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还是扛不住压力,已暂停购买俄罗斯原油,中国直接反将一军!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29日报道,特朗普28日在苏格兰时对记者说:要普京在10天或者12天内,与乌克兰达成停火协议,若普京无视,美国将会采取新的制裁。

特朗普所谓新的制裁其实就是针对与俄罗斯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以此对俄罗斯施压。

特朗普这种做法,无疑是再度用贸易与能源制裁,公开将中印两国纳入其围堵俄罗斯战略的关键对象。

一、对中印施压

特朗普先是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从8月1日起,将针对印度出口美国商品征收25%关税,并暗示,若印度购买俄罗斯能源与军事装备就施加额外“罚款”或制裁。

同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斯德哥尔摩中美经贸谈判结束后还警告中方称:对若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将面临最高达500%的“报复性关税”风险,并称国会正在研究授予此类权力,G7、欧盟等也可能会加入,实施所谓的“二级关税”。

不仅如此,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与贝森特等高官还给咱下马威,说虽然中美双方这次谈判良好,特朗普也表示比第一天好,但是否延长原定于8月12日到期的“关税休战”,最终还得“特朗普决定”,并表示不排除将关税飙升到3位数,意在压迫中国让步。

特朗普的这一系列举措,背后动机很明确:

一是削弱中印两国对俄罗斯能源与军备市场的依赖,以切断俄罗斯战争经济的资金流;

二是以能源为切入点,迫使中印在中美经贸谈判中作出让步或给予市场开放承诺;

三是通过对印度实施高额关税,将其从中国+1(China plus one)的供应链替代国候选中排除,以强化美国在全球制造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然而,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特朗普对俄油买家施加100%的关税是一种“政治气焰”,一旦真正强行执行,将引发全球油价飙升,激化通胀压力,并影响美国国内政治敏感时期的经济稳定。

但无论是否真正执行,单凭这种威慑政策就足以在短时间内制造战略压力。


二、印度炼油商已暂停俄油采购

据路透社报道,印度在美国的不断施压下,国营炼油商在过去的一周内,已经停止购买俄罗斯原油。

要知道,印度可是世界上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更是俄罗斯海运原油的最大买家,为俄罗斯带来许多收入。

就目前来看,特朗普的二级关税和“罚款”还是起到作用了,印度终究是没能抗住压力,开始妥协。

印度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是有迹可循的。

一是7月折扣缩小,经济利益减少。

长期以来,印度是俄罗斯海运原油的重要买家,仅2025年上半年,印度平均每日进口俄油约180万桶,占其总进口的约35%。

曾因西方制裁导致俄罗斯原油需以折扣价出售,印度国营炼厂曾大规模采购以节省成本。但到7月,折扣幅度已收窄至自2022年以来最低,经济诱因削弱,印度炼油商采购利润空间急剧缩小。

二是美国制裁威胁的即时效应。

在特朗普威胁对购买俄油和军事装备的国家征收25%甚至100%关税后,印度政府及其国企炼油商的态度迅速转变。

7月31日,不到宣言发布24小时内,印度国有四大炼厂——India Oil、HPCL、BPCL 和 MRPL均宣布暂不采购俄罗斯海运原油,转向中东和西非市场进行替代采购。

这些国企总计控制印度超过60%的炼油产能,每日原油加工能力达520万桶,暂停俄油进口意味着印度国营炼厂的俄罗斯原油采购骤然中断,立即构成对俄罗斯出口的重大压力。

三是私营企业相对抗压能力弱。

尽管私营炼厂如 Reliance 和 Nayara Energy(后者由俄罗斯 Rosneft 部分控股)仍继续按年度协议采购俄油,但其采购量相对国家炼厂规模较小,同时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贝森特的言论以及美印谈判的恶化使印度政府必须优先确保能源供应不受触及制裁,而国营炼厂的暂停行为即为典型表现。

四是国际与国内政治环境冲击。

面对来自美方的多层威胁,印度政府别无选择。它必须在遵守国际政治压力与平衡国内能源与经济安全之间寻求折中。

印度央行及经济界人士普遍担心若继续购俄油,将可能触发更严厉制裁,包括资本市场冻结、银行融资限制等。国营炼厂迅速停止采购俄罗斯原油,某种意义是一次防守性主动出击:先下手为强,以避免“被制裁”的代价。

