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如何用两年血战,把以色列拖进泥潭,把巴勒斯坦“炸”回世界中心?
2023年10月7日,是犹太教的安息日,也是以色列国防军的正式休假期。
清晨六点多钟,天还没亮透,加沙下空突然出现几百个密密麻麻的黑点——那是乘坐着动力滑翔伞的哈马斯武装人员。随后,数千枚火箭弹如暴雨一般,疯狂的砸向以色列南部和中部。
与此同时。
号称全世界最坚固、最智能的边境隔离墙,也在推土机的轰鸣下,被撕开了好几个大缺口。
紧接着,一千多名哈马斯武装人员,骑着摩托车,开着皮卡,端着AK-47,从这些缺口一拥而入,冲向以色列南部的军事基地、城镇,还有一个正在通宵狂欢的超新星音乐节。
那一天,以色列引以为傲的“铁穹”防御系统、摩萨德无孔不入的情报神话,在这一群穿着拖鞋、装备简陋的游击队面前,现了个大眼——边境哨所和军事基地被攻破,士兵被俘虏。
这是自1973年赎罪日战争以来,以色列本土遭受的最严重袭击。
堪称“以色列的911”。
这场行动,哈马斯将其命名为“阿克萨洪水”。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被全世界最顶尖情报机构24小时盯着的武装组织,是怎么悄无声息地策划了这场让以色列“国耻日”级别的突袭?
更重要的是。
在接下来长达两年的、以色列倾尽国力的疯狂报复和地毯式轰炸中,哈马斯又是如何做到不但没被剿灭,反而把强大的以色列拖得精疲力尽,最终在今年重新回到谈判桌前的?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生存逻辑和政治博弈?

斩首“九头蛇”
“阿克萨洪水”行动震惊了世界,也击碎了以色列人的傲慢。
内塔尼亚胡政府随即向哈马斯宣战,发誓要将这个组织从地球下彻底抹去。
一场代号为“铁剑”的军事行动,拉开了序幕。战争初期,以军对加沙进行了地毯式轰炸,平均每天投下的炸弹,当量相当于二战时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四分之一。
在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看来,加沙有两层,一层是平民,一层是哈马斯。
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掀开第一层,去打击第二层。
但当以色列的地面部队真的开进加沙时,他们才发现,这第二层远比想象的要深。
哈马斯花了近20年,在加沙地下挖掘了一个总长度可能超过500公里的地下隧道网络,这些地道深达地下几十米,内部设施齐全,不仅是哈马斯的指挥中心、弹药库和藏身之所。
更是一张可快速调动兵力、用于伏击和偷袭的巨大蜘蛛网。在它的布控下,以色列引以为傲的“梅卡瓦”坦克和装甲车,在狭窄的街道和废墟中,反而成了哈马斯反坦克小组的活靶子。
就这样,以色列在地面战场陷入了僵局。
随后不得不将战争的重心转向了另一条战线——斩首行动。

他们相信,只要把哈马斯的领导层全部干掉,这只“九头蛇”自然就会死去。而这场高科技猎杀的第一个目标,是哈马斯军事部门“卡桑旅”的最高指挥官——穆罕默德·戴夫。
这家伙被称为“九命猫”,是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追杀了30年的头号目标,他曾策划过无数次袭击,也躲过至少七次暗杀,代价是失去了一只眼睛、一条胳膊和双腿。
而他,也是“阿克萨洪水”行动的“总设计师”。
时间来到2024年7月13日。
这一天,穆罕默德·戴夫在以军对加沙地带汗尤尼斯地区的空袭中,不幸身亡。
而仅仅半个月后的7月31日凌晨,远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一处招待所发生爆炸。
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当场身亡。他当时正在德黑兰参加新任伊朗总统的就职典礼,住的地方安保严密,却依然没能躲过这场精准的暗杀。
此时整个哈马斯领导层,只剩下最后一位巨头——加沙地带的实际掌控者,叶海亚·辛瓦尔。

