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图源/图虫创意
在贵州北部的大山深处,赤水河畔的三岔村,丹霞地貌的赭红色崖壁如刀削般直插云霄。云雾缭绕的峡谷间,一群养蜂人正在演绎着一场与自然共生的传奇。
这里地势较为偏僻,大多为原始森林。就是这样的地理环境,生活着这样一群身体健壮的养蜂人。
千百年来,他们走很远的山路,爬很险的岩壁,将蜂箱悬挂在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与险峰为伴,以蜂为友,用传承百年的技艺酿造出被誉为 "液体黄金" 的岩蜂蜜。在近乎垂直的崖壁上开辟出一条独特的“甜蜜”致富路。
三岔村的养蜂人,是怎么做到把几十斤重的蜂箱悬挂在陡峭光滑的峭壁上?
丹霞地貌 图源/图虫创意
01
丹霞绝壁上的“天然蜂场”
三岔村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地处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村界三省,是四川、贵州、重庆三省的交界之地。
三岔村境内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辖区内有著名的中国丹霞谷景区。该景区范围以三岔村为中轴线,由南向北延伸、东西拓展,沟壑纵横,有“九沟十八岔”之称。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底图来源/天地图www.tianditu.gov.cn
赤水河与习水河在这里切割出深邃的峡谷,形成悬崖峭壁林立、溶洞岩腔密布的地貌特征。
由于海拔落差大,造就了垂直分布的立体气候,独特气候孕育了丰富的蜜源植物,仅丹霞谷景区就有上百种,包括野菊花、五倍子、金银花、石斛等名贵中药材,为蜜蜂提供了丰富的花源。蜜蜂采集这些野花、中药材花粉酿成的岩蜂蜜,质量非常好。
在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中国同纬度最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森林覆盖率高达97%。这里的岩石多为白垩系紫红色砂岩,经过亿万年风化形成无数天然岩穴,成为野生蜜蜂理想的栖息地。
图源/图虫创意
据清代史料记载,早在嘉庆年间,习水丹霞谷一带便有村民在崖壁放置木桶引蜂筑巢,并设立蜂蜜包装厂,开启了“悬崖养蜂”的传统。
当地蜂农发现,将蜂箱悬挂在丹霞崖壁几十米高的地方上,不仅能避开黑熊等天敌,还能利用高海拔的天然低温环境延长蜂蜜的成熟周期。这种 "悬挂式" 养蜂法,使蜂蜜波美度达到41度以上,营养价值远超普通蜂蜜。
02
悬崖养蜂:与自然博弈的生存艺术
养蜂的第一步,就是在崖壁上选位置搭建蜂箱,这一步已经要比在平地养殖蜜蜂难上许多。
山里植物资源丰富,非常适合蜜蜂生活,因此村里养蜂的人很多,公路两旁和较矮的山崖下,几乎都已经安满了蜂箱。没有占到好位置的蜂农,只能往山林深处前行,寻找合适的山崖。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新媒体素材库
蜂农住的地方,通常距离山里四、五公里远,他们一般两、三个人为一组,有的负责扛着梯子,有的要背着几十斤、甚至上百斤重的木头蜂箱,带着工具,靠步行前进。
蜂农背着梯子和蜂箱上山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新媒体素材库
山林中没有路,需要靠感觉和经验,自己摸索,很多时候甚至还要直面90度的攀登,路途崎岖,往上走的每一步都是未知的。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新媒体素材库
找好合适的位置后,就要将蜂桶固定在悬崖上。蜂农多选用直径约50厘米的杉木桶,桶内涂抹蜂蜡以吸引蜂群。
由于崖壁近乎垂直,蜂农需借助绳索与软梯攀至离地数十米处,要凿出两个二十厘米深的石孔,钉进木桩,用来作为蜂箱的支架。整个过程需两人以上协作:一人负责固定绳索,另一人背负蜂桶攀爬,稍有不慎便可能跌落深谷。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新媒体素材库
每年深秋,当山林被染成金黄,蜂农就会前往崖壁采蜜。
采蜜时,先用火草烟熏驱蜂,待蜂群安静后,就可以打开蜂箱盖子取出蜂巢。整个过程必须保持匀速呼吸,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蜂群攻击。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新媒体素材库
由于成蜜周期长达一年,一年仅能采集一次成熟蜜,三岔村岩蜂蜜的产量仅占全县蜂蜜总量的五分之一。但其品质却因“百草精华”的积淀而备受推崇,每斤售价可达200元左右。
不禁感叹“原来崖蜜如此来之不易,价格贵也能理解了”。
03
甜蜜产业的突围之路
传统的岩蜂蜜采集完全依赖野生蜂群,产量极低。2015年,三岔村的养蜂人开始探索人工引蜂技术。
他们在崖壁上设置涂有蜂蜡的木箱,模仿野生蜂巢的结构,成功将中华小蜜蜂引入人工蜂箱。这项技术使蜂蜜年产量从不足10吨跃升至2023年的25吨,带动全镇1000余户农户参与养殖,户均年增收4万元。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新媒体素材库
在政策扶持下,习水岩蜂蜜于2019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价格从每斤80元飙升至300元。当地政府通过 "公司+合作社+农户" 模式,建立起从养殖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建设现代化加工厂,开发出蜂蜜酒、蜂蜜面膜等多种衍生产品;习水岩蜜相关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产品远销北上广深。
产业升级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为保护生态,习水县划定2600公顷核心养殖区,禁止在保护区内使用农药和化肥。蜂农们自发形成 "轮采制度",每年只采收70%的蜂蜜,留足蜂群越冬食粮。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新媒体素材库
站在三岔河丹霞谷的观景台上,数千个蜂箱像黑色的标点,密密麻麻地镶嵌在红色崖壁上。现在,养蜂人通过手机就能查看蜂箱温度和湿度,遇到暴雨预警还能自动启动防雨棚。
这项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的科技赋能下,正成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当夕阳染红崖壁,养蜂人背着沉甸甸的蜜桶下山,他们的身影与盘旋的苍鹰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参考资料:
[1]《习水三岔河超记岩蜂蜜》
[2]《这也许是“V.贵州”收到的最危险也最甜蜜的作品》
[3]《乡村行·看振兴 | 三岔河镇:追花逐蜜 “蜂”生水起好甜蜜》
[4]《乡村行·看振兴 | 三代养蜂人的“甜蜜事业”未来可期》
[5]纪录片《文明密码》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