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闸北联姻十周年的得与失: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今年是静安、闸北两区合并十周年。


以十年的发展周期来看,两区联姻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下一个合并的区会是谁?上海的行政区划还应如何调整?



静安、闸北合并的时间是2015年10月,今年正好是十周年。


十年过去,静安合并闸北有“得”也有“失”,成功的地方有不少,但失败的地方也很多。


在合并之前的2013年(2014年闸北区GDP未公布),静安、闸北的GDP分别是665.27亿元、656.67亿元,分列全市第14位、15位,GDP合计占当年上海总GDP21602.12亿元的比重是6.12%;


2024年静安区GDP是3369.9亿元,位列全市第4位,占当年上海总GD53926.71亿元的比重是6.25%。


由此可以看出,合并后两区的GDP比重在提升,总GDP排位大幅上升,起到了“1+1>2”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两区合并成功了。


当然了,GDP数据只是一个总的发展反馈,两区合并的成功之处还要仔细分析,到底是哪些方面成功了?


原静安区、闸北区行政示意图



静安与闸北合并后,实现了整体产业的升级与资源互补,成效非常大。


原静安区虽说经济密度很高(地均GDP是闸北5倍),但面积仅7.62平方公里,发展空间非常受限。


而闸北区有29平方公里土地,空间大但产业能级较低。


合并后一举解决了静安“无地可用”和闸北“有地无用”的结构性矛盾,区域发展迎来了整合,变化很大。


具体来看,闸北的老工业区迎来了转型,落后的面貌得以改善,是合并的一大成功之处。


闸北原先有很多中低端制造工厂,城市界面参差不齐,被静安更新完后引来了新的企业,给静安带来了很大的增量。


闸北的老厂房如中山北路988创意园被静安团队改造为文创、科技园区,四行仓库变身为艺术空间,盘活了存量土地。


闸北以前是上海贫穷、破落的代名词,尤其是上海火车站附近非常乱。


后来在静安的打造治理下得以改天换地,闸北社会容貌变化很大,发展进步看得见。


如今的上海火车站变成了“不夜城”高端商务区,成功划进了CAZ,也是合并的成功之处。


上海火车站周边



闸北时代的不夜城一直被南京西路虹吸,两区融合后静安释放了不少资源给不夜城,去了很多头部企业,使其商办能级提升到了市区二梯队档次。


市北高新是原闸北重点打造的产业区,静安接管后产业密度进一步提高,发展成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是两区的智慧结晶。


目前市北高新园区注册企业突破5000 家,其中数据智能企业超过800 家,2024年园区营收约2600亿元,单位土地税收产出强度连续四年全市第一。


市北高新作为北上海一块产业高地,已经可为 AI 国际合作提供数据跨境、算力调度和标准测试,功能越来越强大。


市北高新



静安南京西路聚集了很多跨国企业总部,其中不乏一些跨国公司总部将后台部门的数据中心放到了市北高新来运营。


这让市北高新与南京西路形成了联动发展,助推了静安的整体产业能级提升,资源实现了互补。


在此基础上,静安南京西路的总部经济得以持续扩容,去年又新增了20家跨国公司总部。


两区合并后,区域价值迎来了整体提升。


大宁商圈晋级为市级商业中心,国际体育中心-大宁音乐广场-久光百货组成的商业矩阵,与南京西路高端商业带形成南北呼应。


大宁音乐广场、久光百货



收下闸北后静安有了更多可开发的土地,建了不少新住宅,带来了增量,促进了经济增长。


苏河湾依托“苏州河人文休闲带”建了新住宅、开了万象城新商业,地段价值上升明显。


在合并的2015年,闸北的房价均价不到5万元/㎡,比静安低4万;


合并后闸北大宁板块房价涨到十几万一平,如大宁金茂府卖12-16万元/㎡,苏河湾更是上了20万。


大宁、苏河湾的崛起,缩小了两地房价差距,让静安整体的区域价值提升不少。


苏河湾



放大来看,两区合并打破了苏州河发展的巨大屏障,解决了苏河“南强北弱”的割裂问题。


新静安通过建设昌平路桥等跨河通道,统筹规划“一轴三带”发展战略,大大地缩小了南北差距。



闸北跟静安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共享互融的复合发展主轴,两区之间的割裂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在这条轴上镶嵌的是三个重要发展带:南宗西路两侧高端商业商务集聚带、苏州河两岸人文休闲创业集聚带、中环两翼产城融合发展集聚带。


