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比登天:谥号“文正”是评价文臣历史地位金标准,有谁获得过?

在中国古代,谥号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给的,它是对一个人一辈子功绩和品行的盖棺定论。尤其是“文正”这个谥号,简直就是文臣圈里的“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拿到它的人,那得是德行、政绩、学问三方面都牛到不行的大佬。话说回来,能混到这个级别,难度真不是一般的高,堪称“难比登天”。那历史上到底有哪些牛人拿到了“文正”?他们又是怎么混到这个金标准的?

先聊聊“文正”这东西的来头。谥号最早从周朝开始弄,主要是给国君身后评个title,后来慢慢扩展到重臣。到了秦始皇那会儿嫌麻烦给废了,西汉又捡回来,但只给王侯用。唐朝把这套制度整得更规范,定了资格和流程,算是给谥号加了个“官方认证”。

“文正”这词儿,唐朝时叫“文贞”,意思是既有“文”——经天纬地、学问牛逼,还得有“正”——清白守忠、品行端正。到北宋,司马光直接放话:“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这话一出,算是把“文正”的地位彻底捧上天。

那想拿“文正”得啥条件?简单说,得是个全才+圣人级别的人物。政绩上得有硬核贡献,比如治国理政有大招;德行上得干净得像白纸,不能有啥黑历史;学问上最好还能写书立说,给后世留点东西。通常能拿“文正”的,都是宰相级别的大员,而且还得是皇帝亲自点头的那种。历史上每个朝代拿这个谥号的人屈指可数,唐朝就4个,宋朝稍微多点,但也就十来个,明朝更是抠门到极点,清朝8个里还有几个水分大的。所以说,拿“文正”真不是闹着玩的,比考状元还难。

唐朝是“文正”谥号的起点,能拿到的都是狠人。这四位分别是魏征、陆象先、宋璟和张说,个个都是宰相级别,个个都有真本事。

魏征这哥们儿,唐太宗时期的顶流宰相,生在580年,河南人,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爹没了,但他愣是靠自学成才。隋末乱世,他先混瓦岗军,后来跟过李密、窦建德,最后投了李世民。贞观年间,他当上谏议大夫,那嘴毒得不行,见啥说啥,唐太宗想盖个豪华宫殿,他直接开喷:“你这么搞,咋服天下?”

太宗气得想砍他,但最后还是听进去了。魏征还带队编了《隋书》,给后世留下一堆史料。他自己过得特朴素,家里没啥值钱东西,老婆都穿旧衣服。643年病死,64岁,太宗亲自送葬,后来赐他“文正”,还把他画像挂在凌烟阁。这哥们儿的耿直和贡献,妥妥的“文正”模板。

陆象先也是唐朝宰相,生卒年不详,但名声不小。他以清廉和公正出名,做官时不收礼、不搞偏袒,口碑好得不行。他参与编了《唐律疏议》,这可是唐朝法律的大杀器,对后世影响老大了。陆象先没魏征那么高调,但干实事的能力一点不差,拿“文正”实至名归。

宋璟,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河北人,生于663年,死于737年。他为人严谨,办事公正,玄宗刚上台那会儿朝政乱七八糟,他硬是靠一身正气整顿吏治。他还参与编了《唐六典》,把唐朝的行政制度收拾得井井有条。宋璟不爱拍马屁,也不搞小动作,硬核实力让他稳拿“文正”。

张说,672年生,山西人,玄宗时期的大臣。他不光会搞政治,文采还特别牛,写诗写文章都是一流水平。他当宰相时参与编了《大唐开元礼》,把朝廷礼仪制度弄得特规范。张说脑子活,做事有章法,政治智慧和文学才华双开花,拿“文正”也没啥争议。

