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冬天已经临近,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大降温,尤其是北边的部分地区,温度已经在零下了。就连地处华中地区的武汉,最近温度也有了大幅下降,弄得我这个武汉人都开始瑟瑟发抖了。


在换上了一身保暖的行头后,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棉花的普及要到宋朝以后,那么古人在此前又是如何过冬的呢?


不查不知道,古人的日子可远比我想象的还要苦。

古人的冬天真难熬

我是从小听着父母还有外婆讲过去的苦日子长大的,但是看看古人过的日子,好像比父母他们还要苦个几十倍。


别的不说。古人住的那叫什么房子呀?


我父母他们小时候住的好歹是平房。比如我外婆家,住的也是石头盖的房子。墙壁是肉眼可见的巨大石块。


我小时候还在外婆家住过,印象最深的是冬天门窗漏风严重,贼冷。


这种房子哦形式还好,到了冬天北风呼呼吹的季节真的挺煎熬的,真亏外婆她们能一直住在这种房子里。


但是古人,准确说是古代百姓,他们住的房子更简陋,往往是木板搭建的房子。一些质量太差的,大风一吹就摇摇晃晃,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至于遮风挡雨,作用不大,房子直接四面漏风,屋顶还漏雨。

夏天也就算了,冬天还不要冷死。所以他们会想尽办法用东西填充屋子的缝隙,什么茅草,不要的碎布,都是最好的材料了。


这么做,至少可以减少大部分寒风,但是不可能将全部缝隙堵上,到了冬天那“清爽”程度可想而知。


这还算条件好的,一些温饱都困难的穷困家庭,直接住的茅草屋。说是屋子,遮风挡雨都做不到,可谓是将四面透风做到了极致。风稍微大点,可以直接将这茅草屋吹垮。住这种房子的家庭,每年冬天都是在渡劫,能不能活到第二年,完全看运气。


此外,因为没有棉花,古代百姓床上铺垫的也简单。主要是靠茅草。


这玩意量大管饱,隔热效果还算凑合,关键零成本。硬要说缺点的话,就是它太扎人了,睡在上面挺难受的。


不过怎么说呢,难受归难受,总比挨冻强。而且吧,古人的日子已经那么苦了,再苦点,他们也感觉不出来的。说白了,就是麻木了。

再加上古代吃不饱肚子是家常便饭。我这么说也是有依据的,根据英国使者的见闻描述,所谓的乾隆盛世也不过是让人们勉强填饱肚子。但是古代的盛世加起来才有多少?也就是说,大部分时候古代百姓连吃饱饭都难。


用“饥寒交迫”来形容古人的冬天实在是再贴切不过。


这还只是在家里的时候。古人冬天再冷,也要干活养家不是?到了外面,穿得那么少,情况只会更糟糕。冻死都是很常见的。


当然,这里说的都是古代的普通人,那些达官贵人自然有的是办法御寒过冬的,至于他们想做点什么,都有下面的人去跑腿,他们是不会冻着的。


正是应了那句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不过即便如此,古代那些穷苦百姓也会想方设法过冬的。

古代的穷苦百姓是如何过冬的?

其实从古至今,过冬的思路无非两条:一曰御寒,一曰取暖。


先来说说御寒。鉴于古代的条件有限,所以方法也比较简陋。


首先自然是尽可能地填补房屋的缝隙,尽可能不让寒风进到屋子里来。这个前面已经提到过,就不再赘述了。


其次则是在穿的衣服上下功夫,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劲往衣服里塞东西。什么茅草、布料、柳絮,只要是能当作填充物的,他们都会往衣服里塞。


其实这和毛衣保暖是一个原理,这些东西中间会包裹着一些空气,这些空气形成了一层屏障,将人体和外面的寒风给隔绝开,减少了体温的流失。所以这种办法虽然看起来不体面,但是确实很有效。


此外,一些读书人,还会选择用楮皮纸做成“纸衣服”来御寒。

这种纸坚韧且不透气,可以很好地抵御寒风。只不过这玩意有点贵,至少不像茅草、柳絮之类的是免费的。但是读书人嘛,再穷,还是要讲究点体面的。否则会被人说有失体统,直接会影响自己的仕途。这也算是花小钱办大事了。


说完御寒,再就是取暖了。


古人取暖的方式其实几千年都没太大变化,就是生火。只不过古人简单些,就是捡一些树枝啥的生火取暖罢了。


至于整段整段的木材,也有人用,但是用的人就少了不少。


这主要是很多树木是不能随便砍伐的。因为古代到处都是封地,很多山川都是属于权贵的,是私人财产。平时都有人看守的。


你捡点掉地上的树枝,这些人懒得管,毕竟每年掉下来那么多树枝,他们根本管不过来。更何况,树枝多了,还要他们清理,现在有人捡走,反而还给他们省事了。

但是你要是敢砍树,那这些人就要行动起来了。毕竟主人家的树少了,是一目了然的。砍树的直接被送去官府。


当然,有些人住在偏僻地方,周围的山林是无主的,那就可以随便砍了。


捡树枝的,每天只能省着用火。基本上早早地就熄了炉子睡觉了。毕竟树枝数量有限,要省着用。


而用得上木材的,那就幸福多了,炉子可以点一晚上,直到自己熄灭。


至于木炭,说实话,这不是普通百姓用得起的。毕竟木炭是木材的加工产物,要消耗数倍的木材,才能得到一份木炭。实在是太奢侈了,一般人可用不起。


对了,还有就是火炕。

这玩意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有发掘的遗址证明。不过鉴于普通家庭燃料不足,加上古代的火炕十分简陋,火炕到底能发挥多大效果,不得而知。


古代的富贵之家又是如何过冬的?

