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赠毛主席一幅老牛画,饮酒后欲抢回,毛主席:上面有我名字

齐白石亲手画的老牛图,居然被他自己当成“废纸”包印章送了出去。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幅画被毛主席视若珍宝,不仅专门装裱收藏,还在一次饭局上当众展示。

结果,齐白石看到后当场就急了,说什么也要把画“抢回来”。

毛主席却笑着说:“你可抢不走,这画上可写着我名字呢!”

更有意思的是,郭沫若也来凑热闹,说这画其实是送他的!

那么,一幅画,到底怎么成了三个人的?这幅画最终又归谁?

影视剧图片

缘起书画

1949年,中南海的一间客厅里,毛主席特意为从未谋面的齐白石老人设下了私宴。

齐白石年长毛主席近三十岁,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他便以画功卓越、风骨高洁而闻名海内外。

可若说他此生对哪位“当官”的人曾另眼相看,那无疑就是毛主席。

世人皆知,齐白石自幼出身寒门,一生不愿趋炎附势,面对邀其进宫画像的樊樊山,也摇头拒绝。

即便日寇占领北平时,汉奸权贵频频登门求画,他也毅然贴出“画不卖与官家”的门联,保全文人风骨。

但毛主席,是他格外敬重的那一位。

彼时的毛主席尚未和齐白石见过面,但“毛润之”这个名字,早已在齐白石的心头印下烙痕。

齐白石虽不问政事,却能看懂人民的向往,他看见过清政府的昏庸,也忍受过民国时期的动荡。

但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振臂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时,白石老人的眼中泛起了久违的光。

而新中国成立后,两人第一次会面。

他看着那两方印章,心中欢喜不已,连忙设宴以谢。

宴设在中南海,桌上摆着家常的几道湘菜,有辣椒炒肉,也有剁椒鱼头,都是湖南人熟悉的味道。

齐白石走进宴厅时,主席起身相迎,握着齐老的手,笑着说:“白石先生,久仰久仰,我们终于见面了,你叫纯芝,我叫润之,看来‘之之相见’,别有一番缘分。”

这一句乡音,瞬间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饭后,齐白石留在中南海小坐,他们围炉而谈,从唐诗讲到宋画,从《离骚》谈到《兰亭序》,时间仿佛静止。

他们谈的不是权术、不是山河社稷,而是如何把一枝梅画得更传神,如何把一首诗写得更有韵味。

从那之后,齐白石便常被请入中南海,有时送画,有时听曲,有时仅是喝茶闲聊。

不期而至的“画礼”

1950年,齐白石老人在院中闲坐,他一边捻着须,一边看着弟子将那两方印章小心地包裹进宣纸之中。

那是他送给毛主席的两枚印章,一枚刻着“毛泽东印”,一枚则是“润之印”。

齐白石对这两枚印章极为用心,选用的是他多年珍藏的寿山石,用心雕琢,精工细作。

他原本想的是,以这种最传统的方式表达对毛主席的敬意:不言官,不谈政,只以印代心。

影视剧图片

可他未曾料到,那幅“随笔涂鸦”的画,也会一并随那宣纸踏入中南海,改变了原本的轨迹。

几日后,当中南海的工作人员展开那张包裹印章的宣纸,眼前一亮,纸上不仅有印章,还有一幅未署名、也未落款的画作。

画中,一株繁茂的李子树挺立枝头,浓密的枝叶中藏着五只雀鸟,鸟儿栖息于高枝之上,姿态各异,或昂首、或低鸣、或展翅欲飞。

树下则蹲着一头老牛,仰头看着那几只鸟,神情憨厚,目光沉静,仿佛在听它们低声细语。

影视剧图片

整幅画没有题字,没有落款,甚至画纸的边缘还有些不经意的墨迹和指痕,一看便知是未完成的“练笔稿”。

但毛主席看了之后却爱不释手,手指轻抚那老牛的眼神时,不由得轻轻说道:“有神。”

他当即吩咐工作人员:“把这幅画装裱起来,妥善收藏。”

说罢,又笑着摇了摇头:“白石先生送的不止是印,这幅画,更难得。”

为此,毛主席又设了一次家宴,这一次,他特意邀请了郭沫若同行。

他知道郭沫若与齐白石熟识,且二人都是文人墨客,席间有他们在,话题一定不会冷场。

这次,酒过三巡,毛主席放下酒杯,笑着看向齐白石:

“白老,前些日子你送来的礼,我收下了,那两方印章,我很喜欢,但你那幅画,我更是爱不释手啊。”

这句话一出,齐白石顿时一愣:“画?我送了画?”

毛主席笑而不语,示意秘书将那幅画取来,片刻之后,一幅装裱精美的国画被小心翼翼地展开,挂在了厅中的正墙之上。

那画一出现在眼前,齐白石便神色复杂,他当然认得那是出自自己之手,但那明明是一张他画到一半、笔意未定的废稿,本打算以后练笔用完便作丢弃的。

谁知竟阴差阳错,随着那包印章的宣纸,被他亲手“送”给了毛主席!

