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想看招远村庄的七月七?先看南乡主妇忙啥:烙巧饼、蒸火烧

招远双乡七月七絮语·系列(一):南乡巧饼香里的旧时光


图1:原味巧饼

今儿是农历七月初四,指尖刚划过屏幕,就瞅见老铁一句“想看看你笔下招远的村庄”,心里头顿时暖烘烘的。

这份惦记,比三伏天里的一阵凉风还贴心。#我在头条晒家乡#​

我本就不是藏话的性子,既然咱想到一块儿去了,索性就打开话匣子,从这马上要到的七月七说起,好好唠唠我熟悉的招远南乡与北乡。

今儿先开个头,算系列(一),咱慢慢说。#晒图笔记大赛#​


要唠南北乡的习俗,得先把“南乡”“北乡”的根儿说清楚。


图2:带馅的火烧

这称呼可不是咱这辈人瞎叫的,是老辈子人传下来的规矩,就以招远城为界:城以北,便是招远北乡;城以南,便是招远南乡。

我呢,娘家在夏甸镇岚子东村,按这老规矩算,妥妥的“老南乡人”。


说起回娘家的路,我心里门儿清。从招远城里出发,有两条道能到咱村。

一条是西路,先过道头,再到新村,往东拐个弯,走个七八里地,就能瞅见村后那条熟悉的大路;顺着大路再往下走一二里,就是我从小撒欢儿、长大的小山村,一草一木都透着亲切。

另一条是东路,过了大吴家、下林庄,到了大霞坞村北头的加油站,往西拐不到十里地,也能接上村后的路。


图3:巧饼串

论路程,西路要短些,可我每次回娘家,偏偏爱走东路。

不是我犯拧,是东路实在舒坦——路宽,来往的车少,开着车不用紧绷着神经,还能放首喜欢的歌,跟着调子轻轻哼两句,心情都跟着轻快。

反观西路,虽说近,可道窄,车还多,错个车都得小心翼翼,一路上攥着方向盘,比干半天活儿还累。

久而久之,东路就成了我回娘家的“专属路线”,走在上面,离娘家越近,心里越踏实。


聊完了路,就该说正题——咱招远南乡的七月七,绕不开的就是农历七月初六那满村飘的巧饼香。


图4:火烧

那香味儿,不是齁甜的腻,是带着麦面焦香的醇,从这家的烟囱飘出来,绕着巷子转一圈,又钻进那家的院子,连路过的孩子都得停下脚,吸着鼻子往院子里瞅。


咱南乡烙巧饼,讲究个“形儿俏”。

不是随便揉块面烙成圆饼,是用专用的小卡子,用发好的面按出花样。

有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有展开翅膀的小鸽子,还有层层叠叠的小花朵,个个都跟巴掌心的小玩意儿似的,精致得很。

等在锅里烙得金黄焦脆,就拿出来串成串。串的时候有个小讲究:开头和结尾得放上几个“花红”。


图5:山药藤爬上了墙

这“花红”是咱当地的土话,城里的朋友可能没听过,其实就是没嫁接的海棠结的小果子。

每年农历七月,正是“花红”成熟的时候,黄澄澄的果皮上晕着一圈红,像小姑娘害羞的脸蛋儿。

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叫它“小萘子”,不管叫啥,咱南乡人一听见,就知道是这酸甜可口的小果子。

它个头不大,攥在手里能握好几个,吃起来酸中带甜,是孩子们的最爱。

串巧饼的时候放它,一来是应季,咱农家人过日子,就讲究个“就地取材”;二来是实用——“花红”轻,体积小,串在两头能把巧饼挡住,不让它掉下来。

要是吃巧饼觉得噎得慌,拽下一个“花红”放嘴里,酸甜味儿一冲,嘴里立马就清爽了,比啥都解腻。


图6:连年有余

烙巧饼看着简单,其实是个磨人的活儿。巧饼比手指头大不了多少,在锅里得翻来覆去地烙,差一点儿都不行——烙轻了,面芯没熟;烙重了,就焦得发苦。

那时候没有电饼铛,更没有烤箱,全靠农村的大土锅。这土锅是尖底的,一锅烙不了几个,还特挑火候:火大了,饼边儿先糊;火小了,半天烙不熟。

咱南乡人有法子,就用麦收后剩下的麦糠烧火。麦糠的火是“隐火”,不冒大焰,却能持续放热,温度稳得很,烙出来的巧饼才会外焦里嫩,咬一口满是麦香。


也正因为费时间,七月初六一大早,家家户户的主妇就忙开了。这边灶上烧着麦糠烙巧饼,那边就开始发面,准备烙火烧。

火烧用的是发面,得揉得软硬适中,等面发得蓬松,再包上红糖馅或白糖馅,捏成圆圆的小饼。


图7:花椒树

先在锅上烙出焦黄的印子,再放进大锅里蒸熟。蒸好的火烧,掰开一看,里面的面暄软得能拉出丝,咬一口,糖馅流出来,甜而不腻,是咱农家人实在的甜味儿。


等巧饼烙完、火烧蒸好,主妇们就找几根晒干的棉花条子,剪得长短适中,做巧饼串的“把柄”。

把巧饼串挂在堂屋的墙上,风一吹,巧饼的香味儿又飘出来,惹得孩子时不时跑过来瞅两眼。

这串巧饼,是给七月初七回家的孩子准备的——到了那天,孩子们从墙上摘下自己的巧饼串,攥着棉花条子,跑到街上跟小伙伴显摆:“你看我的小兔子!”“我这串上有三个花红呢!”

转一圈回来,巧饼就吃了大半,剩下的揣在兜里,时不时掏出来咬一口,比城里卖的点心还香。


为啥七月初六就把巧饼、火烧都备好?因为农历七月初七是咱南乡“闺女回门”的日子。

出嫁的闺女领着姑爷、带着孩子回娘家,一家人要凑在一起吃饭唠嗑。


图8:轻巧的蝴蝶

要是当天再烙巧饼、蒸火烧,主妇们就得围着灶台转,连跟闺女说说话的功夫都没有。

提前备好这些,七月初七当天,炒上几个农家菜——炖个鸡,炒个豆角,再拌个黄瓜,一家人坐在炕头,说说家里的收成,问问孩子的近况,巧饼摆上桌,想吃了就拿一个,不用慌慌张张地忙厨房,这才是过节的踏实劲儿。


前阵子碰到招远玲珑镇官家河的孙大姐,她还跟我开玩笑:“你们南乡人可真‘馋’,老话说‘招远南乡性子怎,拿着初六当初七’,这不是急着吃巧饼嘛!”

我听了也乐,笑着回她:“不是馋,是咱南乡人疼孩子,想让孩子早一天闻着香味儿,早一天盼着过节啊!”


今儿这系列(一),就先唠到咱南乡的巧饼这儿。那满村的焦香,那串着“花红”的巧饼,还有主妇们围着灶台忙碌的身影,都是我心里温暖的七月七记忆。


图9:来把韭花

下一回系列(二),咱再聊聊招远北乡的七月七,看看北乡的巧饼又有啥不一样的讲究——咱招远的农历7月7,就得这么慢慢唠,才够味儿。#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头条本地通​@头条农友会​@头条三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7

标签:美食   招远   主妇   火烧   村庄   花红   远南   娘家   麦糠   东路   孩子   农历   乡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