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1905年5月26日—1974年1月7日),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我军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领导人。
1937年8月的陕北,秋意渐浓,黄土高原上天高气爽。骑马奔驰在边区的黄土地上,王树声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到踏实,那是孤雁归巢、游子回家才有的感觉。远处,延安的宝塔已依稀可见。王树声激动不已。过去9个月中,他与西路军将士在寒风彻骨、飞沙走石的戈壁荒滩上,在冰天雪地、粒米难寻的祁连山里,与数倍于己的马家军周旋、苦战。绝域中,正是凭着一定要回延安、回到党的怀抱这坚定信念的支撑,他才九死一生,逃离磨难。现在,延安终于就在眼前了,就要重回党的怀抱了,他感觉有千言万语要向党倾诉。当然,想到西路军的惨败,想到自己作为副总指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又自责、内疚不已。王树声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激动、惭愧、懊悔、痛心,可谓百感交集。
此时,古城延安已成为举国瞩目的抗日圣地,焕发着青春的生机与活力,到处张贴的标语和横幅使这座古城洋溢着浓浓的抗日气氛。王树声到达后,中共中央秘书长李富春、中革军委参谋长萧劲光等都前来看望,并向他讲述了中共中央和战友们对西路军的关心与惦念。许多原红三十一军的老部下也纷纷前来祝贺老首长平安归来。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使王树声备感安慰。更令他感动和意想不到的是,毛泽东还亲自打电话来说,你回来就是胜利!并准备请他吃饭,为他洗尘。
在见毛泽东之前,王树声心中一直忐忑不安,因为他不知中共中央会如何看待他这个“败军之将”。
一天傍晚,外出归来的徐向前来到了王树声的住处。他们自石窝子分手后从未见面,如今劫后余生的两位西路军指挥员在延安相见,虽短短5个月时间,却恍若隔世,四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他们谈了分手后各自的艰险经历,对西路军的惨败感到非常痛惜。徐向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王树声思想负担不要太重,党中央和毛主席对西路军广大将士的英勇顽强和牺牲精神是充分肯定的,对西路军将士的归来是敞开胸怀欢迎的。毛泽东在会见徐向前时曾说了一句令徐深受感动的话——一只要母鸡在,不怕不下蛋。王树声听后,心头稍感轻松。
一天傍晚,王树声随接他的人来到凤凰山毛泽东的住处。这是一排位于高耸的悬崖下的窑洞,前面有一个小院。王树声是抱着负荆请罪的思想来见毛泽东的。没想到,一见面毛泽东便握住王树声的手,亲切地说:“树声同志,你吃了不少苦头,辛苦了!你回来就好了,人回来就好了!”
这几句话像一股暖流传遍王树声的全身,令他这位身经百战的硬汉禁不住哽咽。毛泽东让他坐下,递过一支香烟。王树声的心情渐渐平静。随后,他详细汇报了西路军悲壮惨烈的作战经过,并诚恳地检讨了自己的过失和应承担的责任,请求组织上给予处分。
毛泽东听完汇报,不但没有批评王树声,而且充分肯定了他勇于承担责任的自我批评精神,并明确表示:“西路军失败,你是没有责任的。”随后,毛泽东又向王树声介绍了全国的抗战形势,希望他放下包袱,吸取西路军失败的教训,在这场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再立新功。
毛泽东的一席话,扫清了多日来积郁在王树声心头的苦闷,令他顿觉舒畅、温暖。毛泽东还向他介绍了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共培养人才的基地。如果他愿意,可以先到那里学习深造。王树声一直渴望自己能有机会多学些革命理论和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便欣然应允。毛泽东当即亲笔写信,介绍他到抗大第三期学习。
抗日军政大学(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坐落在凤凰山脚下的一个半山坡上,校舍由几十个大小不一的石洞组成。石洞作教室,石壁作黑板,石块作桌椅,这就是抗大的学习条件。在新校舍建成时,毛泽东曾诙谐地说:“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你们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在洞中修炼。什么时候下山呢?天下大乱你们就下山!”王树声正是抱着好好“修炼”自己,准备迎接抗日民族革命高潮到来的想法,走进抗大的。
——摘自《王树声传》第2版
《王树声传》编写组 著
2024年6月第2版第2次印刷
当代中国出版社
01内容简介
《王树声传》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军事科学院组织专家、学者历时六年编写而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和档案,并得到传主一起战斗过的老同志及家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王树声大将一生的革命经历,对其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者之一和西路军副总指挥的人生历程详细坦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本书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审定。
02目 录
更新时间:2025-05-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