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银杏叶
编辑 | 银杏叶
10月29日,外交部宣布中美双方的领导人会于10月30日在釜山会晤,这条消息瞬间被顶上国际热榜。

但是英国媒体放出来的一则18万吨大豆订单的交易,立刻顶替了会晤的预热,成为了新的国际焦点。
因为交易的双方身份十分让人意外,竟然是中国和美国。要知道,自从今年4月开始,双方就一直“打得火热”。

而老美的大豆订单也一直处在战场的中心,到了今年9月,咱们更是一颗美国豆子都没买。
订单的消息一出,全球各界都第一时间把注意力放到了这,但作为国内老百姓们最关心的却是:为啥咱们不自己种大豆。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国家也早就摆在明面上了,不是不愿意、也不是不想,而是“深有苦衷”。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环球时报】【北京日报客户端】【中国食品安全网】【央视新闻】【新浪财经】【观察者网】【光明网】【环球网】【中国大豆产业协会】(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当地时间10月29日,川普坐上飞往韩国APEC峰会的航班,这位以“爱折腾”出名的总统,在飞机上也没闲着。

他在飞机上主动对着记者说,预计下周开始,白宫就会降低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他还提到相信中国会帮助他解决问题。
众所周知,自从今年4月,五角大楼又一次启动关税开始,当地的大豆就成为了“牺牲品”。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回敬川普,所以在今年的九月,咱们没有购买一粒美国豆。
这对于依赖于中国市场的豆农来说,甚至比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还大,成吨的大豆堆在仓库,大豆的储存量甚至超过了以往的峰值。

面对国内豆农的遭遇,作为“始作俑者”的川普却不愿意直面,先前就多次派自己的下属来谈大豆的订单。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对方每次都是带着条件来,根本不是诚心实意谈合作,所以这件事就一拖再拖。

眼看着APEC峰会时间越来越近,川普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在10月25日,又一次派出了贝森特。
会议结束后,很多人都发现,原来高高在上的五角大楼,态度好像不一样了。

贝森特在会后接受采访的时候还很神秘的提到:“我们国内的大豆种植者应该会很高兴,未来几年都会如此。”
随后没多久,英国就放出了18吨大豆订单的消息,还提到预计在今年的12月到明年的1月正式装船。

其实不难发现,这次虽然开了进口美国大豆的口子,但是数量却不多,更多的是在释放自己的“善意”。
而这18吨大豆,不仅仅是粮食,而是在释放一种信号:中国不是不能合作,而是只接受有来有回并且公平的合作。

中国深知“粮食”这两个字有多么重要,不会再一次把“宝”都压在同一个国家身上。
如果当地豆农觉得终于有长期饭票了,那可能事实并不会如他们所愿。

他们国内现在对于这位总统的“关税支持”正在大幅减弱,有很多产业都发现,这个方法不仅行不通,反而自己受连累。
这也让他们全国上下深刻意识到:离开中国市场根本不行。

而特朗普这次之所以能如愿,可以说巴西出的力最大,他这次可要好好谢谢巴西。
自从今年年初,咱们停掉了老美的大豆订单以后,因为国内的需求太大,所以这些订单就流向了曾经的合作伙伴巴西。

截至到九月,一共进口了超六千万吨巴西的大豆,当地的豆农开心的不得了,赚得盆满钵满,甚至连仓库都升级了。
本以为这场“互惠互利”的合作会一直这么友好的进行下去,可是当地的出口商却玩起了歪心思。

从10月初开始,他们的出口商就找各种理由抬高豆子的出口价,甚至一度超过了美国豆子的价格。
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他们卖给欧洲那些国家的价格比卖给我们的低了20美元,典型的“坐地起价”。

