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黔公路上的晴隆二十四道拐,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援助中国战场的重要通道。”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二级巡视员朱海波明确提出。
朱海波介绍,二十四道拐位于晴隆城南1公里处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26年,从周西成主政贵州,计划以贵阳为中心,建设联接湘、桂、滇、川等周边四省的公路干线,到李龚、毛光翔、王家烈等陆续主政贵州,因政局动荡、经费不足,公路时修时停。1935年,国民政府令贵州承建黄果树至盘县段、云南承建盘县至平彝(今富源县)段,修通黔滇公路。二十四道拐是工程最艰难之处之一,此处从坡顶至山脚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由12个“Z”字形成24个拐弯,弯道全长4公里、坡度达约60度。公路虽于1936年3月竣工,但由于路一侧是山壁一侧是悬崖,道路危险,加上晴天扬尘、雨天湿滑等路况极差,几乎只有马车通行,极少汽车通行,还时常发生车翻人亡事故,被喻之为“鬼门关”。
晴隆二十四道拐,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援助中国战场的重要通道。贵州省博物馆供图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滇黔、川黔公路成为国际援华交通大动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占缅甸,切断滇缅公路——当时唯一通往中国的国际运输线,威胁中国抗战大后方。1943年秋,为满足每月运输15000吨物资的需要,盟军要求国民政府改善云南沾益到贵州都匀之间的公路,其中晴隆二十四道拐工程最大,因此派出美军工兵营规划、勘测、设计。经改造的二十四道拐路面及角度大为拓宽,变成通途。
缅甸公路上的物资运输车队。袁泽友供图
朱海波谈到,关于晴隆二十四道拐,有几个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以史迪威公路代指川黔公路和晴隆二十四道拐。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史迪威公路是中印公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完全切断中国海上和陆上物资运输通道。为打破日军封锁,中美两国商议除驼峰航线外,再开辟一条陆路运输通道,这个通道就是中印公路,公路从印度东北部雷多延伸至中国云南昆明,全长约1700公里。广义的史迪威公路包括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甚至滇黔、川黔公路;二是将二十四道拐归入滇缅公路。1945年,美国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最初将二十四道拐照片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各界将其误作为滇缅或其他公路某段,2002年才被云南专家戈叔亚确认在贵州晴隆;三是将二十四道拐归入滇黔公路,滇黔公路是指从昆明东站(今海棠饭店一带)起,经嵩明杨林镇、马龙、曲靖、沾益、平彝(今富源县)至贵州省盘县段,里程为310多公里,与川黔公路各属一段,而二十四道拐正是位于川黔公路的晴隆段上。
美军晴隆沙子岭车站。资料图片
抗战期间,援华的物资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驼峰航线运抵云南昆明、沾益等地集结,再通过盟军卡车经过滇黔公路、川黔公路(都要通过晴隆二十四道拐),运达陪都重庆和大后方以及鄂、湘、桂等抗战前线,特别是抗战中后期,平均每天有3000多辆运送抗战物资的车辆从这里通过,总计运输了45万吨物资。
二十四道拐全景。张帆 摄
“川黔公路上的二十四道拐和其他几条国际通道一样,都是中国‘抗战生命线’。它们共同记录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历史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携手并肩抗击法西斯的历史见证。”朱海波说,这些国际通道共同为中国抗战前线和后方物资供给作出了保障,也是中国的物资源源不断输送给盟国的通道,对于稳定大后方经济社会稳定、紧密联系世界反法西斯阵营、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中国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事业等,在精神、物质和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
>>>>>>>>>>
相关链接
抗战大后方·贵州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抗战大后方 | 贵州:一切为了前线
抗战大后方 | 中国共产党在贵州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战大后方 | 专访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余福仁:用生命诠释“一寸山河一寸血”
抗战大后方 | 中共贵州省工委:汇聚抗战力量
抗战大后方 | 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战国际壮歌
抗战大后方 | 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少将副部长肖裕声:贵州让同盟国看到了中国抗战的韧性与希望
抗战大后方 | 黔军家书见证打通国际通道的壮烈一战
抗战大后方 | 炮火硝烟中安顿的课桌 —— 抗战高校西迁保存教育国脉
抗战大后方 | 浙江大学西迁:在湄潭取得具有影响力的成果
抗战大后方 | 大夏大学西迁:开创贵州师范本科教育先河
抗战大后方 | 广西大学西迁:在榕江埋下了一粒足球的种子
抗战大后方 | 湘雅医学院西迁:与贵州高等医科学府守望相助
抗战大后方 | 烽火中的大通道
抗战大后方 | 名家笔下的战时贵州日常
抗战大后方 | 守护文脉的文艺抗战重镇
抗战大后方 | 贵州度过3年时光的丰子恺,从谦谦君子到热血战士
抗战大后方 | 贵阳文通书局:将贵州声音传向全国
抗战大后方 | 这片土地永远记得他们
抗战大后方 | 黔籍抗战老兵、外交部原副部长韩念龙:铮铮铁骨扬国威
抗战大后方 | 黔籍抗战老兵李祖伯:烽火岁月“飞毛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陈麟 李卫红 张焱 冉斌 范朝权 周黎兵
执行/黄蔚 孙晓蓉 陈曦
文/舒畅
编辑/赵珊珊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