苏州河北岸已经成了南京西路总部经济外溢的重要阵地,中环两翼入住了不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影视文创等新兴产业。


由此可见,两区合并的成功之处是有很多的。



不过,静安合并闸北也留下了不少挑战与历史遗留问题,可以称之为“失败的地方”。


静安区人均GDP出现了下滑,被黄浦、长宁反超。


虽说合并闸北后静安的GDP总量、排位和比重都在上升,但人均下降了。


2013年静安区人均GDP是25.84元元,居全市首位;


2024年静安区人均GDP是35.98万元,掉到了全市第3位,被黄浦、长宁反超:



这其中肯定是被闸北拖了后腿,闸北居住人员密集,整体产业密度还是低于老静安。


静安身份被稀释。


笔者一个朋友住在静安江宁路,有次聚会被问住在哪里,答曰:静安。结果反被追问一句:静安哪里?


如果这个问题放在十年前问,你说住在静安那就是真的住在静安,没有任何人怀疑。


这也说明静安与闸北两地的文化认同差异还是存在的,老静安居民(“上只角”)对闸北(“下只角”)的刻板印象没有完全消除。


民间还有调侃如“彭浦新村不算静安”,也能反映出一种阶层心理的壁垒。


总之静安合并闸北后,静安那种尊贵、精致的身份认同价值没以前那么高了。


静安城市更新南北失衡,静安老城被拖累了。


如果没有合并,静安的城市更新只会在老城进行,老城会变得更精致、更尊贵,居住品质进一步提升。


但是合并闸北后,静安把更新主力放在了北区的不夜城、苏河湾和大宁,拖累了南区的更新步伐。


现在静安又在搞中兴路、西藏北路的更新了,而老城的曹家渡等地方已经没落得不像样子了。


老静安豪宅市场地位下降明显,难再留住市区有钱人。


也正是静安的更新精力主要在北区,导致北区的豪宅在变多,压制了老城的豪宅市场地位。


苏河湾、中兴路、西藏北路、大宁的新住宅越来越多,房价也超越了老静安。


其中中兴路在闸北时代就启动了开发,结果十多年雅宾利片区都没搞起来,合并给静安之后这里的变化立马大了起来,陆续旧改出很多新房项目,甚至出现了大面积定位的准豪宅,有成为新中产社区的潜质。


反观老静安,次新豪宅曾经断供了很久,像静安枫景苑、君御豪庭、静安晶华园等都是20几年前的老一代豪宅了,竞争已不力。


并且随着黄浦全面豪宅化和徐汇滨江的崛起,老静安因为缺乏豪宅流失了很多高端客群。


尽管近期老静安开出了信达·信安里、康定壹拾玖等中高端项目,还是阻挡不了地位下降的趋势。


总之,静安不再是身份的象征、尊贵的象征,地位下降明显,价值被稀释了。




也许上述合并后的一些小遗憾在整个上海的发展洪流中不算什么。


尽管静安的身份被稀释了,但区域能级提升了,1+1>2。


随着时间的磨合,静安跟闸北结合以后可能会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那么静安与闸北的联姻对于上海其它区有什么启示呢?下一个合并的会是谁?


上海的行政区划是动态调整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1949年上海解放时行政区多达30个,后来逐步精简到现在的16个,未来有进一步精简的趋势。


静安合并闸北并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从统筹资源协调发展和精简行政机构的角度去看,我预判后续这几个区的合并是大势所趋:


黄浦合并虹口和杨浦;


长宁合并普陀(也可整体并入静安)


徐汇闵行合并,浦江归浦东;


临港独立成区;


奉贤并给金山。


上海目前的行政区划


经过多轮调整后,现在的上海行政区划还是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持续优化。


浦西老城区数量偏多,参照静安+闸北小的合并成大的,其它“袖珍区”也应该进行整合。


2001年浦西有10个“袖珍”老城区,在归并掉南市、卢湾、闸北3个后还剩下7个,数量还是偏多。


浦西市中心7区面积总和269平方公里,比郊区中面积最小的宝山271平方公里还小,仅相当于浦东新区的22%;