综上种种,印度在国内经济压力减弱供应成本、国际舆论风险、特朗普贸易与能源双重施压的背景下,最终“扛不住压力”,选择暂停国营炼厂采购俄油,虽仍在替代市场寻源,但短期内已对俄罗斯造成实质性的出口打击,这也意味着特朗普这一招在印度方面初见成效。

印度虽然顶不住压力妥协了,但中国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三、中国直接反将一军

相对于印度的处理方式,中国显然更具制度与政策韧性。面对贝森特对中方的严厉警告,中国外交与市场回应迅速且坚决。

首先,中国明确主权立场:能源安全绝不让步!

在中美谈判结束后不到24小时,中国外交部发表官方声明,强调“中方将根据自身国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说的一样:“关税战没有赢家,胁迫施压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能源采购是国家战略选择,任何外部压力都无法撼动。

要知道,中国目前每日进口俄罗斯原油约200万桶,是全球最大俄油买家,根据多家交易与物流数据,中国通过人民币结算、船对船转运、灵活港口运作等一系列机制,已形成独立、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这些市场机制与能源供应体系已经非常稳定,绝对不是一个国家贸易施压或威胁就能轻易中断的。

其次,强硬策略背后需要的是综合国力和足够理性。

对于美国的施压,中国从来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中国拒绝美国关税威胁的态度,不仅是外交立场上的坚守,除了国家强大,也反映经济自主权的深度信念。

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已通过拓展出口市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国内循环等方式减弱外部依赖。如今面对关税与能源施压,中国并不恐惧,也不会退缩,而是清晰表达“不会为他人焦虑买单”的国家态度。

最后,中俄军事协调与时间配合精妙。

正当美方高调施压之时,中俄双方于8月1至5日在日本海举行“海上联合‑2025”联合军演,并在演习结束后直接开展第六次太平洋联合巡航。

此举决非偶然,而是中俄间战略协作与信号传递的践行。外交上的冷静回应与军事层面的主动协同相辅相成,向世界展示中国并非在谈判与压力中被动,而在推进自身国家利益与战略独立。

中国现在反将一军,以痛打恶!对美国并未回应任何让步请求,反而是用一句声明、一套军事行动与一套长期运作完善的能源体系回应美方“施压无效”,在战略意图上反转美国议程。

这让特朗普的策略在对中国方面显得犀利不利己。

四、中印两国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分别给各自带来哪些影响?

印度的短线妥确实能协换来风险缓释。

印度这一次选择暂停国营炼厂采购俄罗斯原油,是典型的利益现实主义。在面对美国25%关税与100%制裁威胁时,印度政府宁愿牺牲部分经济利益,也要避免卷入贸易制裁的深水区。这既体现其对外交与经贸关系的敏感度,也彰显其对短期市场稳定的优先权。

但这种策略也有风险,长期战略牺牲可能造成能源进口成本上升,替代来源不稳定,产业链与政策环境湿润度下降。它也暴露出在国际高压场景下,印度缺乏长期战略自主的空间。他们不知道特朗普这种做法,其实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反观中国,从始至终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外交经贸博弈。

相比之下,中国展现出一种“压力不值一提”的战略自信。贝森特虽公开警告,却从未真正触动中俄能源合作机制。即便美方尝试借能源议题影响中美经贸协议进程,也未能动摇中国在“一带一路”与自身能源安全战略下的决策基础。

更重要的是,中国结合外交表态与军事行动,联动国内外交军事三位一体响应模式,将压力转化为政治自主展示与战略诚意表达。这种“反将一军”的策略让美方也头疼不已,美国再想用能源制裁撬动中国是不可能的。

特朗普试图压制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企图,在印度身上赢得短期服从,在中国身上却被转化为一次战略反击的契机。

中印在能源战略博弈中的不同路径,或许也预示着未来国际制度竞争中的两种话语权表达模式:一种在压力中求妥协,一种在压力中更显坚定。

最后提一句,虽说中国坚决不让步,但还是要做好足够的准备,毕竟美国仍掌握是否延长关税休战期的决定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财经   俄罗斯   印度   原油   中国   压力   美国   关税   能源   战略   采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