唐朝这四位,个个都是顶尖文臣,政绩硬、学问强、品行正,开了“文正”的好头。

宋朝拿“文正”的人比唐朝多,北宋南宋加起来有13个,但门槛一点没低。这帮人里有范仲淹、司马光这样的超级大V,也有低调干实事的。

李昉,935年生,河北人,北宋开国功臣之一。他当过宰相,以博学出名,参与编了《太平御览》,这书一千卷,堪称北宋文化大百科。李昉脑子好使,做事稳,拿“文正”靠的是真才实学。

范仲淹,989年生,苏州人,绝对是宋朝文臣的顶流。小时候家里穷得要命,爹死了妈改嫁,他跟继父姓朱,后来自己跑去读书,苦得一天只吃粥。1015年中进士后,他干过县令、知州,1038年西夏打过来,他主动请缨去边疆,修堡寨、练兵,硬是把敌人逼和。1043年搞“庆历新政”,想大改一把,可惜被保守派挡了。他写的《岳阳楼记》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直接成了士大夫的精神flag。1052年病死,64岁,朝廷追赠“文正”,实至名归。

司马光,1019年生,陕西人,北宋的大牛。他编的《资治通鉴》294卷,从战国写到五代,史学界的天花板。他当过宰相,性格稳重,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不搞人身攻击,纯粹是理念不同。1086年病死,67岁,得“文正”靠的是学问和操守。

王旦,957年生,山东人,北宋宰相。他性格沉稳,做事公正,真宗时期帮朝廷稳大局,参与编了《册府元龟》,一千卷的史书,牛得不行。1017年病死,60岁,拿“文正”全凭实干。

王曾,978年生,山东人,也是宰相。他以清廉出名,不贪不占,参与编了《唐会要》,把唐朝历史整理得明明白白。1041年病死,63岁,拿“文正”是硬实力。

蔡卞,1048年生,福建人,北宋宰相。他文采好,政治上也有两把刷子,参与编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史学贡献不小。1115年死,67岁,得“文正”没啥水分。

黄中庸,生卒年不详,北宋宰相。以清廉公正出名,参与编了《宋会要》,把宋朝制度收拾得妥妥的。他名气不大,但干活扎实,拿“文正”靠实力。

郑居中,1059年生,福建人,北宋宰相。性格稳重,做事靠谱,参与编了《政和五礼新仪》,朝廷礼仪全靠他。1125年死,66岁,“文正”实至名归。

蔡沈,1167年生,福建人,南宋宰相。他文才出众,参与编了《书集传》,把《尚书》注解得清清楚楚。1239年死,72岁,拿“文正”是学问和政绩双赢。

宋朝这帮人,要么是史学大牛,要么是改革先锋,要么是低调干将,个个拿“文正”都站得住脚。

元朝文臣拿“文正”的不多,就6个,但个个有料。

吴澄,1249年生,江西人,元朝大儒。他学问深,参与编了《元史》,文采也好,写的东西后世传得广。1329年死,80岁,拿“文正”靠脑子。

耶律楚材,1190年生,辽人,元朝政治家。他帮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搞治理,劝蒙古少杀人、多收税,脑子活得很。1244年死,54岁,得“文正”是真本事。

刘秉忠,1216年生,河北人,元朝政治家。他帮忽必烈建元朝制度,设计大都城,脑子好使。1274年死,58岁,“文正”名副其实。

许衡,1209年生,河南人,元朝学者。他学问牛,参与编《元史》,还搞教育,教出一堆人才。1281年死,72岁,拿“文正”没毛病。

廉希宪,1231年生,维吾尔族,元朝政治家。他做官清廉,治理地方有方,口碑好得不行。1280年死,49岁,“文正”是实打实的。

贾居贞,生卒年不详,元朝政治家。他清廉公正,治理地方有成绩,名气不大但活干得漂亮,拿“文正”靠硬实力。

元朝这6个,学问、政绩、品行都在线,人数少但质量高。

明朝对“文正”抠得要命,全朝就4个,个个都是顶尖人物。

方孝孺,1357年生,浙江人,明初大儒。建文帝的忠臣,朱棣夺位时让他写诏书,他死活不干,还骂朱棣,被灭十族。1402年死,45岁,得“文正”是忠义打底。

李东阳,1447年生,北京人,祖籍湖南。他四岁写大字,1464年中进士,当过宰相,参与编《永乐大典》。正德年间刘瑾专权,他低调保同僚,1516年病死,70岁,拿“文正”是才华加智慧。

