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承认,特朗普对华战略重大误判,美媒猛然发现:中国在抛美债

9月20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罕见发文,承认特朗普对华战略存在重大误判。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7月份再次大幅减持美债,金额高达260亿美元,总持仓量降至16年来最低位,仅剩7307亿美元

美国高层为何在这个时间点突然松口,承认对中国看走了眼?中国持续减持美债,又究竟意味着什么?

特朗普上台之初,一直在强调所谓“让美国制造业再次伟大”,他推行对等关税,打压中国科技企业,频繁挑动地缘政治紧张。他坚信中国是潜在“世界霸主”,要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进行全方位遏制。

但事实证明,美国误判了中国的战略意图。《外交政策》的文章指出,美国长期以来高估了中国的“称霸欲望”,误以为中国要挑战现有国际秩序。

实际上,中国一直是国际规则的参与者和维护者,从未试图主导或取代。正是这个大前提错位,使得美国在对华政策上频频出错——无论是封锁科技供应链,还是挑起贸易摩擦,结果只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对华误判的后果非常直接。美国启动的贸易战并没有让中国屈服,反而促使中国在多个战略产业上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在半导体、光刻机、稀土资源等关键领域,中国企业接连取得突破。这让美国原本依赖“技术卡脖子”的策略开始失效。

与此同时,美国自己却出现了极为尴尬的一幕。9月20日,特朗普在接受德国《世界报》采访时罕见松口,表示由于参议院预算案分歧严重,美国政府有可能面临“停摆”。

这是他执政以来,首次如此直白地承认问题的严重性。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减持美债的消息传出,让美国政坛神经更加紧绷。

财政部数据显示,中国从2022年4月起就开始逐步减持美债。2022年减持1732亿美元,2023年减持508亿美元,2024年前7个月再次减持573亿美元。尤其是7月单月,减持257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这已不是短期操作,而是明确的长期战略方向。

中国此举并非情绪化反应,而是出于对美国财政和政治风险的理性评估。连年扩张的财政赤字、不断上升的债务利息、政治极化下预算难产,这些都在侵蚀美债的信用基础

截至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已经飙升至37万亿美元,每年光是利息支出就超过1万亿美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债权人,选择逐步撤出部分资产,是对自身资产安全的基本防范。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减持美债的同时,也在持续增持黄金。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今年8月黄金储备已连续第10个月增加,总量达7402万盎司。黄金作为全球公认的避险资产,其稳定性远高于美债。这种资产配置的调整,不仅是对美元体系的再平衡,更是对全球金融格局的深层应对。

美媒对这一系列变化的反应也值得玩味。过去一段时间,美国媒体常常把中国减持美债解读为“对美施压”或“政治挑衅”。但现在,连《华尔街日报》和CNN都开始用“风险控制”“避险操作”这样的表述,不得不承认中国是在理性规避风险,而不是出于敌意。

这种转变说明,美国内部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对华政策。特朗普政府时期的“极限施压”策略,不仅没有起到预期效果,反而加剧了中美之间的战略误解与互信缺失。

事实胜于雄辩。就在特朗普口风变软的这段时间,不止一次公开表示“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还强调“中美合作能解决所有全球性问题”。对比他过去的强硬立场,这种态度急转弯,说明美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扛不住了。

更重要的是,这次政府可能停摆的危机,并非特朗普第一次面对。在他第一个任期内,美国政府曾在2018到2019年间停摆长达35天,创下历史纪录。这次的停摆风险更高,因为当前的政治分裂已经到了几乎无法调和的地步。

参议院临时预算案投票仅获得44票赞成、48票反对,距离通过所需的60票差距明显。如果在9月30日前无法达成协议,联邦政府将在10月1日正式“关门”,数十万公务员将面临无薪工作,关键部门将陷入瘫痪。

更危险的是,频繁的政府停摆已经严重影响了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去年一项民调显示,64%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失能”正在成为新常态。这种信任危机,会进一步拖累美国的治理能力和国家信用。

美联储的独立性也正在受到侵蚀。特朗普在任时多次公开施压要求降息,还威胁要解雇美联储主席。这种政治干预经济的行为,早已引发全球投资者的担忧。如今,美联储一边面临通胀压力不敢降息,一边又被政治干扰无法独立操作,正在面临两难处境。

更别提非农数据频频“爆雷”,真假难辨,进一步削弱了外界对美国经济数据的信任。一旦美债市场信心崩盘,后果将不仅仅是财政问题,而是整个美元体系的震荡。

中国在这个时候选择减持,是一种“静悄悄的撤退”。并没有高调,也没有挑衅,只是悄然调整资产结构。这种“用脚投票”的方式,比任何外交语言都更有分量。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作为美国的头号盟友,仍在继续增持美债。但市场普遍怀疑,日本的财政能力是否足以长期支撑美债市场。有评论甚至称,日本是在用国家命运做赌注。

对比之下,中国的做法显得更加稳健理性。没有一刀切,也没有激进操作,而是循序渐进地降低风险敞口,优化外汇储备结构,这恰恰体现了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成熟与稳重。

从长期看,中国减持美债不仅是避险,也是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一种再平衡。美元作为全球货币的主导地位,已经开始出现松动。欧洲、亚洲、拉美等多个经济体也在寻求去美元化路径。

中国的选择,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国际市场如同湖水,一旦有人先投下一块石子,涟漪扩散开来,就会引发更多“连锁反应”。中国减持美债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其他国家对美元资产的持有意愿。

特朗普此刻的压力可想而知。不仅要面对国内的政治危机,还要设法处理美债流动性、盟友信任、市场稳定等一系列问题。一旦美债市场出现大的波动,美国财政将面临更高融资成本,经济增长也会受到冲击。

所以才会看到,过去一向强硬的特朗普,最近不断释放“友好”信号。这并不代表他转性了,而是现实逼得他不得不低头。

美国承认对华误判,说明其战略思维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节点。而中国持续减持美债,则是一种冷静、理性并具前瞻性的布局。大国博弈,不靠口号,而是靠实力与智慧。中方的表现,正是在风浪之中稳住航向的最佳体现。

信息来源:

[1]规避政府停摆 美国会民主党领袖要求尽快与特朗普会面 央视新闻

[2]7月中国减持美债257亿美元,持仓创16年最低 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财经   美国   中国   战略   发现   美元   政治   资产   政府   美国政府   数据   日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