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与常荫槐结伴来到张学良所在的帅府老虎厅。
二人提议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且推荐常荫槐担任督办,就在杨宇霆依旧强势的时候,殊不知他与张学良的矛盾早已到达顶点,危险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来临。
当天,警务处长高纪毅收到张学良密令,当场在老虎厅枪杀杨宇霆和常荫槐,曾被赞为东北军才子的杨宇霆就这样被张学良除掉。
那么,张学良为什么非要铲除杨宇霆呢?杨宇霆去世之后,他的几个儿子都是什么结局?
1885年8月29日,杨宇霆出生在清末的法库县,其家庭普通,但是年幼的杨宇霆很早就显露出远超同龄人的聪颖,在那个年代可谓是熟读经史子集,颇具才华。
根据《奉天通志》的记载,杨宇霆的家庭虽然十分普通,但是却有一个十分不错的优点,那就是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于是在家庭的扶持下,年纪尚小的杨宇霆便成为了家乡远近闻名的小才子,然而世事弄人,在晚清动荡的局势之下,科举早就不是出人头地的必经之路了。
1904年,二十岁的杨宇霆被清政府选派,远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振武学校,后来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
经过数年的努力研学,青年时期的杨宇霆不仅学到了先进的军事理论,还对近代化的改革深有感触,于是立志回国效力。
回国之后,杨宇霆来到东北军谋职,从哨官做起,也就是排长,他为人干练思维缜密,十分擅长战略上的规划,凭借着自身的出类拔萃和较为严谨的军事作风,身为基层军官的杨宇霆依旧得到了张作霖的赏识。
根据张学良晚年的回忆录,张作霖曾经称赞杨宇霆为“卧龙凤雏”,并且逐渐力排众议对其委以重任。
后来,杨宇霆历任奉军参谋长、陆军训练总监、东三省兵工厂总办等重要岗位,一步步踏足奉系核心班子。
得到重任的杨宇霆并没有让张作霖失望,他一边努力推进东北军在武器方面的现代化,还在东北军扩张的时候屡屡献策建立功勋,这时候的杨宇霆,可以说已经是张作霖的左膀右臂。
然而人一旦有了能力和地位,尤其是少年得志,便容易自视甚高甚至是目空一切,杨宇霆虽然聪慧,亦不能免俗。
在地位日渐显赫的时候,杨宇霆自比诸葛亮,才华与傲气同时出现在他身上,然而这也是他日后悲剧的伏笔。
这时候的杨宇霆已经开始经常出现与张作霖意见不一的时候,甚至屡次插手军权,张作霖对此只是时不时地敲打,对其的信任和重视依旧未曾减少,更让其自视甚高,这也是后来杨宇霆在张学良时代遭遇凄惨下场的原因。
在进入奉系军阀之后,杨宇霆凭借自身的才能很快成为了东北军的中坚力量,尤其在青年军官当中更是佼佼者。
在东北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方面,可谓是居功甚伟。
主导建设东三省兵工厂,先后引进日本和德国的先进技术,聘请大量外国工程师以及各类武器人才。这使得在1928年,各地军阀尚且只能依靠大规模采购才能更新武器装备的时候,东北军就已经实现了自我造血能力。
这时候的东北兵工厂,已经能够做到年产步枪上千支、机枪数百挺、火炮数百门炮弹上万发,已经是东亚顶尖的军工基地。
除了在武器装备上的功勋,杨宇霆还曾参与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等军事行动,并且依旧凭借自身才干崭露头角。
由于功勋卓著,加上张作霖近乎无限的信任,杨宇霆的强势性格逐渐显露,并且作风开始偏向飞扬跋扈,这为他招来了很多非议。
自恃才高的他开始不把同僚们放在眼里,甚至对已经默认为东北军接班人的张学良缺乏尊重,公开批评张学良吸毒,最夸张的时候直接斥责为“混账”,这让年龄更小的张学良开始心存芥蒂。
然而个人恩怨在政治上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多就是矛盾的催化剂,真正给杨宇霆带来危险的是派系的出现。
杨宇霆在奉系内部形成“洋派”势力,与主张传统军阀作风的“土派”针锋相对,内斗不断。
在1924年的天津会议时,杨宇霆成为张作霖的代表,与冯玉祥和段祺瑞谈判,其外交上的才华开始展现,然而他主张避免与日本正面冲突,通过经济方面的合作维护东北的稳定,这一主张让他被同僚们以为是亲日。
他认为现实差距一时之间无法追赶,只能一步步以柔克刚图变,但是这一立场在奉系内部争议不断,在张学良接管大权之后,更是成为二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1928年6月4日,主掌东北的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奉系群龙无首之下,27岁的张学良接任东三省保安司令。
张学良上台之后,有了新的政治主张,决心推动东北易帜,归南京政府实现全国统一,但是此举不仅遭受奉系元老的反对,更是遭受杨宇霆的强烈反对,认为东北易帜会削弱奉系的独立性甚至会让东北军分裂,于是杨宇霆企图通过掌握中东铁路等重要资源,达到威胁张学良权位的目的。
于是矛盾达到了顶点,便有了文章开篇的一幕。
张学良晚年回忆时曾说,再决定处决杨宇霆之前,曾经抛银元买卦,结果六次都是阴面,像是有“天意指引”一般。
于是1929年1月10日,命令警务处长高纪毅执行密令,当场在老虎厅枪杀杨宇霆和常荫槐。
杨宇霆死后其所在派系瓦解,很多年后张学良曾坦言:
“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杨宇霆被杀的时候,年仅44岁,留下了三个儿子,至于他们的结局,只能通过零散的史料和相关回忆录探寻。
大儿子杨春元,杨宇霆遇害时正在欧洲留学,得知消息之后,惧怕张学良牵连。张学良写亲笔信安慰并附赠一万银元安抚,后来杨春元一生平淡,依靠家族遗产生活,每日读书看报聊以度日。
二儿子杨燮元,在父亲杨宇霆死后深受打击,这一阴影让他一直难以走出,后来罹患精神疾病一度发疯,1944年便去世,年仅33岁。
小儿子杨茂元,由于是最小的儿子,杨宇霆去世的时候他年纪尚小,也只有他参与了父亲的葬礼,建国后在北京的一个工厂担任司机,一直活到1988年。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