有句话叫作“有钱任性”,其实古往今来一直如此。而且相较于现在的有钱人,古代的达官贵人才是真的“任性”。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这些达官贵人过冬的手段一点也不比现代人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是现代的普通人都羡慕不来的。


先说穿的。即便在没有棉花的年代,他们穿得一样暖和,甚至比穿棉袄还要暖和一些。


那年代虽然没有棉花,但是有皮草呀。兔子皮做的手套,熊皮、虎皮、狐狸皮做的衣服,那是真的防寒又保暖。


把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寒气压根近不了身。

人们使用皮草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了,《周礼》就提到,周天子在祭天的时候身穿黑色的狐裘,也就是黑狐狸皮的大衣。春秋时期的《晏子春秋》也记载了有诸侯愿意花费千金求一件纯白狐裘的事情。


这些记载距今已有两三千年历史了,可见穿皮草的习惯早就有之。


但是从这些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皮草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用得起。即便到了明清时期,也至少要是地主士绅家才能有一件皮草,而且还是品质很差的那种。说白了就是达官贵人们看不上的残次品。


至于猎户,虽然这些皮草都是他们狩猎得来的。但是他们自己可舍不得用,毕竟卖掉一件皮草,可以换来一家人一年,甚至数年的开销,他们又如何舍得留给自己用?


由此也能看出古代百姓的艰难。


除了皮草,这些达官贵人还有“暖手宝”。

当然,当时可不叫“暖手宝”,而是叫手炉。也就是拿在手上的炉子。


其构造倒没有什么稀奇的,就是一个微型铜炉,里面放了小块的木炭,用来给手取暖。据说这玩意还是隋炀帝发明的,他当时候南巡。结果一玩就忘了时间,不知不觉到了冬天。


为了能够出门看雪景,又不会觉得太冷,他命工匠打造了一个小火炉用来暖手。这便是最早的手炉了。


虽然手炉结构简单,但是里面的门道不少。毕竟那时候的工艺还是比较落后的,如何将火炉尽可能缩小,轻量化,还要控制好温度,不能烫着皇帝了,工匠们着实花费了一番功夫。


既然有手炉,那自然有脚炉。不过这脚炉自然不是塞在鞋子里的,而是冬天放到被子里暖脚的。俗称“汤婆子”。


此外,达官贵人家里是长期烧着暖炉的。这暖炉里面烧着的是普通百姓根本舍不得使用的木炭,而且这暖炉一烧就是一整天,这样才能保证屋子里一直是暖和的。

有了手炉、脚炉和暖炉,足以保证屋里和春天一样温暖。


当然,这些在达官贵人眼里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要说有钱任性,还要看皇帝。


手炉、脚炉加暖炉的配置,虽然已经很暖和了,但还是差了些意思。皇帝都是有专门的“暖房”来过冬的。


古代的暖房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椒房殿”,一种是“火墙房”。


所谓“椒房殿”,就是将花椒磨成泥,然后均匀地在墙上涂上厚厚的一层。


花椒性辛散温燥,可以让人感到温暖,也就是提升所谓的体感温度。甭管实际温度多低,反正皇帝感觉上没那么冷就行。而且花椒还能驱蚊虫,可谓是一举两得。

其实赫赫有名的未央宫,就是一座“椒房殿”。现在明白为何那些皇帝都喜欢在未央宫处理朝政了吧?因为暖和。


但是有一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花椒这玩意属于是奢侈品。即便是一般的达官贵人家里也只能拥有几瓶当作调味料。


能用那么多花椒磨成泥来糊墙的,也只有皇帝了。


至于“火墙房”,相当于现在室内暖气的升级版。


“火墙房”的墙体是夹层构造的。里外两面墙体之间是镂空的。而这镂空层延伸出去,连接着的是房子外面的炉灶。


一旦炉灶生火,墙体夹层内的空气就会开始升温,进而带动整个室内的温度。整面墙都是热量来源,这取暖效果不比现在的暖气强多了?

只不过以古代的工艺技术,想要做到既能取暖又不漏烟,而且还能控制好温度,实在是不容易。因此能用上这“火墙房”的,除了皇帝也只有少数几个尊贵之人了。


看到这里,不得不感叹,古代的达官贵人太会玩了。果然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幸好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即便冬天温度再低,都有各种手段来御寒保暖,关键还不贵,普通人就用得起。


让普通人就能够享受到过去达官贵人才能享受的生活,这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2

标签:历史   宋朝   棉被   零下   寒冬   古人   达官贵人   古代   手炉   冬天   皮草   脚炉   暖炉   房子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