但651.38万的常住人口比浦东新区还多,凸显出很大的不对称性。


因此黄浦合并虹口和杨浦,长宁合并普陀是合理的,有望复制静安+闸北实现南北再平衡、消除区域隔阂,达成整体协调发展的目标。


黄浦收编虹口和杨浦后将形成上海超级滨江区,通过整合外滩-北外滩-东外滩黄金岸线,打造出一条牛批的世界级金融与文化走廊。


如能复制静安对苏河湾的更新经验,杨浦滨江工业遗存有望更大力度焕发新生!


新的黄浦区府建议设在原国民“大上海”计划的江湾五角场(大黄浦唯一城市副中心),这样也和上海市府保持了距离,非常合理。


长宁有很多国际化的资源,普陀有很多储备空间,两区融合后真如、桃浦崛起的速度会更快,也是1+1>2。


新长宁区府建议设在真如(全区中央位置+副城地位),也很合理。


杨浦滨江、桃浦智创城



以静安和闸北的合并也能反推出,在小的合并成大的后,大的也应该拆成小的,面积过大、人口过多面临超载危机的浦东是时候要拆分一下了。


浦东现有常住人口+临港新片区规划的250万人口,到2035年时总量将突破700万。


这个总量比浦西市中心7区的人口加起来还多,已经相当于一个“市”的人口总量了。


如此巨无霸的特大区,显然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


浦东的合理拆法是把临港独立出来,同时闵行浦江部分归到浦东。


如此优化后,会引发其它区一系列的调整。


与此同时,上海的经济功能区和行政区严重错位,更加凸显出调整的迫切性。


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这些重要的经济功能区都由好几个行政区管辖,错综复杂。


虽说临港核心是浦东的滴水湖片区,但还是涵盖了浦东、奉贤、闵行三区;


既增加了行政成本,也不符合临港单独发展的需要,应该拆出来。


虹桥商务区更是由长宁、闵行、青浦、嘉定四区共同管辖,更复杂了,劲难往一处使。


既然临港独立成区了,那么虹桥商务区该怎么办呢?肯定不能一味地效仿,因为不符合前文“小并大、大拆小”的调整思路。


我觉得最合理的优化方案是虹桥商务区整体并给青浦,成立虹桥区。


长宁既然收下了普陀,虹桥商务区长宁部分就别要了,同时虹桥商务区的闵行部分、嘉定部分都给青浦,实现青浦+虹桥大一统。新的虹桥区府建议设在国家会展中心徐泾一旁。


如此以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功能更加完善了,可更好服务上海“两翼齐飞”的发展需要。


被切走虹桥商务区和浦江后的闵行已经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了,剩余部分并给徐汇是自然的事了。


徐汇有钱,闵行有地,两区联手能办成很多事。建议新的徐汇区府搬到莘庄,方便南北联络,打造加强版“徐家汇”。


同时被切走临港新片区的奉贤只剩下1/3面积,也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了,并给金山是合理的,一统南上海(ps:金山立马就有了地铁)。


奉贤与金山可探索 “南上海一体化” 发展模式,依托沪乍杭铁路、市域南枫线共同打造杭州湾北岸先进制造走廊。



结语


综合来看,静安与闸北的合并是一场非常务实的城市更新实验,给其它区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制度创新。


两区合并的“得”在于空间重构释放的规模效应,经济总量、产业能级和区域价值实现了整体跃迁,市北高新的崛起、苏河湾的蜕变、大宁商圈的晋级以及贯通南北的发展主轴都是成功的破局;


“失”在于静安原本资源优势的稀释、老城更新的迟缓和豪宅市场的重心北移,社会融合、资源均衡发展需要长期推进。


但两区联姻的“得”还是大于“失”,并为上海持续优化行政区划以适配全球卓越城市功能发展定位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下一个十年的上海版图可能会发生变化,但不变的是城市会向着更高效、更均衡、更具全球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你觉得下一波被调整合并的区会是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8

标签:财经   闸北   静安   上海   大宁   黄浦   长宁   闵行   静安区   河湾   杨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