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时期珠宝被盗!专家:窃贼要的不是艺术,是钻石的现金价值

巴黎卢浮宫今年出了个大新闻,白天的时候,八件拿破仑时期的珠宝让人给偷了。

窃贼没搞啥复杂操作,就骑了辆普通摩托车,得手后顺着街道就溜了。

一开始大家还觉得这事儿挺“电影感”,说不定是想靠这个博国际知名度,或者给好莱坞当剧本素材。

但专门研究国际艺术犯罪的专家一看就戳破了这就是典型的“撞了就拿”,窃贼眼里就盯着珠宝的材料值多少钱,根本不care它们的历史意义或者艺术价值。

这种路子,在德国、英国、美国的博物馆盗窃案里早就见过好几次了。

我当时看到作案细节的时候还挺惊讶的。

窃贼选的时间特别巧,是当地上午9点半到40分,那会儿卢浮宫刚开馆没多久,安保正好在换班,游客也没集中过来,等于抓了个安防的“空当”。

他们是用摩托车载着梯子过来的,直接爬到一楼窗户边,拿电动切割片把玻璃切开,没一会儿就得手了。

这操作看着简单,但能精准踩中时间点和地点,显然是提前踩过点的,就是把心思全用在了歪道上。

不过话说回来,窃贼为啥放着好好的珠宝店不抢,非要盯着卢浮宫呢?艺术品追回专家克里斯托弗・马里内洛一句话就点透了现在珠宝店的安防比博物馆严多了。

就说卡地亚吧,前些年因为总发生暴力盗窃,人家现在不仅配了武装保安,晚上还把贵重物品全收起来,想下手根本没机会。

反观博物馆,一方面要保持开放性,不能跟监狱似的;另一方面又是老建筑,想装个安防设备都受限制,天然就比商铺弱一截。

更何况现在好多国家经济不行,给公共文化机构的钱也少了,安防更新更是跟不上。

马里内洛说“要是窃贼都能闯进卢浮宫,说明这些机构有多脆弱”,这话真没夸张,现在对博物馆来说,怕是最有体会的就是“难”字。

作案选点有门道:为啥专挑博物馆下手?

这次丢的珠宝可不是普通货色,有一条用八颗蓝宝石和631颗钻石拼的项链,还有欧仁妮皇后的王冠光钻石就镶了快两千颗,另外还有拿破仑三世夫人的皇冠。

这些东西要是论历史价值,那可太珍贵了,但在窃贼眼里,可能就是一堆能换钱的“石头”。

这跟1911年偷《蒙娜丽莎》的路子完全不一样。

当年意大利工人文森佐・佩鲁贾偷画,多少还带着点对“文化符号”的执念,而现在的窃贼,脑子里就一个念头:怎么把东西变成现金。

比如2019年德累斯顿绿金库丢了珠宝,同年英国布伦海姆宫连个价值475万英镑的黄金厕所都让人扛走了,2017年柏林博德博物馆的大金币也没保住,甚至美国矿业博物馆的体育纪念品都遭了殃。

这些案子看下来,规律特别明显窃贼要的不是“文物”,是文物背后的材料价值。

马里内洛总结的“撞、抓,然后尽快熔掉”,可以说是把这种犯罪逻辑说透了。

本来想,博物馆里的东西这么有名,偷了也不好卖吧,后来发现还真是这样。

艺术犯罪研究协会的琳达・阿尔伯特就说,卢浮宫这些珠宝,只要敢公开露面,谁都能认出来。

就算是私人收藏家,或者苏富比、佳士得这种大拍卖行,也得要完整的产权证明才敢接手,没证明的话,谁都不想惹麻烦。

而且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博物馆丢了东西还可能因为尴尬不吭声,现在信息传得这么快,一丢全世界都知道,窃贼想把赃物藏起来都难,更别说卖出去了。

