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行走:南京明城墙之五:草场门

草场门这一带的城墙,已经消失了,现在能够看见的是道路、树木、山坡和房屋。

根据记载,这一段的城墙遗址可以分为三段,即石头城新村至草场门北侧一段遗址,全长607米,遗址上建有小区、学校和道路。沿遗址护城河512米,河宽79米至85米,墙河间距116米至334米;草场门北侧至草场门北石头城路东侧遗迹,全长121米,砖石全无,仅余土垣、块石,外侧为石头城路,内侧为住宅小区。沿墙护城河全长140米,河宽77米,墙河间距113米至119米;第三段为草场门北石头城路东侧至模范西路北侧遗址,全长935米,遗址上建有道路、电视塔、居民住宅等。沿遗址护城河839米,河宽77米至99米,墙河间距126米至188米。

至于这段城墙到底是怎样的走向,现在已经难以十分准确的标示出来,但可以从一些历史地图中,大致得知此段城墙的位置。1898年的《江宁府城图》中还没有草场门,1910年的《南京全图》中开始标记有草场门,至于这段城墙的走向,几张地图都大致相同,都在石头城处转了一个弯,只是弯的大小稍许有些差别。

根据推测,此段城墙的大致走向为,出石头城遗址公园北门便是石头城路,草场门北侧的石头城路全长大约700米,这一段是有一部分城墙的,城墙部分大约将近300米左右,城墙跨过燕王河之后向北延伸至居民住宅区内,之后便融于山体之中,而没有城墙的道路部分大约400米左右。

比照当年的历史地图,城墙应该是在现在石头城新村附近开始沿着山体转弯的。

笔直的石头城路,两侧的行道树郁郁葱葱。

石头城路的东侧是“石头城新村”居民住宅区,西侧有一些商铺,东侧的住宅区围墙上还镶嵌着写有“石城遗址”的石材,这一带住宅区的位置应该就是当年城墙的遗址。

石头城路,被北京西路分为南段和北段两部分,从“石头城遗址公园”行走700米左右,便到达北京西路,这里是一个十字路口。在路口处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有关“石头城”的相关说明文字。

草场门,是南京明城墙晚清时期增辟的城门之一,城门为单孔拱券结构,没有城楼。

《南京城墙志》中记载,“草场门,开筑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因城内原有‘草场’之设,故名。该门位于城西清凉、定淮两门之间,城门外设有外秦淮河码头,城门深约20米,宽约6米。”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草场门,城门(废)。位于清凉门和定淮门之间。1908年,因城市交通需要而开辟此门,因近街巷草场而得名。今门已不存,门名沿用。”

曾经的草场门,位于现在北京西路的西端、外秦淮河的东侧。根据相关资料,应该是在草场门广场至草场门桥之间的北京西路上。草场门广场位于虎踞路、北京西路的交汇处,而草场门桥则是连接城区与外秦淮河西部地区的东西走向的桥梁。

草场门,之所以为此名,因为附近曾经有“草场”。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草场,街巷(废)。位于草场门附近。巷以草场而得名。民国时废。”

清代甘熙撰《白下琐言》中记载,“庚寅春,清凉山畔,地名草场。种菜者锄地,得大铁槌数十枚,报官入库。地近石头城,为六代争战之所,古物无疑。”

陈诒绂撰《石城山志》中记载,“北望定淮门,倚马鞍山,有火药局在焉,是为草场。”

草场门一带,不仅曾经有“草场”,还曾经发现过不少古墓葬。

1958年,在草场门附近原电力学校发现吴墓葬,出土“甘露元年铭熊灯(带盘青瓷熊灯)”一件,圆形盘座,盘中熊形灯柱,造型绝妙,盘底刻有“甘露元年五月造”楷书款字一行。

1966年,在草场门附近原动力学校发现明代成化年间太监韦牧墓葬,出土双耳金杯一件,金质,敞口,平底,折平沿,斜直腹,双耳成牡丹形。高2.8厘米,口径6.4厘米。

1984年7月,在草场门附近原电力学校基建工地土山上发现一座墓葬,墓为长方形土坑墓,宽约0.70米,因已遭到破坏,其长度及深度不详。墓向正南北,随葬品有四件瓷器,为双系罐两件和碗两件。根据随葬品造型推断,墓的时代为西晋。

