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谣言说欧盟是美国的狗,我澄清下,这不是谣言。”
欧盟是美国的狗这句话,俄罗斯官方媒体说过,没想到如今也有欧洲人自己承认了。
他就是希腊前财长亚尼斯·瓦鲁法基斯。
他亲历了希腊财务危机,参与了中国远洋集团收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全过程。
但他的直白,并没有给他带来掌声。
当年他在希腊担任财长时,就因为支持中国收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遭遇了极端的舆论和人身攻击。
甚至有一次,他在雅典用餐时,被一群愤怒的年轻人围殴到送医,甚至说是他“把国家卖给了中国”。
从表面上看,这是民族情绪的爆发,实际上是欧盟塑造的舆论导向在作祟——把一笔原本互利共赢的港口交易,包装成了“卖国”。
比雷埃夫斯港的故事,是理解瓦鲁法基斯那句话的钥匙。
当时的希腊正深陷债务危机,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财政紧缩——砍福利、加税、削减投资。
这样做虽然短期数据很好看,但是长此以往反而会导致经济迅速衰败。
为此,瓦鲁法基斯想另辟捷径,拉拢外部投资用来填补国内的经济窟窿。
中国中远集团的港口收购就是一个突破口,他希望借此机会带动希腊铁路、仓储等全套升级。
但欧盟并不想让这桩交易成为希腊翻身的机会,港口可以卖,但铁路、配套工程一概卡住,条件苛刻到让项目推进寸步难行。
最后,铁路没修成,港口交易在希腊成了众矢之的,中国投资方也被外国舆论抹黑。
港口风波还没过,债务谈判又将希腊推到了悬崖边上,瓦鲁法基斯拒绝苛刻救助,推动全民公投,让希腊民众自己决定是屈服还是拒绝。
结果,六成以上的希腊人投下反对票,这在当时是一次罕见的民意胜利。
然而,胜利并没能转化成现实,投票刚一结束,瓦鲁法基斯就宣布辞职,并不是他主动想走,而是对手明确表示:只要他还在,救助谈判就彻底停摆。
这就是欧洲政治的“天花板”:你可以赢选票,但不能威胁到既定路线。
如今,他已离开财政部十年,瓦鲁法基斯所看到的欧洲,比当年更没骨气。
欧盟高层与美国签下的投资与军火协议,让欧洲单方面付出了巨额的资金,却并没有还来自主权。
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都公开表示:“协议并没有保护欧洲的利益。”
要想想明白今天的局面,就得把时间倒回到二战之后。
当时的美国因产能过剩,急需市场来消化商品,于是便推动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既能整合市场,也能绑定美元循环。
马歇尔计划更是直接将美元投向欧洲重建,再借贸易让美元回流。
欧洲经济在起点上就嵌入了美元体系,这就意味着它的金融命脉始终与美国捆绑在一起,这种依赖从未被真正打破过。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采用印钞救市,欧洲则陷入了漫长的财政紧缩,公共投资几乎冻结。
等再想回过头来追赶,电池、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关键领域早被美国和亚洲瓜分完了。
所以在技术与资本双重落后的局面下,就让欧洲在战略竞争中失去了主动权,这就是为什么在中美博弈中,欧洲更多的是被动跟随,而不是独立决策。
瓦鲁法基斯认为,美国之所以今天会紧盯着中国,是因为中国建立了独立于华尔街和美国科技体系之外的金融和技术系统——这是欧洲一直想做却没做到的。
没有这种底牌,欧洲就只能在中美竞争中当一个配角,美国要它干什么,它就得乖乖听话。
瓦鲁法基斯的经历并不是偶然,而是欧盟体制下的必然结果。
这个联盟的高层更像是大公司董事会,成员国领导人只是执行层,当大股东是美国时,想独立不过只是口号。
即便有像瓦鲁法基斯这样的人站出来,代价也是被边缘化、被污名化,甚至被身体攻击。
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欧洲不会,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独立,它的外交政策依附性只会更强,除非发生结构性断裂,比如美元体系自身崩塌。
一个问题留在这里;
欧洲要继续接受来自当美国跟随者的安全感,还是冒风险去争取独立?
这个答案,或许决定的不只是欧洲的未来,还会影响全球格局的走向。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