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盯着生成式AI了!物理AI才是王炸,阿里英伟达抢占先机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香瓜

如果说过去十年AI的突破让机器“看懂”了世界,过去两年生成式AI让机器“创造”了内容,那么现在,一个更震撼的变化正在发生:AI要“走进”物理世界了。

阿里云与英伟达刚刚联手扔出一枚“深水炸弹”,瞄准的正是Physical AI(物理人工智能)。这可不是简单的软件升级,而是让人工智能从虚拟世界迈入物理世界的关键一步,预示着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当AI不再满足于处理屏幕里的文字和图像,开始像人一样理解重力、摩擦力,学会抓取物体、规划路径、适应环境,整个制造业、物流、机器人行业的底层逻辑,都将被重新定义。

这场变革的名字,叫物理AI。它要解决的核心矛盾,就是如何在虚拟世界完美的计算模型,与现实世界无序的物理混沌之间,搭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这不仅是技术的进化,更是一场智能形态的根本革命,一场关乎认知、生态、商业和现实挑战的终极博弈。

AI长出了眼睛和手脚

物理AI的颠覆性,在于它让智能体第一次拥有了对物理规律的“直觉”。这可不是简单地识别图片里有什么,而是真正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转的。

过去的感知AI,能告诉你“这是个玻璃杯子”。后来的生成式AI,能按你的要求画一个杯子。但这两种AI,都对杯子本身一无所知。而物理AI要做的,是截然不同的事:它要判断这个杯子是什么材质,大概多重,里面有没有水,然后计算出用多大的力、什么角度去抓,才能稳稳地把它拿起来,最后指挥机械臂精准完成。

你看,它整合了“感知-分析-规划-执行”一整套动作,关键就在于它理解了重力、摩擦力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却支配着一切的物理属性。

这种全新的认知能力,建立在一个“三位一体”的架构之上。首先,它需要一个“世界模型”作为自己的“三维大脑”。通过神经辐射场(NeRF)这类技术,AI不再是看一张张扁平的像素照片,而是构建起一个数字化的三维空间,能真正理解物体的形状、材质是软是硬,是脆是韧。

有了“眼睛”还不够,它还需要一个“物理仿真引擎”,这就像它的“虚拟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AI可以在短短一毫秒内,模拟上万种可能性。杯子里的水晃动会怎样?地面摩擦力变了会怎样?机械臂有一点延迟会怎样?它通过偏微分方程、有限元方法疯狂“预演”,在真正动手前就找出最优解。

最后,这一切认知和规划,都要通过“具身智能控制器”这个“手脚协调中心”来执行。一个七轴机械臂的运动,涉及无数个角度、速度、力度的复杂变量。控制器利用深度强化学习(DRL),像人学骑自行车一样,在不断的试错中,把抽象的物理理解,转化为精确的“肌肉记忆”。这套组合拳下来,AI才算真正完成了从一个只会动嘴的“书生”,到一个能动手的“工程师”的身份转变。

巨头联姻各怀心事

这么大的变革,单靠一家公司是玩不转的。物理AI的落地,必然要求掌握数据的互联网巨头和掌握硬件的技术霸主,从各自为战走向深度捆绑。今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宣布将英伟达的物理AI软件栈纳入开发者选项,就是这个趋势最生动的注脚。

这场合作,堪称一场“互补性联姻”,双方都带着各自的焦虑与渴望。

先看阿里。作为全球第三的云服务商,手握通义千问大模型超过六亿的下载量,它在电商、社交、支付领域积累了堪称海量的线上数据。但在物理世界里,它的经验库几乎是一片空白,可以说是患上了“物理饥渴症”。当战略重心从线上转向线下,它迫切需要给自家的通义大模型,补上“物理认知”这门关键课程,让它从“会说”进化到“会做”。

再看英伟达。这家公司早已是物理AI领域的“军火商”和“发动机”。从2021年开始布局,到2024年3月正式发布技术平台,它手握从世界模型、仿真引擎到控制器的全套技术,更有Omniverse仿真平台和Isaac机器人开发套件这样的王牌产品。但它的烦恼在于,自己只有一套完美的“工具”,却缺少足够多的真实场景数据和庞大的开发者生态,来把这套工具的威力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它的“场景焦虑”。

所以,这次合作绝不是简单的技术采购,而是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英伟达提供了物理AI的“操作系统”,而阿里则铺设了“云端高速公路”,并沿途建满了“开发者加油站”。双方共同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通路:开发者可以在阿里云上,用英伟达的工具链低门槛地训练模型,然后将成果部署到现实的物理设备中。

