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欣阅
很多人第一次拿起它时,都会觉得这瓶饮料的设计有点奇怪,甚至有点“土”。
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甚至曾被行业内嘲笑为“画蛇添足”的双层瓶盖,帮助一个品牌在2024年实现了对功能饮料巨头红牛的逆袭,市场份额冲到43%,年营收更是突破了133亿元。
故事得从那些最真实、最不加修饰的场景说起。一个跑长途的卡车司机,在服务区休息时点上一根烟,随手就把那个透明的外盖当成了烟灰缸。
或者,一个即将踏入高考考场的学生,拧开瓶子喝了几口,又把内盖旋紧,安心地放回书包,不用担心洒漏。这个在2009年问世时备受质疑的设计,就这样在真实的世界里找到了它的价值。
这个设计的诞生,源于一次非常接地气的用户调研。公司董事长林木勤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告,而是亲自跑到高速服务区,翻看垃圾桶。
他发现,司机们丢弃的易拉罐饮料,很多都只喝了一半。对于这些需要分次饮用提神饮料的人来说,无法密封的易拉罐简直是天生的痛点,不仅容易洒,敞着口还特别容易进灰。
于是,一个看似多余的设计应运而生。在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上,那个透明外盖就像一顶“安全帽”,完美解决了喝到“半瓶沙”的尴尬。
而在颠簸的货车驾驶室里,可以拧紧的内盖则保证了饮料不会洒得到处都是。它精准地为那些在充满不确定性环境里工作的劳动者,提供了一份可以随时掌控的能量补给。
这种对场景的极致适配,让它迅速成为一线劳动者的标配。在中国超过三千万的卡车司机群体中,它的渗透率超过了六成。
这个小小的瓶盖,不仅是一个容器,更成了一个兼容香烟、槟榔等其他提神伴侣的“多功能基座”。它守护的,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环境下最朴素的核心需求,这种可靠性,是它站稳脚跟的根本。
一个产品设计如果只能满足基本功能,那它只是个工具。但当用户开始对它进行“二次创作”时,它就开始拥有了文化生命。
东鹏特饮的瓶盖,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它的走红,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用户的“滥用”。
钓鱼爱好者发现,这个小盖子不大不小,正好可以当个临时的鱼饵杯。司机们把它当烟灰缸用,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在社交网络上,“东鹏的瓶盖到底有啥用”成了一个能引发百万浏览的热门话题,各种脑洞大开的答案层出不穷,甚至衍生出了“尿检杯”、“发财桶”这类让人啼笑皆非的网络梗。
这些用户自发的“黑话”和梗图,为品牌带来了海量的免费曝光。更重要的是,这种独特的用法,成了蓝领群体间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它与产品那种亲民、有“人情味”和“烟火气”的品牌气质完美融合,共同构建了一种区别于高端体育明星代言的、非精英化的身份认同。这个瓶盖的“不精致”,反而给了大众巨大的阐释空间,让它从一个塑料件,变成了一个开放的社交媒介。
表面上看,多加一个外盖,无疑是增加了生产成本。但实际上,这个双层盖子是一个巧妙的“特洛伊木马”,它掩盖了一场深刻的成本革命。这场革命的核心,并不是增加一个盖子,而是用PET塑料瓶彻底取代了昂贵的金属易拉罐。
仅仅是这一个材质的替换,就让包装成本直接降低了30%。省下来的钱,被精准地投放在了定价上。当红牛还卖6元一罐时,东鹏特饮以3元的亲民价格切入市场。对于日薪两百元左右的工人来说,6元的红牛相当于半小时的工钱,而3元的东鹏,消费起来则毫无压力。
塑料瓶带来的好处还不止于此。相比于娇贵的易拉罐,PET瓶更能抵抗运输途中的挤压磕碰,这使得整体的货损率降低了17%,对于一个铺向全国三四线市场的快消品来说,这是巨大的供应链优势。
同时,那个独特的“头盔”造型,在堆积如山的货架上极具辨识度,符合心理学上的“莱斯托夫效应”,有数据显示,它的货架识别效率比竞品快了整整40%。所以说,那个看似是“加法”的外盖,其实是一系列“减法”战略的集大成者。
当物理功能、文化符号和商业模式都已稳固,这个小小的瓶盖在2016年迎来了它的终极进化——成为一个连接品牌与海量用户的数字化入口。东鹏特饮开创性地在瓶盖内侧印上了二维码,搞起了“一物一码”的数字化营销。
消费者扫码就能参与抽奖,而且是简单粗暴的现金红包,中奖率高达40%。这种“再来一瓶”的数字化升级,极大地刺激了复购率。这也完美解释了,为什么即便有调查显示一半的用户觉得它“甜到发齁”,销量却依然能实现从2015到2022年间近50%的年复合增长率。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每一次扫码,都是一次用户数据的沉淀。通过这个系统,品牌方积累了超过1.8亿的庞大用户数据,可以实时监控全国各个渠道的销售动态,甚至能知道哪条街的哪个小卖部卖得最好。
而近年来,这个二维码的功能还在不断升级,扫码不仅能抽奖,还能查看产品的碳足迹,参与修建公益篮球场的项目,甚至可以收集国家公园主题的数字藏品。小小的瓶盖,最终成了一个集拉新、促活、留存和品牌塑造于一体的“超级接口”。
东鹏特饮瓶盖的四重进化之路,其实讲述了一个非常朴素的商业道理:
伟大的设计,往往不是追求美学上的登峰造极,而是源于对特定人群生活褶皱的深刻洞察和极致满足。
当都市里的白领们还在讨论它的包装设计是高级还是“土味”时,这个瓶盖早已在工地上为工人挡住了风沙,在长途货车里为司机接住了烟灰。
它承载的不是精致的生活方式,而是真实甚至有些粗糙的生活本身。商业世界的最终胜利,往往属于那些真正低下头,去“看见”并服务于那些“看不见的人”的品牌。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