……

北京西路西端附近,除了一些居民住宅区之外,还有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原江苏教师进修学院、江苏教育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学府的校区,这些学校的校区所在地,应该也曾经是城墙经过的地方。

草场门,城门仅存续了46年。上世纪五十年代,草场门的城门被拆除,也是南京明城墙中最早被拆除的城门之一。

1953年3月,南京市工务局先后开通定淮门、钟阜门、武定门、草场门四座城门,工务局先后打通了前三座城门门,惟草场门因一部分拱圈必须拆除,保留一部分亦须增加安全设施,1953年9月12日,在草场门拆通工程中,将该城墙外侧6米危险处实施拆除,发现城门剩余拱圈的顶部情况很坏,下雨时漏水严重。考虑到北京西路通达草场门的项目,将草场门残余拱圈一并拆除。1954年7月,草场门及附近城墙约30米被一并拆除。

1954年的《南京市城墙损坏情况调查表》中称,“草场门城门深约20公尺,宽约6公尺,砖拱上部已拆去。现在拱座壁立,南首部分外倾,其他危险的也很多,甚为危险。中间有裂缝。城门内外两侧,虽已拆成梯阶式,但斜度很不够,岌岌可危。”

过北京西路继续向北,便是石头城路的北段。这段路的长度大约一公里,道路的西侧是“水木秦淮艺术街区”,道路的东侧是南京艺术学院校区和居民居住区。

道路的东侧,在一些房屋的间隙之间,时而能够看见一些土坡。一些居民住宅区也是在土坡的上面,这些路边的土坡,可能就是当年城墙的遗址所在。

“水木秦淮艺术街区”,原先称为“水木秦淮文化创意街区”,位于石头城路西,南起草场门,北至定淮门。街区由南向北共建有A、B、C、D、E、F等六栋建筑,占地面积约为7.5万平方米,园区内风景独特,繁茂的草木长廊依傍在灵动的秦淮河畔,水木交融,秦淮流韵,建筑设计独特。

石头城路西临近古林公园附近,还矗立着一座“紫金塔”。

“紫金塔”即江苏南京广播电视塔,位于石头城路西,东邻古林公园,主塔高318.5米,占地四万平方米,塔楼共八层。其塔肢呈三肢挺立,中间透空造型,雄伟中透出灵秀;居于空中的大、小塔楼,型似飞碟,塔座的登塔大厅、科学宫、群楼与广场、草坪、绿化带组成和谐的建筑群。“紫金塔”建于1989年3月,1993年10月正式开始无线发射。“紫金塔”也是集高空游览、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场所。

石头城路的北端,道路边围墙内的土坡和古林公园内的山体融为一体,或许这些也曾经是城墙遗址的一部分。

经过“紫金塔”不远,便是车水马龙的定淮门大街,隔着大街能够看到正对面的“南京城墙定淮门登城口”。

草场门南侧及北侧的城墙,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陆续被拆除,城墙的踪迹已经不在。

草场门城墙沿线,有“草场门涵”和“工会干校涵”,主要汇集石头城北侧区域的积水,将其排入外秦淮河。

1987年12月,在原江苏省教育学院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座明代砖砌下水道。该下水道位于定淮门和清凉门之间,东西走向,由主排水道和分排水道组成,主排水道长26.60米,宽3.40米,高2.30米;两条分排水道长7.30米,宽1.60米,高1.30米,形制大小相同。在主水道与分水道的连接处,中间有三角形分水石一块,穿城墙基础而过,将水排入河流。

下水道使用长36至40厘米,宽18至20厘米,厚8至10厘米的青砖砌造,主水道的砌造方法为,下部用砖错缝平砌,平砖上面用竖砖错缝侧砌向上成券顶,顶部设下水孔一个,底部没有铺地砖。分水道下部以两层平铺的石条为基础,石条上用竖砖错缝侧砌向上成券顶。分水道与主水道连接处的券门砌法相同,用一层竖砖侧立,再用一层平砖。两券顶外部的壁墙连接处呈倒三角形,用砖平砌封闭。

草场,已经不复存在。草场门,这座二十世纪前半叶南京城墙的城门之一,1908年因交通运输的需要而开辟,1954年至1958年期间,与周边的城墙一起被拆除。现在,仅是作为街道、广场、桥梁、车站等名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历史   草场   南京   城墙   石头城   城门   遗址   秦淮   紫金   水道   北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