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唯一不那么普通的,或许是我的孩子去年如愿考入了清华大学。每当被人问起“育儿秘籍”,我总会说出一个让很多家长感到意外的答案:我从不过分盯着孩子的作业。
这话也许很多人听起来和现在普遍的教育理念相违背,其实一开始我也不是这样做的,但后来慢慢进行了转变。

曾经,我也和无数妈妈一样,陷入了“作业焦虑”,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盯着他写作业,他写,我看,一看到哪个字写的不好或者是哪道题做错了,就会立刻出声让孩子改掉,这种情况几乎持续到了孩子三四年级,直到我渐渐发现,原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他,眼里慢慢出现了疲惫和抵触,学习成了需要不断催促的事情,也成了为我而学。
这个时候,我也开始茫然无措了,到底怎么对待孩子才是真正为了他好呢?不得不说,学习治疗真的给我点明了方向。
于是,我决定“放手”。这个放手,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从“监工”转变为“舵手”,把握大方向,把划桨的权利还给孩子。
1. 守护“学习的第一口奶”:兴趣
我坚信,学习的原动力是好奇心和兴趣,而不是恐惧和压力。
孩子小时候很喜欢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喜欢观察这些植物的纹路、种类等,于是我经常带他到公园去玩,有时间会带他到处旅游,还专门弄了一个柜子,专门放他收集的那些标本。除此之外,我空闲时间还专门学习了植物学的相关内容,就是为了能和他有共同话题,也能在他疑惑的时候为他解答。
我不再对他说这些事“玩物丧志”,而是尽我所能为他提供“养分”,让他尝到知识本身的甘甜。当他发现学习能解开他心中的谜团时,内在的驱动力就自然产生了。

2. 作业是他的“责任田”,不是我的
我明确告诉孩子:“作业是你自己的事,是你对白天所学知识的复习和检验。妈妈相信你能安排好。”
刚开始,他也会拖拉,甚至有一次因为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回到家,他眼泪汪汪。我没有责备,而是搂着他说:“这次没安排好,明天我们试试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我们一起制定了简单的时间计划表。慢慢地,他学会了规划自己的时间,因为他知道,这是他的“责任田”,丰收或欠收,都需要他自己承担后果。而我的角色,从他身后的“监工”,变成了前方等他求助的“顾问”。
3. 打造家里的“黄金一小时”
我们不盯作业,但我们有雷打不动的“家庭阅读一小时”。
我把客厅的电视墙改造成了一个大书柜,并且买了很多书,我的,爸爸的,孩子的,晚饭过后,家里会很安静,以前这个时间我不是盯他写作业就是看电视,但现在,我们全家默契地拿起了书,静静看书。
他的作业没写完,就在这里写,有问题会主动问,如果写完了,就看他喜欢的科普读物,当然,这个习惯也是慢慢养成的,以身作则和环境的影响比说一万次“要多读书”有效果。
它营造了一个专注、沉静的氛围,让孩子的心能静下来,而静能生慧。

4. 关注“分数”背后活生生的人
当孩子拿着不理想的试卷回家,我第一句话从来不是“怎么考这么差?”,而是“这一阵子学习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需要妈妈帮忙吗?”
我们把关注点从冰冷的数字,转移到了他这个人本身的情感和需求上。当他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时,他才会有勇气面对挫折,并愿意为之努力。
回首这些年,我最大的心得就是:家长的精力,应该用在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内驱力上,而不是消耗在每一个题目的对错里。
我们盯作业,盯的是当下的正确;我们放手,培养的却是他一生的能力——自我管理、责任担当和主动学习。这就像教孩子走路,你总是扶着,他永远学不会独立行走;你放开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他摔一跤,反而能更快地奔跑起来。
我的孩子能考上清华,靠的不是我日日夜夜的“盯梢”,而是他自己心中点燃的那盏名为“我要学”的灯。
愿我们都能成为点亮孩子心中那盏灯的家长,而不是那个永远举着鞭子的影子。
#头条创作挑战赛##聊聊孩子教育##亲子教育##家庭教育#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