂,损耗率高达15%,一年下来,单这一项损失就超过8亿元。

北疆的工业设备运往南疆,运费要占到设备总价的12%,比内地同距离运输成本高出近一倍。

更让人揪心的是,2012年1月,一辆运送急救药品的货车被困在天山达坂,等铲雪车开辟出通道,药品送到医院时,已经延误了36小时。

这样的事,在过去并不少见。

改变的转机出现在2013年,这一年,G0711乌鲁木齐至尉犁高速公路,被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而天山胜利隧道,作为整个工程的控制性工程,被寄予打通南北疆阻隔的厚望。

为了摸清天山的地质情况,勘察团队花了3年时间,在1760公里的东天山区域,完成了上千次钻探,最终确认隧道沿线将穿越16条断裂带。

其中F6断裂带是全线最活跃的断层,影响宽度达440米,给施工带来极大挑战。

2020年6月,多位工程院院士组成的专家团队,深入天山腹地考察。

看过详细的地质报告后,他们一致认为,采用TBM(硬岩掘进机)与钻爆法结合的施工工艺,具备可行性,但必须攻克高寒、高海拔、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环保要求这五大难关。

两个月后,项目首期120亿元资金到位。根据批复文件,整个工程总投资467亿元,其中15%专项用于技术研发。

这份预算背后,是所有人都清楚的现实:这不是一项普通的工程,每一分钱都要花在攻克难关上。

2020年9月28日,乌鲁木齐侧的隧道进口段,响起了第一声钻机轰鸣,天山胜利隧道正式开工。

中交集团从全国调集了300名工程师,组建了包括岩爆防治、高寒施工等6个专项攻关组。

每个进场的建设者,行李箱里都少不了抗寒服和应急药品——大家都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世界级难题。

施工刚满8个月,考验就来了。

2021年5月,当掘进到F6断裂带边缘时,一场剧烈的岩爆突然发生。

现场监测显示,这次岩爆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级地震,一台掘进机的刀盘被震得变形,岩壁上裂开的缝隙能塞进成年人的拳头。

事故导致工程暂停15天,也让团队意识到,必须对施工方案做出调整。

此后,工程师们建立了“超前地质预报+实时监测”体系:每次掘进前,先用地质雷达扫描前方50米范围,发现异常就立即加固围岩。

这套方法,后来被写入《高寒高海拔隧道施工指南》,成为同类工程的参考范例。

2022年3月,国产“胜利号”TBM硬岩掘进机进场,标志着工程进入新阶段。

这台设备全长282米,重达2000吨,开挖直径8.43米,国产化率高达98%,核心部件如刀盘驱动系统,完全由国内企业研发。

启动首日,它就完成了15米掘进,让在场的外国技术顾问连声赞叹。

可到了11月,-38℃的极端低温给设备出了难题。

TBM的液压系统因低温冻结,无法正常运转,工程师们连续三天三夜守在设备旁,最终研发出“电加热保温套+智能温控系统”,让设备在-40℃环境下仍能正常作业。

这个技术后来申请了3项国家专利。

2023年6月,“胜利号”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单月掘进528米!

这个成绩的背后,是无数细节的优化:刀盘转速从每分钟6转调整到8转,渣土运输采用双轨循环系统,连工人换班都精确到分钟。

同年12月,隧道中导洞提前3个月贯通,为双主洞施工提供了通风和地质参考通道。

隧道施工的另一大亮点,是4座深度超过700米的竖井。其中2号竖井深707米,比上海中心大厦还高出75米,是目前世界最深的高速公路竖井。

施工团队自主研发的“首创号”竖向TBM,通过智能撑靴机构,实现毫米级精度控制,在高寒环境下完成全断面机械化开挖,避免了传统爆破施工对围岩的扰动。

这些竖井,不仅解决了22公里长隧道的通风难题(单井每小时通风量达200万立方米),还构成了立体应急救援体系。

生态保护是工程建设中,贯穿始终的原则,施工方特意将隧道进口段线路向北偏移1.2公里,避开天山一号冰川核心区。

2021年8月,三座智能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日处理能力达1.75万立方米。

施工废水经过格栅过滤、电絮凝、膜分离等七道工序处理后,水质达到地表Ⅱ类标准,全部用于混凝土搅拌和绿化灌溉,一年可节约自来水180万立方米。

为保护雪豹、北山羊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施工团队还在隧道顶部,预留了3处宽20米的生态廊道,对5.3万平方米原生草甸进行编号移植,成活率达95.7%。

环境监测数据显示,施工期间周边区域PM2.5浓度,始终低于18微克/立方米,优于国家一级标准。

2024年10月,第三方检测机构对隧道进行了全面验收。

工程师们用了整整一周时间,对126项指标逐一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其中抗渗性能等关键指标远超设计要求。

检测组负责人评价:“工程质量经得起历史检验。”

2024年12月30日,天山胜利隧道全线贯通,计划2025年正式通车。这条全长22.13公里的隧道,将成为世界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

通车后,乌鲁木齐到库尔勒的车程,将从7小时缩短至3小时,乌鲁木齐到喀什的通行时间,也将从20小时减少到8小时。

对货运司机来说,这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收益。按当前油价计算,单次往返可节省燃油费200多元,一年跑20趟就能多赚4000元。

而对整个新疆来说,物流效率的提升更为关键:南北疆物流成本将降低30%,年货运量预计突破千万吨,棉花、油气等资源的流通效率将显著提高。

旅游业也将迎来新机遇,那拉提草原、天山天池等17个5A级景区,将形成“3小时旅游圈”,自驾游通行效率提升3倍,预计年游客量增长40%,带动民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

南疆的和田大枣、喀什石榴等特色农产品,通过隧道运输可延长保鲜期5天,损耗率从15%降至8%。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这条隧道的作用同样不可替代。

新疆作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拥有20个一类口岸,隧道通车后,将进一步强化其作为亚欧黄金通道的地位,推动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

对边疆稳固而言,隧道的战略价值尤为突出,它将缩短物资运输时间,强化南北疆的联动能力,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和文化交流。

从2020年开工到2024年贯通,3000余名建设者用52个月的坚守,完成了这项曾被认为“不可能”的工程。

他们中,有人连续三年没回家过年,有人在竖井施工中,创造了连续48小时作业的纪录,有人为解决岩爆难题,写下20万字的技术笔记。

如今,站在隧道洞口眺望,天山的轮廓在阳光下清晰可见。

这条22.13公里的人工奇迹,不仅是混凝土和钢铁的集合体,更是中国人攻坚克难、建设家园的见证。

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条隧道本身,它是打通天山阻隔的钥匙,是连接南北疆的纽带,更是新疆发展的新起点。#夏日旅行攻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财经   天山   基建   隧道   最长   世界   竖井   乌鲁木齐   小时   工程   南疆   新疆   地质   设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