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午三点,小区花园的石凳上,74岁的崔大娘一边聊着家长里短,一边认真地把保温杯里的茶叶翻了翻。旁边王叔,戴着老花镜,正一字一句地读着报。
大家经常好奇:这些年纪大的老人,怎么还能活力满满?崔大娘总是笑呵呵地说:“我呀,年轻时总觉得什么都不重要,非得有好身体才能明白,哪些事儿,早放手,身体才能越过越好。”

其实,在我们身边,那些能健康迈向九十岁的老人,绝大多数都有一些“共性”:他们在七十岁的时候,悄悄地把一些易耗健康的习惯给戒掉了。
这些被认为是“小事”的行为,恰恰就藏着长寿的答案。你知道都包括哪些吗?尤其有一样,九成人还没意识到。看到最后,你会发现:守住健康,靠的不是多少补品,而是“有舍有得”的智慧和生活态度。
有些老人总让人羡慕:九十岁了还能上楼、自己做饭、聊科技、认得新事物。
而另一些刚过七十,却反复住院、情绪低落,好像步入了老年“下坡路”。差别到底在哪?现有的权威研究和真实案例,给了我们清晰答案。
从流行病学调查和“高龄健康圈”中,能活到九十的老人早在七十岁左右,通常就“主动不做”四件事:

情绪“捂着不说”、压抑情感
别小看情绪问题。研究发现,长期压抑情绪的老年人,高血压和冠心病概率分别提高约30%。身体长期紧绷,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打架”,结果就是易怒、失眠、注意力下降。
甚至最新医学统计还指出,长期抑郁的老人,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也显著增加。
很多长寿老人早就明白:“闷在心里的事儿最害人!”70岁之后,他们更加愿意表达,不再强忍不快,遇到问题及时倾诉、沟通。反而这样的人,睡得着、吃得香,心理波动小,躯体慢性病也明显减少。

一味配合,忽视自我需求
在中国,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习惯独自咽下委屈,为了家庭默默付出。明明腿脚不利索,还要硬撑着带孙子、参加聚会,生怕被说“不合群”。
可研究显示,长期感受“角色负担”的老人,焦虑和抑郁风险是普通老人的1.7倍,免疫力也更差。
真正健康的老人,在七十岁时就学会了“适当拒绝”。
他们不再勉强自己,不舒服时会拒绝亲友的聚会、孩子的请求,更关注自己的感受和身体信号。拒绝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的尊重和保护。这样老人反而精神状态更好,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怕看病、怕吃药,轻易拖病情
很多老人对医院和药物有着天然恐惧,总觉得“能忍就忍、能拖就拖”,但身体一旦亮起红灯,有些病就难以逆转。
比如高血压,早期只是轻微头晕,可一旦拖延,后期可能发展成心衰或脑出血。有数据表明,按时就医、规范服药的老年人,慢性病相关并发症减少了20%以上。
年过七旬还能活得健康的老人,恰恰是对待健康最“上心”的那批。他们会定期检查身体,听医生建议,按时吃药,该复查不偷懒,反而能把慢性病的风险“压在最低线”。积极面对疾病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年限都更长。

熬夜、作息杂乱无章
若说有多少人还把熬夜视作“年轻人的专利”,那真大错特错。退休后不少老人也习惯晚睡晚起、夜里刷手机,昼夜节律彻底打乱。
可是医学研究早已证实:老年人若长期睡眠不足或作息混乱,感染率和炎症反应上升12%-28%,还容易旧病复发。
再看那些长寿老人,普遍都强调作息有规律。晚十点前入睡、早晨七点起床、三餐定点、活动有度。这种生活方式,直接影响身体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速率。
事实上,规律作息的人认知功能下降速度平均延迟2年以上,衰老“刹车”效果非常明显。

不少人总觉得健康靠“加法”,多补钙、多锻炼、多买点保健品。其实,真正的长寿秘诀,却在“做减法”,把损耗身体的习惯丢掉,才最管用。
正如中国老年健康行为模式最新统计所示:高龄老人生活习惯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寿命最长远的因素之一。

那些乐观开朗会表达、敢于说“不”、重视健康主动就医、作息规律的老人,90+的概率提升了48%。他们的身体状态、生活幸福感和抗病能力都明显优于只会被动配合家庭和一线等病、盲目延续坏习惯的同龄人。
生动点说,身体就像“攒电池”,每天一点点积累好习惯,远比临时抱佛脚有用。长寿不是靠侥幸,而是日积月累的“聪明选择”。
知道和做到,始终是两回事。怎样才能学会长寿老人的智慧?其实,细节上每个人都能“立刻开始”。
情绪有压力要及时沟通,哪怕是找人聊一聊,也比窝在心里强。家庭子女要多关注父母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打开心结。
然后,遇到身体不适要勇于说“不”。必要时将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不再一味配合亲友,适当时候留点时间为自己充电。
不要害怕医院和药物。定期体检、按医嘱吃药、与家庭医生多交流,预防胜于治疗。

养成规律的作息计划:理想睡眠应坚持每晚不少于7小时,晨起定点,三餐按时,不贪宵夜、不熬夜。可以养成睡前温水泡脚、午间短休等养生习惯,辅助恢复精力。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钟南山,李兰娟.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24年)[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陈文玲,谢宏.高龄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关系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5,44(5):505-510.
李雪.老年人慢性病就医行为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3):320-324.
王强.老年睡眠质量与身体免疫功能关系研究[J].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1(9):1113-1117.
赵磊.中国老年人健康行为与预期寿命关系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5,41(1):7-13.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