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时节,骄阳似火,
酷热难耐,
此时天气不仅炎热,
还伴随着高湿度,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
我们的身体面临诸多挑战。
想要健康度过大暑,
就一定要牢记 “防三病” 与 “四不做”。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热辐射会使机体热量积蓄过多,进而引发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损伤神经系统,导致中暑。需要注意的是,中暑并非只有在高温下剧烈运动才会发生,老人、婴儿、孕产妇等体质较弱的人群,更是中暑的高危群体,在大暑天里需格外留意。
夏季气温高,食物极易变质,加之天气湿热,若食用了不新鲜的食物,就容易引发湿热性肠道炎症。儿童的脾胃相对较弱,在夏天更容易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肠道不适症状,家长们要特别关注孩子的饮食卫生。
夏季气温高,人体出汗较多,容易脱水,致使血液黏滞、流通不畅。对于本身有血管病变的人而言,这种情况极易诱发缺血性卒中。老年人以及有脑中风史的人群,是热中风的重点防范对象。此外,气血不足、体质较弱的人群,在大暑时节也存在热中风的风险。
大暑虽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却也是 “冬病夏治” 的黄金时机。此时人体阳气最为旺盛,利用这个契机调养人体阳气,可达到扶正固本、祛邪养生、治未病的目的。
像风湿、哮病、喘证、咳嗽等冬季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都适合在此时进行调理。
不过,很多人认为 “冬病夏治” 就必须选择三伏贴,这其实是个误区。
中医提升阳气、驱除寒邪的方法丰富多样,除了三伏贴,口服汤剂或中成药、针灸、穴位贴敷等都是可行之法。
难以坚持喝中药、做针灸的慢性疾病患者,可选择三伏贴;但对于发病较急的人群,口服中药汤剂等中医内治法起效更快,更能及时缓解症状。
中医认为,五脏与四时相应,脾与 “长夏”(夏至 — 处暑)对应。在大暑时节,我们可以多吃山药、茯苓、冬瓜等食物来健脾。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尽量做到少量多次喝水,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让脾胃功能正常运转。
夏季天气潮湿,雨水频繁,再加上人们常喝冷饮、吹空调,寒湿之邪很容易侵袭人体。所以,夏季相比其他季节,更需要注重祛湿。我们可以通过按揉丰隆穴、足三里、脾俞穴这 3 个穴位,来帮助身体祛除湿气,保持身体清爽。
虽说有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的说法,但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很容易导致中暑(阳暑)。夏季运动有讲究,尽量选择在早上 10 点之前、傍晚 5 点以后进行;运动过程中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喝水时不要过猛,以免引起心脑血管或肠胃不适;运动量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控制,像快步走、瑜伽、太极拳、交谊舞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吃大量雪糕、喝冷饮,将空调温度调得很低,这些过度贪凉的行为,容易引发中暑(阴暑),还可能导致咽喉不适、四肢酸软、呕吐、腹泻等问题。在大暑天,要适度享受清凉,避免因贪凉而损害身体健康。
吹着空调熬夜追剧,看似惬意,实则危害不小,这样做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夏天人体出汗多,身体损耗大,此时营养和睡眠不足,身体的亏损就难以得到补充。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才能让身体充满活力。
夏季人体出汗多,汗孔肌腠处于开泄状态,此时洗冷水澡或用冷水洗脚,寒气会趁机侵入人体,暗损阳气,不仅不利于养生,还可能刺激血管,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即便是洗热水澡,浴后也要注意避风、避寒,呵护好身体的阳气。
大暑养生至关重要,
做好 “防三病”“四不做”,
遵循节气养生之道,
就能让我们在炎炎夏日中保持健康,
顺利度过这个暑热难耐的时节。
更新时间:2025-07-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