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先生后人解读“爱国三问”的历史及思想价值


90年前,即1935年9月17日,伟大的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发出著名的“爱国三问”;而今年的9月18日,是第九十四个“九一八事变”纪念日——由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组织党委主办,天津市张伯苓研究会及严修研究会党支部、南开大学团委、南开大学天津校友会共同承办的“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牢记爱国三问,献智时代发展”主题党日活动在东马路94号天津青年会旧址举办。

这次活动将《南开记忆》图片展及同名沉浸式情景剧、短视频《满门忠烈话南开》、京剧《爱国三问》的经典唱段以及学术交流座谈融为一体,既令人震撼,又给人启迪。活动之后,我们采访了张伯苓先生后人、张伯苓研究会顾问张元龙先生。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如此规模,如此特色的活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和资源下策划的?

张元龙:当然首先是历史背景。90年前的9月17日和94年前的9月18日在时间上这么接近,而“爱国三问”和“九一八事变”在逻辑上又是这么紧密——张伯苓及其南开是最早发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进而侵略中国野心的吹哨人,并以持续的抗争呼号形成了南开抗战救国、教育爱国的传统,也为“爱国三问”提供了自己的答案。其次要感谢社联社会组织部的合作,他们为这次活动贡献不同学术背景的理论观点,实际上是接续了“爱国三问”从历史到现实再到未来之问。

最能体现活动特色的是图片展《南开记忆》以及同名沉浸式情景剧。当资深电视编导、艺术家倪音海听说我们要在青年会会所旧址举办九一八纪念活动,立刻提出了配合图片展览上演沉浸式情景剧的创意,并且在只有十几天的时间内完成编剧、选角、服装道具以及排演,最后成功演出,取得震撼性效果。我们要感谢南开大学团委协调刚刚开学的南开话剧团的师生积极投入排练,其中,饰演张伯苓的侯嘉祺,饰演张学良的杨铭朔,饰演张锡祜的王先勇,饰演严仁颖的刘旺一,依托他们对南开及其历史的理解和感情,对人物做了声情并茂的诠释,令观者动容。作为执行导演的天津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及表演学院教师王潇带领她的学生全情投入,确保了演出大获成功。我们希望,这部沉浸于会所独特建筑结构的情景剧会在这里持续地演下去。

此外,由《南开百年传奇》的编导杜荣欣精心制作的短视频《满门忠烈话南开》虽然只有6分钟,却从抗战伊始南开层出不穷的战士和烈士到抗战胜利南开没有出一个汉奸,为南开建筑了一座不朽的忠烈祠。

为了紧扣“爱国三问”的主题,我们特别邀请了由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刘佳教授担任编剧、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王钦出演张伯苓的京剧《爱国三问》剧组,在现场演出了经典唱段。值得一提的是,京剧《爱国三问》是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南开大学京剧传承基地创作上演的国内首部京剧校史剧。2023年获得“天津市海河戏剧节·大学生戏剧节”剧目一等奖、最佳编剧奖,去年还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记者:您刚才特别强调了天津青年会会所旧址这座建筑,请问,为什么要选在这里举办这次纪念活动?

张元龙:在此地重温“爱国三问”,纪念“九一八事变”,既是向抗战历史的致敬,也是对爱国精神的传承。这座建筑是天津在中国人的地界上独一无二的洋楼,它也是中国人自己捐建的洋楼,是天津市中西结合、新老结合的一个地标。当年像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等爱国志士们都在这里探讨过救国强国之道;天津的五四运动大游行就从这里出发;楼上是周恩来和邓颖超曾经印刷传单的地方。这座楼在东马路上,过了海河,就是觉悟社。

当年,我们曾在这里为法国捐款。1918年,天津市民捐款二十余万银元,帮助法国阿尔贝市进行战后重建。他们利用这笔善款建造了一家医院和一座儿童食堂,沿用至今。为纪念天津人民的善举,阿尔贝成为法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以中国城市(天津)命名街道的法国城市。据说在埃菲尔铁塔上曾有标识指向天津:距天津8300公里。这段历史被很多人遗忘了,但这里仍是中法友谊的见证。

还有,我们现在所在的会场,是中国第一个室内篮球场。在地下室,我们有中国第一个乒乓球台,天津最早的保龄球道,最早的台球桌等等。

这个青年会会所,地处北纬39°,鼓楼、仓门口教堂、文庙以及后来的崇化学会和崇化中学)、崇仁宫、妈祖庙都在一条线上,它们都是北纬39°。为什么会这样设计?我想里面还有很多的故事等待挖掘和探讨。

记者:“爱国三问”的发出距今已经90年了,“九一八事变”已经94年了,历史早已进入新世纪,作为后人,我们如何深化理解当年的历史之问与历史之变,才有助于我们未来的发展呢?

