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说这4句话,说明他骨子里很自卑,家长别大意

文|凝妈悟语

语言是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可能暗藏性格密码!

当孩子否定自己、回避挑战的时候,我们不要着急训斥孩子,或逼着孩子去做事,而是停下来想一想,孩子是不是有些自卑了,需要进行引导。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孩子童年时期形成的自我认知,会深刻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轨迹。

当孩子频繁说出以下这四句话时,家长千万别不当回事,这很可能是孩子在向你发出 “求救信号”。

1、“我不会”

背后的含义:面对新事物时的自我否定,藏着对失败的恐惧。

当孩子不假思索地说“我不会”时,往往不是真的能力不足,而是害怕失败,害怕让自己失望,让家长失望。他们以为不行动,就可以避免批评。

根据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这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极低,他们在尝试前就预设自己会失败,为了避免面对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就表现出“提前放弃”的行为模式。

小儿子做题的时候,看一眼题目,不太熟悉或者信息太多,就直接撂挑子说‘我不会’。但是要求他读一遍题目,瞬间豁然开朗!明明可以用学过的知识轻松解题,却不敢去做。

我问他:“为什么不积极思考?”他说:“怕做错了,不开心,还要看妈妈的脸色。”

可能是我们过去的否定、批评,让孩子产生了自卑心理。

所以,面对孩子说“我不会”,首先要避免说“这么简单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这类打击孩子的话,而是鼓励和引导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并从行动上给予支持。

后来,我跟孩子说:“题目是很有挑战性,但正是成长的机会。遇到难题,就试着多读几遍题目,找到关键信息,想想学过的知识点,嘿,突然就会做了!”

反复强化孩子“我能行”的思维,不纠结错误,孩子终于克服心理障碍,尝试着去解决很多难题,当取得一次次成功后,逐渐自信起来,喜不自胜:“我发现变聪明了!”

只要我们积极肯定孩子,孩子感到安全后,就更愿意挑战。陪着孩子一步步尝试,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逐渐提升自我效能感。

2、“没人跟我玩”

背后的含义:社交关系中的自我贬低,源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孩子在和同伴交往的时候,往往会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担心被拒绝。如果总是主动退缩,最终将会陷入“没人跟我玩”的困境。

这是典型的社交焦虑,核心是孩子对负面评价的恐惧,而自卑则加剧了这种恐惧,让孩子在社交中缺乏主动交往的勇气。

美国心理学教授马克·利里研究显示,社交焦虑往往源于对人际评价的恐惧,这种恐惧会让人在社交前就预设自己会被拒绝。

小儿子说过:“妈妈,我不想上学!”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没人跟我玩!”

原来,他本来和一个同学非常要好,但是这个同学要抢他的树枝,他不给,同学打了他,他大哭,同学被他妈妈严厉批评了,从此这个同学就不再和他玩。无论他怎么套近乎,同学都无动于衷,他总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都不敢发展新的朋友了。

孩子出现社交自卑,有时候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到一些负面经历的影响。

所以,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地让孩子“主动点”,而是要帮助孩子建立社交自信。

多肯定孩子的优点,告诉孩子“朋友是吸引来的,你先把自己变得强大,自然就会收获好朋友”“好朋友不在多,而在精,朋友更换也很正常”“你爱分享,你有特长,同学们都会喜欢和你玩的”,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3、“别人会笑话我”

背后的含义:过度在意他人评价,暴露内心的不自信。

孩子把他人的评价看得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更重要。

自卑的孩子往往存在外部评价依赖,他们害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他人的期待,从而受到嘲笑或否定,而没有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指出,当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与外界评价过分紧密时,就会形成外部评价依赖,导致个体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有一位妈妈分享说,女儿平时很喜欢画画,但是,当学校组织绘画比赛时,她并不想参加,问她为什么?她说:“画得不好,怕别人笑话我。”

通过了解才知道,原来,女儿之前画的画,曾经被亲戚无意中说了句:“不好看”。从此,这句话就像刺一样扎根在她的心里,总担心自己的作品被人笑话。

有时候,一句无心的话,会给孩子留下阴影。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跟孩子沟通,了解他们担心被笑话的具体原因,然后针对性地进行疏导。

比如告诉孩子“每个人的眼光都不一样,重要的是自己喜欢,享受过程”。

同时,要帮助孩子摆脱外部评价的束缚,建立内在的价值判断标准。引导孩子思考:“世界上没有人能被所有人喜欢。”

4、“无所谓”

背后的含义:用冷漠掩饰真正的需求,可能是失望后的自我保护。

有家长说,小时候也经常把“无所谓”挂在嘴边,表面是无欲无求,实际是因为“就算期待也不会实现”——不抱希望,就不会失望。

这种 “习得性无助” 保护了自己,但也切断了他们与真实需求的连接。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研究表明,当个体反复经历失败或失望后,会形成“无论我做什么都无所谓”的心理状态,即使环境改变,他们也难以主动争取。

《三联生活周刊》上曾有一个案例:

12岁的朵朵对什么事情都表现得“无所谓”,买新衣服、兴趣班等等都是如此。

妈妈觉得孩子性格太冷淡,后来才知道,朵朵小时候想要一个娃娃,说了很多次都没有得到,后来就不敢提要求了,她说“反正我说了想要的也不会有,那就无所谓了”。

当孩子总说“无所谓”时,不要觉得孩子好说话,而是更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主动和孩子沟通,多给孩子几个选择,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同时,及时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对于不能满足的需求,要解释原因,让孩子逐渐恢复对生活的期待和热情。

写在最后:

孩子的自卑不是天生的,往往和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孩子形成负面自我认知的过程,往往是因为他们接受了太多有条件的爱。

当家长听到孩子频繁说以上四句话时,不要忽视或指责,而是要多一份耐心和细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恐惧和不安,用爱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只有家长及时发现并正确引导,才能让孩子摆脱自卑的困扰,健康快乐地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育儿   大意   骨子里   自卑   家长   孩子   自我   社交   评价   心理学家   需求   无所谓   恐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