谢迁,1446年生,浙江人,明朝宰相。他清廉公正,跟李东阳一起辅佐孝宗搞改革,1519年死,73岁,“文正”是实干出来的。

倪元璐,1593年生,浙江人,明末学者。崇祯朝做事认真,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他自缢殉国,51岁,得“文正”是忠义加持。

明朝这四位,要么忠肝义胆,要么才华横溢,门槛高得吓人。

清朝给了8个“文正”,但有几个名不副实,争议不小。

汤斌,1627年生,河南人,清朝学者。他学问好,参与编《明史》,做官也正派。1689年死,62岁,拿“文正”没啥问题。

刘统勋,1698年生,山东人,清朝政治家。他清廉公正,帮乾隆治贪官,1767年死,69岁,“文正”是实打实的。

朱珪,1731年生,安徽人,清朝学者。他学问深,参与编《四库全书》,1799年死,68岁,拿“文正”靠实力。

曹振镛,1755年生,江苏人,清朝宰相。他靠拍马屁上位,做事圆滑,没啥大作为,1835年死,80岁,得“文正”被喷水分大。

杜受田,1787年生,山东人,清朝学者。他教过咸丰,参与编《清史稿》,1855年死,68岁,“文正”靠学问和资历。

曾国藩,1811年生,湖南人,清朝政治家。他平太平天国,搞洋务运动,1872年死,61岁,拿“文正”是硬核贡献。

李鸿藻,1820年生,河北人,清朝政治家。他清廉正直,帮同治、光绪干实事,1895年死,75岁,“文正”没毛病。

孙家鼐,1827年生,安徽人,清朝学者。他参与编《清史稿》,晚年办京师大学堂,1909年死,82岁,拿“文正”是学问加资历。

清朝这8个,有真牛的像曾国藩,也有水分大的像曹振镛,整体有点参差不齐。

从唐朝到清朝,“文正”这谥号的含金量总体上是杠杠的。唐朝那四位奠定了高标准,宋朝数量多但质量不掉线,元朝少而精,明朝门槛高到离谱,清朝虽然有点水分,但像曾国藩这样的还是硬核得很。这帮人里,有直言敢谏的魏征,有忧国忧民的范仲淹,有史学大牛司马光,也有忠义殉国的方孝孺,他们要么政绩牛,要么学问深,要么品行正,基本都配得上“文正”这块金字招牌。

不过也不是没争议。比如清朝的曹振镛,靠溜须拍马拿“文正”,搁现在估计得被喷死。明朝人数少,但个个硬核,说明门槛高反而更保质。总的来说,“文正”这玩意儿难拿不是吹的,能拿到的,多少得有点真东西。

历史上拿“文正”的文臣,唐朝有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宋朝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元朝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明朝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清朝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这帮人里,大部分都是宰相级别,政绩、学问、品行三合一,硬实力没得说。

为啥他们牛?因为“文正”不是白给的,它是古代对文臣历史地位的金标准,拿到的要么是治国能手,要么是文化大咖,要么是道德标杆。像魏征敢喷皇帝,范仲淹忧国忧民,司马光写史扛鼎,曾国藩平乱救国,个个都是人中龙凤。你要问我谁最牛,咱得说各有各的牛法,但要论影响力,范仲淹和曾国藩可能是最接地气也最深入人心的。

所以说,“文正”这东西,真不是随便谁都能拿的,难比登天这话一点不夸张。你觉得这帮人里谁最硬核?有啥想法欢迎聊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谥号   地位   评价   标准   宰相   清朝   唐朝   学问   元朝   明朝   北宋   清廉   政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