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丨毛泽东题词抗大生产运动的历史意义(毛主席题字46)


毛泽东为抗大生产运动题词

  1939年春日的延安城头,黄土地尚未褪尽寒意,陕北公学的窑洞里却已升腾起热烈的讨论声。毛泽东用毛笔在宣纸上郑重写下“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十六个字,墨迹未干即被送往三十里铺的抗大校园。这幅字迹遒劲的题词,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点燃了抗大师生的奋斗热情,谱写出中国教育史上独特的篇章。

  此时距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成立已有三年光景。随着日军对根据地的疯狂扫荡,陕甘宁边区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国民党当局停发军饷,边区外援断绝,粮食危机愈演愈烈。抗大总校迁至晋察冀根据地后,留守延安的第三分校师生每人每天仅有半斤粗粮,寒冬腊月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时任抗大教育长的许光达回忆:“学员们的笔记本用完正面用背面,铅笔短得捏不住就绑根木棍继续写。”

  在这样的困境中,毛泽东的题词犹如星火燎原。抗大师生们放下书本拿起锄头,在延河畔的乱石滩上开垦出千亩良田。清晨的军号声里,学员们将步枪架在地头,抡起镢头开荒;午后的课堂上,沾着泥土的手握着木炭笔,在桦树皮上记录军事理论;暮色中的纺车旁,戴着眼镜的教员借着油灯光亮,将粗羊毛捻成毛线。短短半年时间,抗大三分校就实现了粮食自给率六成以上,蔬菜完全自给,还建起了肥皂厂、皮革坊。

  这场特殊的教育实践深刻改变了知识分子的认知,学员们深刻体会到“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更令人震撼的是,当抗大师生把亲手种植的小米送到前线时,战士们捧着粮袋热泪盈眶。这种血肉相连的情感,让“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

  生产运动带来的不仅是物质改善,更锻造出特殊的精神气质。抗大教员艾思奇在《解放日报》撰文写道:“窑洞前的纺车声与课堂上的读书声交织,锻造出中国革命者特有的品格。”学员们白天劳作时讨论《论持久战》,夜晚油灯下研究《矛盾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既能指挥作战又能组织生产的复合型人才。

  历史往往在艰难时刻孕育出非凡智慧。抗大生产运动创造的“半工半读”模式,不仅破解了根据地的生存危机,更探索出战时教育的创新路径。当日军情报部门获得“抗大师生人均开荒十八亩”的数据时,其指挥官哀叹:“这样的军队永远不可能被征服。”毛泽东的十六字题词,就这样在黄土高原上化作抗击侵略的铜墙铁壁,让“抗大精神”穿越时空,至今仍在诠释着奋斗者的生命律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历史   抗大   毛泽东   师生   根据地   纺车   延安   窑洞   陕甘宁边区   油灯   教员   日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