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殡仪馆开咖啡馆,是噱头还是温情?网友提出疑问真的敢去喝吗?

近年来,殡仪馆内开设咖啡馆这一现象引发了持续不断的争议。有人觉得这是对死亡文化的大胆突破,展现出一种创新的姿态;也有人对其是否过度商业化提出了质疑。

在温州,一位网友发布帖子招募合伙人,计划于温州市殡仪馆内开设一家24小时营业的咖啡店。该咖啡店定位为“具有人生意义、对死亡有深度解读”的独特空间。此提议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治丧过程往往漫长而煎熬,家属在这期间需要补充体力,咖啡和轻食能够有效缓解他们的疲惫之感。另一方面,也有观点指出,多数处于悲伤情绪中的人并无心情去品尝咖啡,而且24小时运营的成本颇高,客流又主要集中在治丧时段,从长远来看,该咖啡店难以实现盈利。

事实上,这并非国内首次尝试将咖啡与殡葬相结合。早在几年前,上海便出现了“摆渡人咖啡馆”,由殡葬公司负责运营,为人们提供免费咖啡以及情感支持服务。这家咖啡馆不仅吸引了前来咨询殡葬业务的客户,更成为了家属倾诉回忆的“情绪树洞”。其经营模式强调“故事换咖啡”,通过倾听与分享,助力人们勇敢面对死亡,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

台北市立殡仪馆也推出了“一宾店”,店名特意避开了“殡”字,店员不说“欢迎光临”,而是用“您慢慢来”这样温暖且克制的表达,传递出一种别样的关怀。店内还推出了“活力咖啡”等特调饮品,试图在肃穆的氛围中注入一丝温情。

在国际上,源自瑞士的“Death Café”(死亡咖啡馆)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这种咖啡馆鼓励人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探讨死亡话题,从而减少对死亡的恐惧,提升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深度。上海的一些“死亡主题咖啡馆”也借鉴了这一理念,通过故事交换、情感分享等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直面死亡。


然而,这种创新之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文化接受度是关键因素。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殡仪馆与“悲伤”“禁忌”紧密相连,而咖啡馆所具有的休闲感可能会破坏这种庄重肃穆的氛围。其次,经营的可持续性也是一大难题。温州去年曾有一家咖啡店停业,这反映出盈利的不确定性。上海的“摆渡人”咖啡馆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它依赖于殡葬公司的资金支持,咖啡本身并非盈利的主要来源。

尽管如此,这些尝试的价值远不止于商业层面。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打破死亡禁忌的空间,让生死话题得以在日常场景中被讨论。正如一位顾客所说:“我每天很少想到死亡,但活出一段实现自己存在意义的一生,这才是最重要的。”

未来,如果能在尊重肃穆基调的前提下,以低调克制的服务满足实际需求,这类空间或许将成为殡葬行业人性化改革的重要探索。它们不仅是一种商业尝试,更是一种对生命态度的重新定义。#MCN双量进阶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美食   殡仪馆   噱头   咖啡馆   温情   疑问   网友   咖啡   殡葬   咖啡店   肃穆   意义   殡仪   上海   馆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