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多次退赛,郑钦文出局淘汰,两人遭受到网暴

文| 侃球部落

编辑」侃球部落

前言

同样是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全红婵因伤退赛遭遇质疑声,郑钦文比赛失利同样面临嘲讽。

为何两位优秀选手在低谷时都难逃舆论风暴?

从“水花消失术”到“消失的身影”

全红婵的名字曾经是完美的代名词。14岁初登奥运舞台便以满分表现震惊世界,此后几年在跳水项目上几乎无人能敌。

那时候全网都在夸她是天才,每次比赛都几乎能拿满分。连续几年下来,只要有她参加的比赛,冠军基本就是她的了。

可是进入2025年,情况突然变了。先是5月份的全国跳水冠军赛,全红婵临时宣布退赛。

当时她人都到武汉了,结果因为旧伤复发不得不放弃比赛。

7月份更是直接缺席了新加坡世锦赛。这下网上炸了锅,各种质疑声音冒出来。

最让人心疼的是,全红婵的左踝积液更是远远超出常人,腰部劳损也在加重。

这些伤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长期高强度训练留下的。

这种落差感可能比身体上的伤病更让人难受。但这还不是最残酷的,另一位奥运冠军的遭遇更能说明问题……

从“奥运黑马”到“输球就挨骂”

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上的表现真的很燃。那个在烈日下拼到最后一刻的21岁湖北姑娘,用自己的意志力征服了全世界。

当时所有人对她都没有那么看好,毕竟对手是世界第一。但是她就是不服输,硬是拼下了这枚金牌。那种永不言弃的精神看得人热血沸腾。

特别是她拿着国旗轻轻放在座位上的那个动作,真的让人感受到了她对国家的爱。那一刻,郑钦文成了很多人心中的英雄。

可是一年过去了,风向彻底变了。温网一轮游,澳网败给德国老将,多哈站和迪拜站首轮出局。每输一场比赛,网上的批评声就会更大一些。

李娜当年说过一句话特别有道理:

“只是输了一场球而已,需要三叩九拜道歉吗?”

可现在的网友好像觉得,不拿冠军就不配得到支持。

郑钦文本人那么有上进心,那么不服输,她比任何人都想赢。但是网球就是这样,再厉害的选手也不可能永远获胜。

这两位运动员的遭遇让人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流量时代的成功会变成一种负担?

流量时代成功的“副作用”

全红婵仅在抖音一个平台就拥有1800万粉丝,这个数字比很多娱乐明星都高。郑钦文的综合收入预计超过亿元,成为中国最高收入的女运动员之一。

这些数字看起来很光鲜,但背后的压力也是巨大的。每一次公开露面都会被放大镜检视,每一句话都可能被过度解读。

商业活动、代言合同、媒体采访接踵而来。运动员不再只是竞技场上的选手,更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人物。

成绩好的时候被众星捧月,状态差的时候就被冷落一旁。

社交媒体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争议性内容往往能获得更多流量,所以运动员的每一次挫折都可能成为网络狂欢的素材。

这种双重压力是以前的运动员从来没有面对过的。他们需要在训练、比赛、商业活动和网络形象之间找到平衡,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种环境下,运动员承受的压力远超过去。他们不仅要在赛场上击败对手,还要在网络上维护形象。但这样的期待现实吗?

标签化的“囚笼”

全红婵被贴上了“天才少女”的标签。每一次完美入水都被视为天赋的体现,仿佛她注定要永远保持这种水准。

当天才遇到发育关的挑战时,人们开始质疑她的能力。“事实证明跳水不是靠技术而是靠体型”这样的言论暴露了公众认知的局限性。

郑钦文则被定义为“励志典型”。她的成功被归因于不懈努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这样的人设看似正面,实际上同样具有束缚性。

当努力型选手失利时,质疑往往更加刺耳。可这种标签化思维忽略了运动员的多面性。

全红婵不只是天才,也需要刻苦训练;郑钦文不只是努力,同样具备出色的天赋。

但运动员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会成长、会变化、会遇到困难。将他们固化在某个标签里,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网络舆论的特点是极化和情绪化。当全红婵处于巅峰时,赞美声此起彼伏;当她遇到困难时,质疑声同样汹涌。

很多人们会将自己对成功的渴望投射到运动员身上,期待他们代替自己实现梦想。当运动员无法满足这种期待时,失望转化为愤怒。

社交媒体降低了发声门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评论员。

这种环境下,理性的声音往往被淹没在情绪化的喧嚣中。运动员成为了网络情绪的发泄对象,而非应该被理解和支持的个体。

那我们究竟是需要一个怎样的体育文化呢?

竞技体育的残酷真相

通过全红婵和郑钦文的相似遭遇,我们看到了网络时代体育舆论的复杂性。两位优秀运动员在低谷期都遭遇了不应有的质疑和批评。

真正的支持应该是无条件的。不是只在运动员成功时喝彩,而是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理解。不是要求他们永远完美,而是接受他们的不完美。

体育精神的核心不是永远获胜,而是在面对挫折时依然坚持。全红婵在伤病面前选择理性康复,郑钦文在失利后继续努力,这本身就值得尊敬。

当我们学会用更加成熟理性的心态看待体育竞技时,或许才能为每一位为国拼搏的运动员创造更好的环境。

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更需要理解和包容。这样的改变,需要从每个人的认知转变开始。

只有当社会学会用更加宽容的眼光看待运动员的起伏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

那就是在不确定中追求卓越,在挫折中展现坚韧,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

每一位运动员都是在用自己的青春为国争光。他们值得我们给予最大的理解和支持,无论成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原文刊载鲁中晨报2025-07-04关于“全红婵缺席新加坡世锦赛,此前因脚腕旧伤复发退出冠军赛,仍在康复治疗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体育   运动员   网络   选手   伤病   天才   标签   跳水   舆论   冠军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