本来是一桩简单的合作共赢生意,但却让他们以为“中国非他们不可”,以为只有他们这一条退路。
对于这种“翻脸不认人”的合作模式,中国向来不惯着,在10月17日就公开表示,暂停购买巴西大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停止采购可不是在“耍脾气”,是因为真的有底气,毕竟中储粮的大豆储备基地可不是开玩笑的。
而且早在几年前,咱们就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合作方式,说简单点就是一家为主、多家为辅的模式。

所以不管其中哪一个国家出现了问题,中国都能第一时间拿出解决方案,不会再次出现被动的局面。
暂停订单没多久,咱们就和阿根廷签了三百万吨的大单子,对方的报价不仅比巴西低,而且合作态度十分端正。

不仅如此,乌拉圭和俄罗斯的豆子也在赶往国内的路上,更关键的是,这个“替代式布局”还不是在今年开始的。
早在2018年,中美之间因为贸易问题产生争端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布下了这张大网,不得不佩服大国智慧。

眼看着自己的订单没有了,巴西的出口商立马傻眼。每天有将近两百万吨豆子堆积在港口,一天滞港费就超过一百多万美元。
但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虽然中国很快找到了替代品,但是国内每年所需要的大豆数量实在太多。

只是这几个国家的豆子还是不太够用,不能彻底填上国内的空缺,这个时候恢复进口美国大豆就成为了明智之举。
在恢复进口的消息传出来以后,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自己种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就摆在眼前了,实在是“有苦难言”。
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就是:为啥咱们不自己种呢?这句话说出来容易,可做起来却一点都不简单。

首先第一点,有很多人不清楚,品种和气候对于大豆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国内的本土大豆品种很少,所以只能选择进口豆种。
但这些豆种很难适应国内的气候和土壤环境,辛辛苦苦播种以后,不破土都是常态,就更不要说量产了。

而这些豆种就是老美通过本国的土壤和气候培育出来的,所以不仅能适应当地的环境,还能实现量产。
而且国内大豆的产量相对于其他农作物来说,确实稍显逊色,同样的一块地种水稻能达到一千斤,种大豆可能就不到三百斤。

其次,不是国家不想种,是因为实在顾不过来,很多人都说国内地多,但事实是:地多,人更多。
所以为了能让每个人都吃饱饭,会优先去中能填饱肚子的水稻、小麦,在温饱问题面前,一切农作物都要为主要粮食让路。

要想有一亿吨收成的大豆,至少要占六亿多亩地,这就几乎占了全国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说得容易,但实施起来根本不现实。
最后就是因为成本问题,就拿美国和巴西来说,他们种植一亩大豆可能只需要一百美元成本,巴西甚至还不到一百美元。

但是国内要种植一亩大豆,成本最起码在140美元左右,最后的收成却没多少,甚至进口来的豆子都比自己种还要便宜。
但作为一个有几百年底蕴的东方大国,肯定不会选择单一依赖的模式。这些年来,国内的专家一直在“憋大招”。

首先就是培育种子的专家,把传统的培育模式和科技相结合,主要攻克的就是能榨油的品种,搭配上“高科技”,现在产量已经逐步上升。
四川的教授们提出了大豆玉米“合种模式”,说白了就是让这两种农作物在一块地里生长,不仅能减小种地面积,还能互相提供养分。

而且这个计划也不是在纸上空谈,已经落地实施了将近6000多万亩,每年能收成超过150万吨的大豆。
虽然用“完全国产”来说还为时尚早,但可以确定的是,现在国内的大豆“自给率”正在逐步上升。

实现量产只是时间问题,等到大豆品种遍地开花那一天,很多人就会发现,这种出的不仅是一粒粒豆子,而是一个个“大国智慧”。
现在放眼全球大豆市场的格局,中国早就从一个“被动者”变成了“布局者”,不管如何变化,都有完美的解决办法。

这次恢复进口也是在释放一个信号:中国不是不合作,而是只接受公正、公平、有理的合作。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来源于:【环球时报】【北京日报客户端】【中国食品安全网】【央视新闻】【新浪财经】【观察者网】【光明网】【环球网】【中国大豆产业协会】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