张元龙:今天,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爱国三问”应有他的哲学的背景和哲学的含义。比如说,苏格拉底提过哲学的三个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儿来?你到哪儿去?我觉得,这跟“爱国三问”是完全可以贯通的。你是谁?我是中国人!这是你的黑头发、黑眼睛、你的基因和你的出处,这是一个身份的认同;你从哪儿来啊?你从中国来,你就必须要爱你的祖国,因为你的先辈、你的同胞、你的亲人都在这,你爱你的祖国,爱你的江山,这叫文化认同。你到哪儿去?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国家更好,让我们的民族更好,这就是愿意中国好,是责任认同。

在这里,我们应该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责任。第一个,就是在中华民族最危亡的时候,中国不亡有我;第二个,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中国崛起有我;第三个,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和平有我。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回忆这段历史?主旨就是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我想,我们回忆这段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发掘我们民族和国家的英雄主义精神。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死了600万人,他们不敢反抗,连个游击队都没有,就这么任人宰割。我们中国有这么多的抗战英雄,我觉得,这是我们的自豪,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我们也不是要纠缠历史,纠缠历史有什么意义?实际上,我们希望和解。但是,和解必须要有真相,没有真相就没有和解,没有和解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就没有和平。所以,我非常赞同将南开被炸之校殇日申请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项目。当然,这还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更多的资料、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线索。而且,我们知道,当年联合国就对南开被炸事件做过调查,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好好地把这个国际事件与联合国重新对接起来。这些都是我们为让悲剧不再发生,为人类世界的和平所应该做的努力。

今天,我们仍然有几条道路可走:第一条路就是我们中国必须要强大起来,一盘散沙,一个睡狮,是不行的。第二条就是要反思,不光是中国人反思,日本人也得反思。一个民族如果只有GDP,只有科技和经济,不能证明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对待历史的态度和对历史责任的担当,才是文明的水平。因为什么呢?因为你现在的所有作为,你今天如何看历史,你的后代就会怎么看,就会怎么做。所以我觉得,反思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我们对历史所持的态度,其最低的层次是仇恨,第二个层次是抗争,第三个层次是自省自强,其最高层次是构建制度。也就是说,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不能完全寄托在“反思”上,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

当年伯苓校长到美国和联合国去考察。回来说了一句话:天下治,而国平。就是说全球治理如果起不来、好不了的话,那么中国也不行,也不能够太平。所以,要想让这种悲剧,尤其是强国对弱小国家的侵略不再发生,世界没有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是不行的。所幸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盛,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正好跟伯苓校长当时的愿望一致,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用这么一句话,叫什么呢?叫作:中国兴,天下治,而世界平。

记者:您说得太好了!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张元龙:不用谢我,我还要借你们的笔表达我在上面未及表达的谢意。我要感谢精神矍铄,风彩依旧的天津政协原副主席曹秀荣大姐,她莅临现场,出席了所有的环节,令我深受感动。感谢全国政协常委、天津工商联原主席黎昌晋,他不仅全程参与了活动,还一直为这座建筑的历史与未来奔走。提起这座建筑,我要感谢天津市民族宗教委的各级领导,南开区委、区政府以及文旅局的各级领导,没有他们的指导和支持,我们不可能在这个建筑里举办这个活动。还有作为这座建筑守护者的青年会的所有干事们,他们长期以来为保护这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尽心尽力,还自始至终地参与了这次纪念活动的策划实施。最后,我还要对你们说一声: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历史   爱国   后人   思想   价值   南开   天津   南开大学   中国   青年会   天津市   联合国   京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