赃物变现遇难题:小偷的“如意算盘”不好打

不过窃贼也不傻,知道直接卖不行,就想把珠宝熔了或者重新切割,毁了原来的样子再出手。

但这招也不是没风险,尤其是钻石。

现代切割技术看着先进,其实一切就会让钻石表面积变大、重量变轻,等于直接让价值缩水。

而且老珠宝里的钻石大多是“老矿切工”,跟现在的切工差别很大,真要重新切,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到时候还得压低价格卖,等于偷了半天还亏了本。

马里内洛猜,窃贼可能会把珠宝送到以色列、印度,或者比利时安特卫普这些地方加工。

我查了下,安特卫普确实是钻石加工的大地方,虽然有“Kimberley进程”管着冲突钻石,但地下加工网络也不少,以前就有过处理失窃钻石的案子。

不过就算送过去了,也不是万无一失,现在国际上对失窃珠宝查得这么严,加工点也不敢随便接,万一被查出来,连自己都得搭进去。

还有人说,会不会是有人专门定制盗窃,提前找好买家了?荷兰艺术侦探阿瑟・布兰德直接否定了,说这都是好莱坞电影里的情节。

你想啊,卢浮宫失窃这事儿,全球媒体都在报,谁要是敢买,轻则坐牢,重则一辈子都不敢拿出来炫耀,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吗?之前荷兰德伦特斯博物馆丢了达契亚黄金宝藏,有人猜是定制盗窃,但卢浮宫这案子根本不一样,这么大的动静,没哪个买家会这么傻。

对比一下现代艺术品,比如毕加索的画,窃贼还不敢随便破坏,一破坏就不值钱了,只能藏着,还得跟复杂的犯罪网络打交道,说不定同伙为了赎金还会出卖自己。

这么看,偷珠宝虽然能熔了卖材料,但风险也不小,窃贼这波操作,怎么算都有点“得不偿失”。

说完了窃贼和赃物,就得说说博物馆的安防问题了。

卢浮宫这次被盗,其实早有预兆。

听说下个月要公布的法国国家审计报告,会批评卢浮宫的安全设备更新“又慢又严重滞后”,还说好多展厅连摄像头都没有。

但这也不能全怪博物馆,主要是老建筑太“难搞”了。

纽约城市大学的艺术犯罪教授艾琳・汤普森就说,历史建筑想保护太难了,临街的大窗户多,窃贼容易跑,而且有建筑保护法规在,想装个防弹玻璃都不行。

德国安全公司VZM的彼得・斯图尔曼建议博物馆做成“堡垒”,搞多层防护,这话听着有道理,但对卢浮宫来说不现实。

你想啊,卢浮宫是12世纪的老建筑,还是世界文化遗产,要是装一堆现代设备,不就破坏原来的样子了?

而且老建筑的灰泥天花板,想装激光扫描都装不上,白天为了不吓到游客,还得把部分动作探测器、声音探测器关掉,等于主动给安防“降了级”。

卢浮宫常驻的消防队有50来人,但他们主要是防火防水,不是管盗窃的,真遇到窃贼,根本没法快速反应。

作家伊莱恩・西奥利诺说“卢浮宫的安全,最后还是看有没有政治意愿和钱”,现在法国明显没那么多钱投入,安防自然跟不上。

如此看来,老博物馆的安防难题,不是单靠某一家能解决的,得从政策、资金、技术三方面一起想办法。

总的来说,卢浮宫这次珠宝失窃,不只是一起简单的盗窃案,更暴露了现在国际艺术犯罪的新趋势窃贼越来越看重材料价值,也戳破了历史博物馆的安防困境。

这些老博物馆既要保护文物,又要保护建筑,还得应付资金不足的问题,确实太难了。

我觉得,以后博物馆得在“保护建筑”和“保护文物”之间找个平衡,不能因为怕破坏老建筑,就放任文物处于风险中。

而且国际上也得加强合作,完善文物交易的溯源体系,让窃贼就算把珠宝熔了,也没法顺利卖出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然以后还会有更多“卢浮宫失窃案”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时尚   拿破仑   窃贼   钻石   珠宝   现金   时期   价值   艺术   专家   卢浮宫   博物馆   马里   建筑   文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