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部,东邻广元市青川县,南连北川羌族自治县,西北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西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北靠甘肃省文县,东南接江油市。平武,取自“天下从此太平,永远休兵罢武”之意,属于“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平武县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生态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四川#
历史沿革
武周秦时为氐羌地。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置刚氐道,治地在今古城镇。蜀汉后主建兴七年(229年)由刚氐道分置广武县,改刚氐道为刚氐县,广武县治地今南坝旧州。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广武县名为平武县。“平武”取“阴平”之“平”与“广武”之“武”合成,意为“天下从此太平,永远休兵罢武”。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平武、刚氐二县入东晋版图,同年省刚氐县入平武县,仍治今南坝旧州。
西魏属龙州,龙州治地由阴平(今江油市小溪坝镇)迁至今平武江油关镇(南坝)。隋初为龙州。后为平武郡,仍治今南坝。唐朝为龙门郡、西龙门郡、龙州、正州、江油郡、灵应郡。贞观八年(634年)省平武县入江油县,五代时为龙州。
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改龙州为政州。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又改政州为龙州。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设龙州三寨长官司,平武土司出现。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龙州与江油县徙治于雍村(今江油市大康镇),此后至明初130年间今平武县境内无政区建制,为龙州三寨长官司辖地。元时为龙州三寨长官司、龙州宣慰司、龙州元帅府、龙州军民宣抚司。
明代为龙州、松潘等处安抚司、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龙州军民千户所、龙州宣抚司、龙安府。明洪武七年(1374年)迁龙州治地于今青川县青溪镇。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龙州军民千户所迁治于今平武县城。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平定龙州宣抚司世袭宣抚使薛兆乾叛乱后,改龙州宣抚司为龙安府,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新设宁武县附郭,次年改宁武县为平武县,平武复出。
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军攻占龙安府,各土司亦相继归顺清朝。清政府仍设龙安府,下辖平武、江油、石泉三县,黄羊关土长官司、阳地隘土通判、龙溪堡土知事三土司和青川守御千户所。顺治十年(1653年),省江油县入平武县。顺治十六年(1659年),裁青川守御千户所并入平武县。康熙元年(1662年),复设江油县隶龙安府,仍治今江油市武都镇。雍正七年(1729年),拨松潘卫隶龙安府。雍正九年(1731年),拨彰明县隶龙安府,改松潘卫为松潘厅。同年,平武县设县丞署于青川(今青川县青溪镇),分管原青川守御千户所辖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松潘厅由散厅升为直隶厅,脱离龙安府管辖范围。嘉庆七年(1802年),平武县设主簿署于大印,管辖县南平通河流域。
