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我国出现今年来最强高温过程,山东、江苏、安徽等不少地方热到直接破纪录。最近,网上流行起“抱着冬瓜睡觉”,据说可以有效防暑降温,保质期长,还不贵。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中医康复科主任杨祖福接受采访时表示,一般推荐不便开空调、风扇的老人、幼儿、孕妇可以尝试。但对脾胃虚寒、阳虚体质人群来说,冬瓜的物理降温可能加重腹痛、腹泻。
(7月11日《现代快报》)
高温炙烤之下,“抱冬瓜睡觉”突然成了社交平台的新宠。从网友晒出的照片看,有人把冬瓜当抱枕塞进被窝,有人给宠物猫安排迷你冬瓜“降温套餐”,甚至衍生出“冬瓜挑选攻略”“保鲜秘籍”。这种带着乡土气息的降温法,因低成本、易操作迅速引发跟风潮。但热闹背后,我们更该清醒:防暑降温不是“赶时髦”,盲目当“抱瓜群众”,可能反而让健康“中暑”。
“抱冬瓜睡觉”能走红,并非全无道理。专家指出,《夏夜抱瓜眠》的诗句印证了这种方法古已有之,暗含古人应对酷暑的生活智慧;从中医视角,冬瓜皮本身确有清热解暑的药用价值,其“凉而不寒”的特性,对特定人群有一定辅助作用。这些因素叠加,让“抱冬瓜”从民间土法变成了网红妙招。
但“有用”不代表“人人可用”。正如专家提醒,脾胃虚寒者长期接触冬瓜的寒凉之气,可能引发腹痛腹泻;老人和儿童体质较弱,直接贴身接触易导致受凉感冒;甚至健康成年人若贪凉整夜抱着冬瓜,也可能因局部温差过大引发关节不适。现实中,已有网友吐槽“抱了三天冬瓜,肠胃先扛不住了”。可见,所谓的“降温神器”,本质是一种有适用范围的物理降温法,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药”。
更值得警惕的是,跟风背后的非理性心态。近年来,从“网红养生茶”到“奇葩降温法”,不少人总在追逐新奇事物时忽略个体差异。就像有人看到别人穿“冰丝衣”降温就跟风购买,却不知体质敏感者可能引发皮肤过敏;有人效仿“晨跑打卡”,却不顾高温预警下的健康风险。这种“别人说好就照搬”的心态,本质是把生活变成了盲目复制的“模仿秀”,忘记了“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对大多数人而言,合理使用空调风扇、及时补充水分、减少午后户外活动,才是更稳妥的办法。一根冬瓜的清凉,承载着人们对抗酷暑的巧思,却不该成为盲目跟风的道具。
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红妙招”,多一分理性判断,少一分从众心理,才能让生活的智慧真正为己所用。毕竟,健康从不是“赶潮流”,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这或许比抱着冬瓜睡觉,更能让人在热浪中保持从容。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