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亲人是英雄!从家史故事,读懂14年抗战→

抗战14年,

给你的家族留下了怎样的痕迹?

你的家里,

还能找到他们的故事吗?

日前,

“国资小新”联合光明日报

在知乎平台真诚发问,

收到了多位国资央企在职或退休职工和

上百位网友的家史分享。

80年了,“抗战胜利”四个字,

于历史是庄重的句点,

于民族是重生的里程碑。

于家庭,

则是亲人血和泪的过往、

荣誉和担当的传承。

“你若记得,我便活过。”

他们的家人,

是冲锋陷阵的战斗英雄。

草鞋踏碎泥泞,步枪刺破烽烟。

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不屈的长城。

“弟兄们,身后就是家园!”

他们的家人,

是传递命令、发布信息的通讯员。

枪林弹雨中,他们只有一个念头:

把命令送到,哪怕用最后一口气!

硝烟呛得睁不开眼,

他们却用指尖精准地敲击着电键,

每一声滴答都是刺向侵略者的利刃。

他们的家人,

是抢救战友生命的卫生员。

“快!这边还有一个!”

嘶哑的呼喊穿透枪声。

他们抬着沉重的担架,

在泥泞的弹坑间穿梭。

简陋的手术室内,

他们的专注是对抗死神的武器。

他们的家人,

是敌后周旋的地下工作者,

没有硝烟却危机四伏;

是指证日本侵略者暴行的企业家,

在东京审判留下“中国声音”,

代表千千万万无法发声的同胞,

守护比家业更重的国格。

在小新与微博政务发起的

#我的抗战家史#话题讨论,

我们收集到了更多硝烟中的故事——

纵不能到前线杀敌,也当在后方呐喊

我的父亲原名叫陈锡光,又名陈黄光,号再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寇不断蚕食我国领土。为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抗日,父亲写下了歌曲《奋起救国》的歌词,“纵不能到前线杀敌,也当在后方呐喊”的歌词成为激发全民抗战的号角,传遍大江南北。

——航天科技退休职工陈昌成

在祖国边境为抗战生产飞机

我的父亲原名刘栋楠,曾以“刘奋中”“刘定国”的化名投身抗日洪流。1940年,父亲进入中央飞机制造厂昆明办事处,成为一名汽车修理学徒,后又转至滇缅边界的瑞丽垒允中央飞机厂装配车间。那里地处偏僻,父亲与工友们齐心协力,在抗战期间生产飞机。1945年2月,父亲加入第14航空队机械中队。他被派往湖北恩施机场,负责外勤发动机检查与修理工作,直至抗战胜利。

——航天科技退休职工刘志强

“和平来之不易,要永远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我的姥爷李克同志1930年出生于天津市一户农家,年幼的他目睹了日寇的暴行,14岁时便与两位同村的伙伴一同参军,成为了当地年纪最小的八路军。

遇到日军围剿时,他自己不幸被弹片击中肩膀,而他的两位同伴也不幸牺牲。抗战胜利后,姥爷没有卸下征衣,16岁的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离休后的姥爷,仍心系国家,他常说:“和平来之不易,要永远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南方电网广西电网职工陈艺丹

裤脚永远沾着泥,从没沾过公家一粒粮

我的姥爷叫刘君雅,抗日战争时期,姥爷在八路军冀鲁边游击支队工作,管粮食、运弹药,想方设法组织抗日募捐,用在炮火中扒拉出来的小米补给了整个支队,裤脚永远沾着泥,从没沾过公家一粒粮。

——国家电网北京电力职工张译文

“战场上哪有这么好的条件。”

1911年出生的爷爷跟着红军队伍走的时候,他在卫生队学包扎,看军医剖开创口取子弹,双手从抖得拿不稳镊子到能独自处理伤口。

记忆里的爷爷总坐在堂屋的木桌前,黑对襟褂子袖口磨得发白。他的药箱里总放着两样东西:部队发的旧镊子,和一块磨得光滑的水晶石眼镜。给人治外伤时,他会念叨“战场上哪有这么好的条件”,下针时手法又快又稳,跟当年在卫生队处理伤员一样。他总说:“打仗时救不了那么多人,现在能多救一个是一个。”

——中国电气装备职工刘亚鹏

“海如乡”的由来有一段血泪史

我的爷爷胡海如,16岁投身抗日救亡战争,17岁入党,带领巢南地区乡、区民兵游击队,在槐林镇、坝镇等地开展游击斗争。1943年,日寇扫荡槐林,爷爷因叛徒出卖被捕。敌人威逼利诱,要他交出抗联计划和名单。爷爷怒斥叛徒,誓死保守党的秘密。敌人将他按进水田,连刺数十刀,爷爷壮烈牺牲,年仅22岁。新中国成立后,爷爷被追认为烈士。为缅怀他,家乡岱山乡更名为“海如乡”并沿用至今。

我常常把爷爷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每当子女从外地回来时,我都要带他们到村里的纪念馆看一看。

——国家电网安徽电力职工胡善奇

用炮弹威震敌胆

我的姥爷刘长玉,1927年出生于辽宁本溪,今年98岁,十四五岁时在东北民主联军参军。此后姥爷参加了辽沈战役、上甘岭战役,战斗中,姥爷的眼睛和腿部中弹,留下残疾,荣获“威震敌胆炮团”的荣誉,得到吴克华司令亲自授勋。

——中国三峡集团职工郭心玥

“在我心中,他永远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我的父亲雷振才,是一位老红军。1934年5月,年仅十五六岁的父亲,在伯父的指引和感召下,毅然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一军。1937年8月,父亲所在的部队,成为了威震敌胆的129师。而他作为邓小平同志的警卫员,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随刘邓大军抗击日寇,浴血奋战。在我心中,他永远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兵器工业集团退休职工雷建丽

“平原没有山,但老百姓的心就是我们的靠山。”

1920年深秋,我的姥爷史子才出生在河北省威县马桥村。“七七事变”后,冀南大地成了人间炼狱,直到1938年,八路军东进纵队进驻南宫,18岁的姥爷扔掉锄头,走进了威县四区战委会的窑洞。那些年,冀南平原上的青纱帐里,藏着比庄稼更密的枪声。有一次,姥爷被日军堵在村里,是房东大娘把他藏进了自家被垛,日军的刺刀与姥爷擦肩而过,情急之下,老乡塞给了日军一只芦花鸡,解救了危难之中的姥爷。1941年春,抗日战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姥爷带着队伍伪装成赶集的百姓,端掉了孙家炮楼。这次战斗后,他在分区党代会上说:“平原没有山,但老百姓的心就是我们的靠山。”

——中国中检华北区域公司职工潇涵

《南京照相馆》影片的最后,

南京今昔对比照击中了无数网友的泪腺。

家的国史,国的家书,

14年抗战留下的不只是勋章。

下面一起看看国资央企职工在

家中老相册角落里翻出的那些历史回忆。

·

向左滑动图片感受那些历史回忆

抗战家史,欢迎分享。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更多国资央企精彩动态

尽在国资小新视频号

———— / END / ————

责任编辑丨郎媛 苑洪涛

校对丨张越越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历史   家史   英雄   故事   姥爷   父亲   爷爷   职工   日寇   日军   抗日战争   卫生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