辛瓦尔是以色列的头号通缉犯,被认为是“阿克萨洪水”行动的另一个主谋。
以色列为了找到他,几乎把加沙翻了个底朝天。
但以军找到辛瓦尔就是一个“意外”。
2024年10月16日,在拉法的一处废墟中,一支以军巡逻队偶然与三名武装人员遭遇。交火过后,以军士兵在辨认尸体时,震惊地发现其中一人竟然就是辛瓦尔。
随后公布的无人机视频显示了辛瓦尔人生的最后时刻:他蒙着头巾,一条手臂受了伤,在生命的尽头,捡起一根木棍,奋力掷向头顶盘旋的无人机。
这个画面,成了这场战争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镜头之一。
在许多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眼中,他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是“英雄的殉道”。
至此,以色列基本完成了对哈马斯领导层的“团灭”。

但他们预想中哈马斯分崩离析的场面并没有出现。
原来,哈马斯早已为这一天做好了准备。
几十年的暗杀,已经把这个组织锤炼成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
辛瓦尔在死前就已指定了一个五人委员会,在他死后集体接管权力,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分别代表加沙、约旦河西岸和海外的哈马斯力量,确保了组织的延续。
以色列人砍掉了一个又一个蛇头。
却发现这只九头蛇,早就进化成了一窝能各自为战的马蜂了。
从加沙到红海的经济战
当以色列深陷加沙泥潭的时候,哈马斯的反击,早已超出了加沙的范围。
它就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扩散到了整个中东。
“阿克萨洪水”行动第二天,黎巴嫩真主党就向以色列北部发射火箭弹,宣布“为了声援巴勒斯坦兄弟”,开辟第二战线。从那一刻起,一场长达一年的残酷消耗战在黎以边境展开了。
真主党的目的很明确,不是要和以色列打一场全面战争,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拖住以色列。这套玩法,其实早就在咱们的兵法里有写,叫“攻其所必救”。
以色列北部是经济重镇,人口密集。
真主党每天几百枚火箭弹打过去,以色列就必须用昂贵的“铁穹”系统去拦截,一枚“铁穹”的拦截弹成本高达好几万美元,而真主党的火箭弹,可能就几百美元。
这种不成比例的兑换,就是在烧以色列的钱。
更狠的是,真主党的炮火,迫使以色列北部超过9万居民撤离家园,这些人每天的吃喝拉撒都得政府买单,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包袱。
对此,以色列在2024年9月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传呼机爆炸”事件,并最终在10月1日,对黎巴嫩南部发动了地面入侵。
但这场入侵同样代价高昂。
最终在2024年11月底,双方筋疲力尽,达成停火协议。这一年下来,真主党成功地把以色列大量的兵力和财力,死死地钉在了北方,极大地减轻了哈马斯在加沙的压力。

如果说真主党是在给以色列放血;
那也门的胡塞武装,就是直接往全球经济的大动脉下捅了一刀。
2023年底,胡塞武装宣布,为支持加沙,将封锁红海,禁止任何与以色列有关的船只通过。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
红海是连接亚欧的海下生命线,全球12%的贸易量都要经过这里的曼德海峡。
而胡塞武装用着几千美元的无人机和几万美元的导弹,就把这条黄金水道给掐断了。全球各大航运公司吓得只能绕道非洲好望角,航程一下子多了十几天,运费和保险费瞬间飙涨。
这已经不是以色列一家的事了,这是在割全世界的肉。美国和英国急了,赶紧组织了个“繁荣卫士”护航行动,结果发现根本没用,胡塞武装的“拖鞋军”神出鬼没,防不胜防。
美英只能亲自下场,从2024年初开始,对也门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空袭。
你看,哈马斯这一棋下的多精准。
它自己被困在加沙,就让自己的盟友在外面搞事情——真主党拖住以色列的陆军,胡塞武装拖住美国和英国的海军,一场局部冲突,硬生生被玩成了一场牵动全球的经济消耗战。
以色列的经济在这场长达两年的战争中遭受重创,2023年第四季度的GDP一度暴跌近20%,旅游业、高科技产业都受到巨大冲击,战争总成本预计超过550亿美元。
这也正是哈马斯想要的——我打不赢你,但我要拖垮你。