他立刻起身,略显尴尬地捻着胡须,向毛主席躬身说道:

“主席,这画是我练笔时随手所画,构图也不完整,实在拿不出手,若您喜欢,老朽另择良纸,亲绘一幅,定不让您失望,这张……还请您还我。”

毛主席却笑着说:“白老,此言差矣,这画,我可不会还你。”

齐白石一脸窘迫,反倒急了几分:“这画我自知未成,实在配不上主席您的收藏,若是有人问起来,这岂不让人笑我糊涂?”

毛主席见齐白石认真,便也不再嬉笑,正色道:“白老,我为何说不还你?你看得仔细些,这画上,可是写着我的名字呢。”

这一句突如其来的话,令齐白石和郭沫若都为之一怔。

两人凑近画前,仔细看了又看,画上分明没有落款,也无题字,只有那李树、五鸟与老牛,何来“名字”之说?

毛主席却依旧神色淡然,语气肯定:

“不是玩笑,我喜欢这幅画,不只是因为它画得好,还因为它与我有缘,你画的是李树,是不是?你自己看,那李树多茂盛,而我还有个名,叫李得胜。”

影视剧图片

齐白石一愣,回想起毛主席曾在红军时期用过的别号,这才恍然:“原来如此,李树得胜,李得胜……您这是取了画中之意,自认其名?”

毛主席哈哈大笑:“正是,你这幅画,若是别人送来,我或许只当作藏品,但你送来,我便当做是知音赠我,况且画上早已刻着我的名字,我怎能还你?”

齐白石听完这番话,满面羞红,嘴里连说:“老朽愚钝,老朽愚钝。”但心中却是说不出的欢喜与感动。

影视剧图片

三人夺画

此言一出,郭沫若也放下酒杯,走到画前说:“二位莫急,你们仔细看看,树上这五只鸟,是不是有点眼熟?”

齐白石看了看画,又看了看他,半晌摇头:“不过是五只鸟罢了,有何玄机?”

“正是‘五只’。”郭沫若眼中闪过一抹调皮的笑意,“树上五鸟,‘上五’二字合之,不就是‘尚武’?”

此话一出,屋内顿时响起一片笑声,毛主席也笑不可遏,指着郭沫若道:

“郭老果然是文人中最会抖机灵的一个,只怕以后有人送你画,还得数鸟数虫才放心。”

齐白石摇着头笑出声:“两位,一个讲谐音,一个讲寓意,我这画倒成了抢手货啦!”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明争暗抢之间,却无一分火气,满是文人风趣和友谊真情。

气氛热烈至极,三人各有理由,各据一方,倒像是画面中的老牛与五鸟,一静一动,一高一低,却在同一幅画中,和谐共生。

最终,毛主席端起酒杯:“这样吧,此画缘起三人,各有所得,不如我们每人留一句话,题于其上,让它成为三人之宝,可好?”

郭沫若欣然附和:“好主意!”

齐白石笑着点头:“若是如此,这画便有了灵魂。”

毛主席挥毫题下“丹青意造本无法”,郭沫若接着写下“画圣胸中常有诗”,前后对仗,珠联璧合。

齐白石看着这二人挥毫泼墨,心中却泛起了念头:这画,该是物归原主了。

等毛主席与郭沫若题完,齐白石突然起身,一边伸手要拿画,一边轻声说:“如此佳句加成,我更不舍得留您二位了,这画,我可真要抢回去了。”

毛主席和郭沫若齐齐一愣,齐白石则继续说:“主席您说,这画上现在有我画、有你题、有郭老的诗,是不是更加珍贵了?”

“既然更加珍贵,那我更不能留它在外头。”

他脸上带着一种难得一见的庄重与喜悦,那不是对画的欢喜,而是对友谊的珍视。

友谊延续

自那一场“争画”的家宴之后,齐白石与毛主席的情谊愈加深厚。

从彼此敬重的文化同道,渐渐走向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

齐白石虽年事已高,但心气却从未因年迈而低沉,反倒在毛主席的一句句肯定和一次次嘱托中,燃起了创作的新高峰。

他开始在闲暇之余,精心挑选题材,亲手作画,一笔一划,倾注心力。

与以往画作不同的是,那些赠予毛主席的画,仿佛带着某种使命感,不再只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回馈、为了情谊、为了那份难能可贵的“知遇之恩”。

对毛主席而言,齐白石的画则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难得的情感寄托。

而且,毛主席从不轻易接受赠画,但齐白石送的,每一幅他都如获至宝,亲自装裱,甚至有几次还亲笔题字,视作家中传世之物。

同时,毛主席常关心齐白石的身体,每每听说他身体不适,便吩咐中南海的人送去补品,有时还附上一封亲笔小字条。

有一次,齐白石染了风寒,请不出门,毛主席专门托人送来厚棉衣和热姜汤。

后来齐白石在家中说起毛主席,常会笑着说:“那是我这辈子最亲的官,也是我唯一愿意送画的朋友。”

可以说,最初的“废画”虽然起于误会,却成就了千金难换的回忆。

而两位来自湘潭的文人,以画会友,以心传情,用一幅幅丹青,一句句诗文,绘出了彼此一生最真挚的牵挂与知音。

这情谊,不只挂在中南海的墙上,更长留在历史的余韵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4

标签:历史   齐白石   老牛   名字   郭沫若   中南海   印章   李树   宣纸   影视剧   文人   落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