1913年,国民政府废除龙安府,保留平武县和土司制度。1914年属西川道。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于此建平武县及平南县苏维埃政府。后属第十四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剑阁专区。1953年属绵阳专区。1985年属绵阳市。
行政区划
1950年1月,平武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对全县行政区划作了调整,改镇为乡。7月31日成立平武县藏族自治委员会,改日新乡为虎牙大部落、又新乡为黄羊大部落、新民乡为白熊大部落。时县境辖5个区、1个藏族自治委员会、19个乡、3个大部落。第一区治古城,辖古城、广益、双龙、田龙4乡;第二区治水晶,辖水晶、土城、阔水3乡;第三区治豆叩,辖大印、平通、桂溪、锁同、都贯5乡;第四区治煽铁沟,辖南坝、响煽、平白、平石4乡;第五区治平安乡(县城),辖平安、李家、旧堡3乡;藏族自治委员会驻平安乡,辖虎牙、白熊、黄羊3大部落。
1951年9月,对全县各行政区的治地作了调整,第四区治地由煽铁迁至南坝。改第一区为第五区,第五区为第一区。改藏族自治委员会为藏族自治区。同时将原来的22个乡和部落析置成40个乡,名称也有很大的变化。第一区改治平安乡(县城),辖平安、枕流、高坝、大桥、旧堡、徐塘、马家、李家8乡;第二区仍治水晶乡,辖阔达、水晶、水柏、新乾、叶塘、土城、永兴7乡;第三区治豆叩乡,辖豆叩、大印、锁江、同心、都贯、平通、桂溪、三桥8乡;第四区改治南坝乡,辖南坝、旧州、平石、响岩、煽铁、平驿、白石7乡;第五区改治古城乡,辖古城、柏林、白草、高村、双龙、田龙6乡;藏族自治区治平安乡,辖黄羊、虎牙、白马、白熊4大部落。
1952年上半年全县行政区划变化更大,后来经核定为8个区,70个乡(部落)。下半年按剑阁专署电示,又调整为8个区、45个乡、5个部落,对名称也作了一些变动。其中:第一区治城关,辖城关、长桂、枕流、汇口、铁龙、旧堡6乡;第二区治水晶,辖水晶、水柏、阔达、新乾、永兴、土城、大桥7乡;第三区治豆叩,辖豆叩、大印、锁江、同心、徐塘、马家、李家7乡;第四区治平通,辖平通、桥头、三圣、都坝、桂溪、甘溪6乡;第五区治煽铁,辖煽铁、响岩、白石、平驿、鹤亭5乡;第六区治南坝,辖南坝、高庄、石坎、水观、坝子、巨龙6乡;第七区治古城,辖古城、白草、高村、柏林、水田、黑水6乡;藏族自治区治城关乡,辖白马、白熊、黄羊、虎牙、泗耳5大部落和木座、叶塘2乡。
1953年6月,徙藏族自治区驻地至白马部落境内的王坝楚。置贯岭乡隶第四区,和平乡隶第六区,民主乡隶第七区。划叶塘乡隶第二区。
1954年9月1日改城关、古城、南坝、豆叩、水晶5乡为镇。
1955年2月,撤销第七区,划黑水乡入第六区,古城、高村、水田、民主、柏林、白草乡人第一区。11月,更第一区名城关区、第二区名水晶区、第三区名豆叩区、第四区名平通区、第五区名煽铁区、第六区名南坝区。
1956年2月,划白石乡人江油县,划桂溪、甘溪、都坝、贯岭4乡人北川县,同时对行政区划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改古城、南坝、豆叩、水晶4镇为乡,并平通区人豆叩区、煽铁区入南坝区,又合并了部分乡。当年10月藏区完成民主改革后,又改部落为乡和民族乡。时全县辖4个区、1个镇、30个乡、2个民族乡。由县直辖城关镇与长桂、枕流、旧堡、古城、高村、白草、水田7乡;水晶区治水晶,辖水晶、叶塘、阔达、土城、大桥、新乾6乡;豆叩区治豆叩豆辖豆叩、锁江、马家、李家、平通、桥头6乡;南坝区治南坝,辖南坝、响岩、平驿、坝子、高庄、石坎、水观7乡;藏族自治区治王坝楚,辖虎牙、木皮、黄羊、泗耳4乡与白马、木座2民族乡。
1957年7月15日置古城区,治古城乡,辖原由县直辖的古城、白草、高村、水田、长桂、枕流、旧堡7乡。
1958年9月,全县除城关镇及藏族自治区所辖6乡外,都建立了人民公社。
1959年1月,划松潘县小河乡入水晶区。当年,全县人民公社化。
1960年1月,撤销酒耳公社,辖地划隶土城、虎牙二公社。
1960年12月设置大桥区,划水晶区所属土城、大桥、新乾3公社及古城区所属旧堡公社隶大桥区管辖,全县6区1镇的行政区划格局从此奠定,其后仅区以下的行政区划略有调整。时全县共辖32个人民公社。其中:古城区治古城,辖古城、长桂、水田、枕流、高村、白草6个公社;南坝区治南坝,辖南坝、响岩、平驿、坝子、高庄、石坎、水观7个公社。豆叩区治豆叩;辖豆叩、锁江、马家、李家、平通、桥头6个公社;水晶区治水晶,辖水晶、叶塘、小河、阔达4个公社;大桥区治大桥,辖大桥、土城、新乾、旧堡4个公社;藏族自治区治王坝楚,辖白马、木座、木皮、虎牙、黄羊5个公社。
