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国家?与刘国梁不和?人民日报的力挺,暴露了樊振东真实处境

文|啾啾鹿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近几年饭圈文化在体育圈可谓是盛行啊,让无数优秀运动员都遭受到了不小的侵害,其中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就是受害者之一,无论是比赛还是私生活,都被放到了公众的视野中,遭到了不少人的指指点点。

围绕在他身上的争议也很多,但是随着人民日报的力挺,我们也看到了樊振东的真实处境,只能说很多时候都是误会太深啊。

冠军的“出逃”

当一个冠军需要逃离他的拥护者时,体育本身或许就已经病了。樊振东在巴黎奥运会后的远走,正是这样一个刺眼的预警。

刚在最关键时刻为中国乒乓守住了最后一道防线,在落后两局的绝境里,硬生生逆转乾坤,赢下了那场关乎至高荣誉的战争。

然而胜利的喧嚣还未散去,他却选择了一条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的路,退出世界排名,之后更是加盟德国乒乓球甲级联赛。

一时间,“临阵脱逃”、“忘恩负义”的指责,比任何掌声都来得响亮。人们以为这是冲动,是一次背叛。谁曾想这其实是一场筹谋已久的自救。

在公众眼里,樊振东是“帝国熊猫”,是国家荣誉的化身。从东京奥运会一金一银,到巴黎决赛那场史诗级的翻盘,他似乎生来就是为胜利而战。

那场决赛,队友已悉数出局,他独自面对日本选手张本智和的猛烈攻势,肩负着整个国家的期望。

开局0-2落后,空气里都凝固着巨大的压力,但他最终4-3逆转,一张“神图”从此定格在无数人心中。这是完美的英雄剧本,如同电影般精彩。

可剧本之外,英雄身上的铠甲早已锈迹斑斑。凤凰卫视的采访里,樊振东眼眶泛红,声音低沉,艰难地回溯了那段噩梦般的时光。

胜利背后是长期的“严重内耗”和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他坦言,在巴黎奥运周期,自己出现了太多“不正常的输球”,有时明明大比分领先,却会突然失控。

赛场上球迷的呐喊与闪光灯不再是激励,反而成了触发焦虑的开关,让他只想逃离。一个身经百战的世界冠军,竟开始害怕赛场。这是为什么呢?

英雄光环下,身体和心的战场

运动员的战场本该只有一张球台,可樊振东却仿佛置身两片战场。一片看得见,他在赛场上与顶尖高手技术周旋。另一片看不见,却在生活中无时无刻地将他围剿。

随着名气暴涨,曾经简单的球迷互动变成了挥之不去的噩梦。在机场短短五分钟的路程他却被带着专业拍摄设备的粉丝围得水泄不通,镜头几乎要怼到脸上。这还只是个开始。

饭圈文化的侵蚀,将所有边界感彻底摧毁。最骇人听闻的莫过于“私生饭”伪造他的酒店房卡,非法闯入房间翻动私人物品,只为拍照炫耀。这件事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紧接着他的身份证号被泄露上网公开售卖,就连刚刚做完手术的父亲也接到骚扰电话。当一个运动员的家人安全都受到威胁时,那份纯粹的体育精神早已荡然无存。

就连赛场本身也不再纯粹。2024年WTT重庆站,樊振东战胜队友王楚钦夺冠。然而当他拿起话筒准备发言时,周围响起的却是为对手加油的巨大声浪。

聚光灯下,冠军的眼圈渐渐泛红,那一刻的胜利显得无比讽刺。赢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输了更是铺天盖地的指责与谩骂。

这种畸形的逻辑也曾降临在女队选手陈梦身上。当她在巴黎奥运会女单决赛中击败孙颖莎夺冠,仅仅因为一句“就是要赢给所有人看”的赛后感言,却被某些人断章取义,当作攻击她的“武器”。

当体育竞技被偶像崇拜绑架,运动员的每一次挥拍,每一次呼吸,都可能成为被审判的罪证。他们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成了一些人用来投射幻想、发泄情绪的工具。

一场没有选择的“自救”

在这令人窒息的氛围里樊振东尝试过寻找出口。甚至还进行过心理疏导,但都没用。他连看一场演唱会,这种正常的休闲活动,都能引来一场舆论围剿,指责他“崇洋媚外、玩物丧志”。

而就在同一天,队友王楚钦在国内比赛中夺冠,两相对比之下,樊振东几乎被舆论的狂潮吞没。他无奈地发现,好像所有自我调节的路都被堵死了。

于是他选择了最后一条路:远走他乡。远赴德国打球,这个决定在舆论场上掀起轩然大波,甚至有人将矛头指向已卸任乒协主席的刘国梁,猜测师徒关系破裂是樊振东离开的根源。

直到他接受采访亲自澄清,人们才知道,在做出决定前他第一个商量的人就是刘国梁,也正是在刘国梁的支持下,他才下定决心远赴欧洲。这并不是一次冲动的叛逃,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疗伤。

与他“同病相怜”的陈梦,也选择了暂别赛场,甚至不惜顶着世界乒联(WTT)缺席高额罚款的压力,与樊振东在同一天宣布退出世界排名。这些顶尖选手的“逃离”,从来不是背叛,而是对被污染的体育环境一次无声的抗议。

当纯粹的热爱变成一种无法承受的负担,离开是为了能更好地回来。人们似乎忘了,运动员首先是一个人,他们会疲惫,会输球,也会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不是满足幻想的工具,更不该沦为泄愤的靶子。

当女演员倪妮在采访中像个小粉丝一样,激动又害羞地表达对樊振东的欣赏时,那或许才是一种健康而纯粹的喜爱。可惜在更庞大、更狂热的声浪中,这种理性的声音显得微不足道。

樊振东的德国之旅,是一次对职业生涯的调整,更是一次对个人精神世界的修复。当《人民日报》发文肯定他,并将其加盟德甲视为中国乒乓球“国际化探索”的一步时,这场围绕他的闹剧总算有了一丝理性的曙光。

其实《人民日报》已经不是第一次力挺樊振东了,在很多次樊振东卷入舆论风波时,它都有进行发声,重温樊振东奥运逆转时刻等等。

8月12日巴黎奥运会一周年,人民日报发布奥运会回响里也赫然有着樊振东的一席之地。在昨天更是为樊振东即将到来的德甲首秀加油助威。

其实从官媒的各种发声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们对樊振东的力挺,但却依旧无法解决樊振东的困扰。

结语

人民日报的力挺对于樊振东来说自然是好的,但是这也暴露了他的真实处境,那就是一直深陷舆论的漩涡难以挣扎,如果他身上没有那么多的舆论缠身,又哪里需要人民日报来多次发声呢?

整顿饭圈文化已经刻不容缓,不然下一个樊振东,可能还是需要用“出走”的方式来换取片刻的安宁,这将是整个体育圈的悲哀,以爱为名的伤害,究竟何时才能停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6

标签:体育   人民日报   处境   不和   真实   国家   樊振东   巴黎   舆论   运动员   赛场   德国   奥运会   身上   乒乓球   队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