特朗普的交易
时间来到今年初,战争已经打了快一年半,可以色列不仅没能消灭哈马斯,反而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经济衰退,军队士气低落,国内反战示威一波接一波。
哈马斯虽然领导层被团灭,军事力量大损,但也成功地活了下来。
双方都陷入了谁也吃不掉谁的僵局。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大家熟悉的身影回到了白宫——唐纳德·特朗普。
特朗普一下台,就带着他那套商人逻辑来解决中东问题了。
在他看来,这仗打下去对谁都没好处,纯属赔本买卖。
于是,在美国、埃及和卡塔尔的斡旋下,一轮又一轮的停火谈判开始了。经过多轮扯皮,终于在今年9月,特朗普政府抛出了一个全面的停火方案。
这份方案,说白了就是一场交易。
核心内容是:
哈马斯释放所有人质,以色列释放数千名巴勒斯坦囚犯;
哈马斯放下武器并解散,作为交换,其成员可以获得特赦,想离开的可以安全离开;
以色列军队分阶段撤出加沙,但保留对边境的控制;加沙由一个国际监督下的巴勒斯坦技术官僚委员会临时管理,最终目标是让改革后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接管。
这份协议对谁来说,都不是胜利。
而是对现实的妥协,是特朗普为自己拿下诺贝尔和平奖的筹码。

对哈马斯来说,他们虽然失去了权力,但成功在以色列的绞杀下活了下来,还换回了大量被囚禁的“战友”。对内塔尼亚胡来说,他的执政根基会因国内极右翼的不满而受到严重威胁。
战场之外,在这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社交媒体日复一日地直播加沙的人间惨剧时,全球的民意也发生了海啸般的逆转。
巴勒斯坦人的苦难,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血淋淋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根据联合国的报告,加沙超过九成的民众流离失所,近90%的学校和医院被摧毁或损坏。
以色列通过切断水电、封锁人道主义援助,将饥饿当成了武器,导致加沙爆发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联合国任命的独立国际调查委员会,甚至在报告中得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
以色列正在加沙犯下“种族灭绝罪”。
这种道德冲击,最终转化成了政治行动。
从2024年开始,一股“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浪潮席卷全球。
挪威、爱尔兰、西班牙这些欧洲国家,率先打破禁忌;紧接着,连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这些美国的核心盟友,都顶着压力,陆续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截至目前,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已经有超过150个国家承认了巴勒斯坦。

这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讽刺。
哈马斯用最极端、最武力的方式,把巴勒斯坦问题从无人问津的角落,重新炸回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它用数万人的死亡,换来了国际社会对其“建国权”的广泛承认。
阿拉法特穿着西装在联合国讲台下没能做到的事,辛瓦尔在加沙的废墟下,用一种惨烈得多的方式,居然部分地实现了。
哈马斯输掉了战争,但巴勒斯坦国,却在这场战争的废墟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生命。
小结
两年血战,超6.7万人死亡,整个加沙几乎被夷为平地。
但由美国主导的那个停火协议,真的能带来和平吗?
恐怕不能,10月19日再次传来的加沙被袭击的新闻就是个征兆。
这份协议,只不过是把那个高压锅的火暂时关小了一点,而锅盖下的压力阀还在嘶嘶作响。
战争摧毁了哈马斯的有形力量,却让它的无形精神以“殉道”的方式获得了永生;以色列赢得了战场,却输掉了道义,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孤立。
最关键的是,导致这一切悲剧的根源——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占领、无休止的定居点扩张、对巴勒斯坦人建国权利的剥夺——没有丝毫改变。
停火协议只是冻结了冲突,却没有解决任何一个根本问题。
这片土地下的尘埃,远未落定。
它们只是被两年的血雨腥风搅得漫天飞扬,现在暂时停歇,等待着下一次狂风的来临。那个拧得越来越紧的高压锅,只是换了个方式,继续积蓄着下一次爆炸的能量。
而下一次爆炸,恐怕只会比“阿克萨洪水”更加猛烈。
这片土地的悲剧,还远没有到终章。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