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脚城的真相:成都、东莞、杭州,谁才是中国第一“脚都”?

在中国,你可能听过“家电之都”“家具之都”,但恐怕没想过,洗脚也能洗出一个产业,撑起一座城市的生计。

有人调侃:“在这里,脚都比脸值钱。”有人感叹:“一双脚,养活了百万打工人。”

洗脚,看似小生意,背后却是一条年产值数百亿的灰色到阳光的产业链。

如今,当“第一脚都”的头衔被多地争夺时,这场关于城市荣光与阶层故事的较量,远比一盆热水要滚烫。


01


在中国南方,尤其是四川成都、重庆一带,洗脚不只是放松,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

晚上约朋友,不一定是喝酒唱K,往往是一句:“走,去洗个脚。”一盆热水加上技师娴熟的按摩手法,既解乏又社交。

很多人笑称:在成都,不会约人洗脚,就像在北京不会约人喝咖啡一样尴尬。

正是这种文化土壤,催生了密密麻麻的洗脚城。大一点的“足浴会所”,能同时容纳上千名顾客,配套KTV、棋牌室、餐饮、住宿,几乎成了“迷你版综合体”。

而在这些会所背后,是庞大的就业市场——服务员、技师、后厨、安保、管理层,加上上下游的培训学校、产品供应,真真实实撑起了百万人的饭碗

以成都为例,2023年当地媒体报道,足浴养生行业从业人员超过40万,是典型的“隐形大产业”。

而在全国范围,保守估计足浴养生行业的就业规模已突破300万人。


02


谁才配得上“中国第一脚都”的名号?不同地方有不同说法。

有人说是成都,因为这里洗脚文化根深蒂固,密度和规模在全国领先。

有人说是东莞,因为早些年这里足浴业态花样繁多,甚至一度成为城市形象的“灰色标签”。

还有人说是温州、杭州,因为江浙一带民营经济发达,洗脚店从街边小铺升级成了“养生会馆”,把服务做成了精致的“轻奢体验”。

更有趣的是,不同城市的洗脚,背后折射的是不同的经济逻辑。

成都的洗脚,平价、大众化,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一杯茶一盘瓜子,一晚上几十块,人人都能消费得起。

东莞的洗脚,曾经与娱乐场所捆绑,带着暧昧色彩,隐含的是灰色经济链。

杭州、温州的洗脚,则往往叠加了理疗、养生概念,定位中高端,把一双脚按出了“健康产业”的溢价。

于是,一个“脚都”的称号,折射的不只是消费偏好,更是地方经济和文化气质的差异。


03


不可否认,洗脚行业也伴随着不少争议。灰色空间、税收流失、服务边界模糊,一直是监管部门的难题。

2019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多次发文,要求规范足浴养生场所,坚决清理挂羊头卖狗肉的乱象,把这个行业真正拉回正轨。

与此同时,疫情也曾让这个行业遭遇寒冬。

很多洗脚店关门歇业,大量技师转行返乡。但市场的韧性超出想象,等到消费复苏,足浴行业又迅速“满血复活”,甚至比以前更火热。在高压的现代生活下,人们太需要一个低成本的放松出口,而洗脚刚好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

有学者评价说,洗脚行业其实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侧影。它既是就业的蓄水池,也是消费文化的缩影。有人靠它养家糊口,有人靠它放松神经,还有人把它当成城市的一种烟火气。

在光鲜的GDP数字背后,那些靠双手按揉、靠辛苦劳作养家的人们,才是这座“脚都”的真正支柱。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美食   东莞   成都   杭州   中国   真相   行业   灰色   城市   文化   技师   产业   温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