1961年划黄羊、虎牙2公社隶水晶区,复置泗耳公社隶大桥区,又新置水柏公社隶水晶区,大印、同心、徐塘、新民公社隶豆叩区,白庙、巨龙公社隶南坝区,全县共辖1个镇、6个区、40个人民公社。
1962年5月,改藏族自治区为藏区,改虎牙、泗耳、木座、白马4个公社为藏族乡。
1963年9月,划小河公社隶松潘县。
1964年9月,新置永丰公社隶大桥区。
1968年10月,复改虎牙、泗耳、木座、白马4个藏族乡为人民公社。
1970年11月,撤销白庙公社,其地由国营九○三厂征用。全县区辖1个镇,6个区,39个人民公社。
1981年9月,改白马、木座、黄羊、泗耳、虎牙5个公社为藏族人民公社。
1981年10月26日,更城关镇名龙安镇,巨龙公社名白鸭公社,同心公社名赤水公社,马家公社名山峰公社,李家公社名荣华公社,新民公社名平南公社,永丰公社名海河公社,黄羊藏族公社名黄羊关藏族公社。
1984年1~3月,全县改公社为乡、大队为村、生产队为村民小组。时县辖6个区、1个镇、34个乡、5个民族乡、8个居民委员会、250个村民委员会、1532个村民小组。其中:龙安镇辖4个居民委员会、1个蔬菜生产合作社,直隶于县;古城区治古城乡,辖古城、枕流、长桂、水田、白草、高村6乡;南坝区治南坝乡,辖南坝、响岩、平驿、石坎、高庄、坝子、白鸭、水观8乡。豆叩区治豆叩乡,辖豆叩、平通、桥头、平南、荣华、徐塘、山峰、大印、锁江、赤水10乡;水晶区治水晶乡,辖水晶、水柏、阔达、叶塘4乡与虎牙、黄羊关2藏族乡;大桥区治大桥乡,辖大桥、新乾、旧堡、海河、土城5乡与泗耳藏族乡。藏区治王坝楚,辖白马、木座2藏族乡与木皮乡。
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机构建制改革,撤销6个区,改并39乡1镇为9镇10乡。撤销古城区、南坝区、豆叩区、水晶区、大桥区、藏区。长桂、枕流2乡并入龙安镇;古城、水田、白草合并,建立古城镇,镇机关驻地设原古城区公所;白鸭乡并入坝子乡;南坝、高庄、石坎、水观4乡合并建立南坝镇,镇机关驻地原南坝区公所;响岩、平驿2乡合并,建立响岩镇,镇机关驻地原响岩乡政府驻地;平通、桥头、平南3乡合并,建立平通镇,镇机关驻地原平通乡政府;豆叩、荣华、徐塘3乡合并,建立豆叩镇,镇机关驻地原豆叩区公所;大印、山峰、锁江、赤水4乡合并,建立大印镇,镇机关驻地原大印乡政府驻地;水晶、水柏、叶塘3乡合并,建立水晶镇,镇机关驻地原水晶区公所;大桥、新乾、旧堡3乡合并,建立大桥镇,镇机关驻地原大桥区公所;海河乡并入土城乡;保留高村乡、阔达乡、泗耳藏族乡、虎牙藏族乡、黄羊关藏族乡、白马藏族乡、木座藏族乡、木皮乡。被撤并的原乡政府机关驻地均置办事处,履行镇、乡工作职责。
1995年11月,省政府批准,平武县新建旧堡、水田、平南、徐塘、水观、锁江等6个乡,原赤水乡并入锁江乡。
2005年底,全县共辖9个镇、16个乡(其中6个藏族乡、3个羌族乡),249个村,1486个村民小组,10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2009年底,平武县共辖9个镇(其中3个羌族聚居镇)、16个乡(其中6个藏族乡、3个羌族乡),249个村,1486个村民小组,10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2019年12月26日,平武县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撤销水田羌族乡;撤销水观乡和南坝镇,设立江油关镇;撤销平南羌族乡和平通镇,设立平通羌族乡;撤销徐塘羌族乡和豆叩镇,设立豆叩羌族乡;撤销大印镇。
2023年,平武县辖6镇14乡(龙安镇、古城镇、江油关镇、响岩镇、水晶镇、大桥镇、平通羌族乡、豆叩羌族乡、锁江羌族乡、坝子乡、高村乡、阔达藏族乡、旧堡乡羌族乡、土城藏族乡、泗耳藏族乡、虎牙藏族乡、黄羊关藏族乡、白马藏族乡、木皮藏族乡、木座藏族乡),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5个居民小组,162个村民委员会1064个村民小组。民族乡12个(羌族乡4个,藏族乡8个)。
目前全县辖区面积 5974 平方公里,辖 6 镇 14 乡(12 个民族乡)、178 个村(社区),有汉、藏、羌、回等 26 个民族,户籍人口 17.25 万人、少数民族人口 5.25 万人。
大美四川欢迎您!
更新时间:2025-08-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