更关键的是,阿里的云化能力,正试图解决物理AI目前最大的拦路虎,成本。它通过“按次付费”的模式,有望将这项过去只有大型企业才能玩得起的“奢侈品”,变成中小企业也能用上的普惠工具。这场联姻揭示了一条物理AI时代的商业铁律:单靠数字或硬件的优势已经行不通了,只有打通虚拟数据和物理现实的闭环,才能真正抓住未来。

五十万亿的钞票味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曾预测,物理AI将催生超过50万亿美元的行业变革。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夸张,但如果我们看看它将如何改造那些最传统的行业,就会发现这并非空穴来风。物理AI的价值,在于它能深入产业的“毛细血管”,用智能化和适应性去重构成本与效率。

首先是工业机器人。今天,1000万家工厂里80%的机器人,其实都只是僵化的自动化设备。它们像一个个“螺丝钉”,只能在一个固定位置重复一个固定动作。一旦要更换生产线,往往需要工程师花上三天时间重新编程调试。而物理AI将把这些“螺丝钉”变成“多面手”,它们能自主适应新任务,把换产线的停工时间从三天压缩到十分钟。仅此一项,就可能在2025年引爆一个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9%的3000亿美元市场。

再看物流仓储。目前,20万个仓库里的机器人大多依赖地上的二维码导航,像在固定轨道上行驶的火车,脆弱不堪。物理AI则能让它们进化成“越野车”,通过实时构建三维地图,灵活地绕开障碍,动态规划最优路径。京东的试点已经证明,这种变革能将分拣效率提升40%,同时把错误率从1%大幅降低到0.1%。

物理AI更大的想象力,在于那些为人类设计的复杂环境。比如,数十亿人形机器人和1.5亿辆汽车。人形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它能直接适应人类社会的一切工具和空间。通过不断学习,哪怕是从一次次摔倒的经验中,它也能提升自己的协调性和安全性。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目标就是在2025年版的机型中,能够完成80%的家务活,这预示着一个全新消费市场的诞生。

自动驾驶领域同样如此。现有的自动驾驶严重依赖高精地图和规则库,像一个只会背交规的新手,遇到突发状况就容易手足无措。而基于世界模型的物理AI,追求的是一种“老司机直觉”。它不是靠死记硬背规则,而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深刻理解,来“预判”可能发生的危险,从而做出更合理、更安全的决策。物理AI正一步步将50万亿美元的宏大愿景,嵌入到这些最坚实的物理产业中。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蓝图虽美,但通往物理AI的道路上,横亘着两条巨大的鸿沟,反映出人类在试图驯服物理世界混沌本质时面临的巨大挑战。

第一道坎,就是“模拟与现实的差距”(Sim-to-Real)。AI模型在虚拟世界这个“无菌实验室”里训练得再好,一旦进入充满瑕疵、光影变化、意外污渍的现实世界,就可能“水土不服”。仿真环境的完美和物理世界的复杂多变,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

英伟达虽然推出了“仿真到现实迁移技术”作为解决方案,但目前公布的准确率只有92%。这个数字听起来不错,但对于要求99.99%甚至更高可靠性的工业生产来说,还差得太远。这“最后一公里”的差距,是物理AI落地面临的最大技术瓶颈,

第二道坎,是压在所有人头上的成本“引力”。一套物理AI的训练系统,动辄需要数百块GPU,硬件成本就高达数百万美元。而使用英伟达的DGXCloud云服务,每小时的费用也极其高昂。这张“入场券”的价格,直接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挡在了门外。

虽然阿里的云化服务旨在降低使用门槛,但要让成本真正下降到普通企业都能负担得起的水平,行业普遍预计还需要3到5年的时间。在此之前,物理AI很可能仍然是少数巨头玩家的“专利”。


结语

然而,这些“成长的烦恼”恰恰反证了物理AI的巨大价值,因为它挑战的,正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根本的现实问题。

无论是“现实差距”还是“成本高企”,都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前者会随着真实世界数据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弥合,后者则会随着技术规模化和硬件迭代而逐步化解,就像曾经无比昂贵的深度学习算力最终走向普及一样。

AI的进化,从来不是替代,而是叠加。物理AI的最终愿景,并非是要创造一个取代人类的机器世界,而是要成为人类改造物理世界的强大延伸。它将把人类从重复、繁重、危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我们能更专注于那些真正需要创造力、同理心和智慧的工作。

这场伟大的跋涉,才刚刚启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8

标签:科技   英伟   阿里   先机   物理   世界   现实   机器人   模型   技术   成本   摩擦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