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被中国稀土卡脖子,美国打了几十年科技牌,输在一把泥土上?

前言

一边是造价上亿美元的F-35隐形战机,代表美国最顶级的科技实力;

一边是埋在泥土里的稀土资源,看似不起眼,却决定了战机能否起飞。

美国打了几十年科技牌,最终却被中国掌握的“一把泥土”卡住命脉。

那么,稀土究竟为何会成为卡住美国的一张“王牌”呢?

F35

美国稀土的四十年失落

要理解今天F-35的焦虑,就要先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的美国,堪称稀土强国

当年位于加州的芒廷帕斯矿,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基地,连阿波罗登月计划用到的关键材料,也是从这里运往NASA的。

芒廷帕斯矿

那时候的美国,对稀土有多自信?一句话——“世界离不开我们”。

然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切都发生改变。

中国在内蒙古白云鄂博等地发现了庞大的稀土储量,而且政府决心把这块“战略资源”变成产业优势。

当中国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在稀土提取中应用“串级萃取”等高效方法,让成本降到西方的几分之一时,全球市场立刻向中国产能倾斜。

美国的芒廷帕斯矿拿环保法和高劳工成本根本没法竞争,利润被吞噬得干干净净。

没几年,美国企业一个个退出市场,矿山停产,专家散去,一整条产业链就这样悄然崩塌。

更致命的是,美国自己把“高污染、低利润”的环节视作包袱,主动“外包”给亚洲国家。

当时的逻辑很简单:我们搞高科技、搞设计,赚钱多;你们去挖矿、炼金属,污染环境就污染环境吧。

但没人想到,三四十年过去,这条“看似理性”的链条,竟成了美国工业的弱点。

中国靠几十年苦活累活,筑起了一整套从矿石开采、稀土提炼到高端应用的系统,而美国连稀土氧化物都得进口。

如今的对比就像讽刺剧——美国能造F-35,但连其中的一块磁铁都得“全球采购”;中国虽然不造F-35,却可以决定它能不能顺利起飞。

F-35的弱点

稀土对F-35的重要性,远超很多人的想象。

每架F-35战机,要消耗的稀土材料超过400公斤,而这些元素几乎渗入了整个机体的每一个关键部位。

从雷达天线到导弹舵机,从发动机涡轮到隐身涂层,没有稀土,这架飞机连设计图都画不下去。

最核心的例子就是F-35的雷达系统。

最新的Block 4版本原定2026年完成,核心部件是基于氮化镓(GaN)的有源相控阵雷达。

氮化镓性能再好,也得先有“镓”这个原材料。

但镓的供应呢?全球90%的精炼镓都来自中国。

前两年,中国对镓和锗等金属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的F-35升级计划直接被大为延长,成本增加了数十亿美元。

再看磁性材料,F-35里用的钐钴磁体,是战斗机精确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特别是导弹操纵伺服电机,没有这种高强度磁铁,导弹连轨迹都无法保证。

而钐钴这两种金属的提炼和加工,中国同样占据主导地位。

美国曾试图“去中国化”,但2022年五角大楼检查F-35供应链时,发现发动机涡轮里的磁铁中竟仍使用中国合金,最后不得不紧急豁免,否则整个生产线都得停。

这不仅仅是战机问题。美国的伯克级驱逐舰、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也离不开稀土。

换句话说,中国的一纸出口管制通知,就足以影响从海空武器到空间通信的核心环节。

如今美国国内的讨论已经从“稀土短缺”变成“供应链安全”,这既是警醒,也是焦虑。

美国人大概没想到,最尖端的隐形战机,最终被一把看似普通的“土”给卡住了喉咙。

美国的艰难现实

多年来,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依赖中国稀土”的严重性,于是各种计划铺天盖地:重启芒廷帕斯矿、建立本土加工厂、与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谈合作……

但现实却一盆冷水泼得透凉,原因不是没钱,而是系统性断层太深。

几十年前逼走稀土产业的环保法律,如今依旧横在那儿。

美国民众普遍有着强烈的环保意识,地方社区对任何“高污染行业”都零容忍,企业想建厂审批从计划到落地,一拖就是十年八年。

只要有一个环保组织提出诉讼,项目就能被迫搁置。

西方环保组织

美国政府当然可以动用所谓“国家安全豁免”,但那意味着要面对本国舆论的反弹——没哪个总统愿意为了稀土厂去背环境污染的黑锅。

即便克服了政策障碍,人才问题也同样棘手。

产业外移三十多年,整个知识体系早就断代。

但稀土分离提纯不可是简单的流水线操作,而是一门靠经验积累的“手艺活”。

当年在这一行的美国工程师,不是退休就是转行,现在大学里连相关课程都少得可怜。

技术传承的断档,让美国就算砸钱造厂,也做不出高纯度产品。

更现实的问题是成本,和中国相比,美国的生产成本普遍高出几倍。

一旦真正投入生产,中国只需把价格轻轻往下一调,美国的厂商就不得不关门。

市场不会因为爱国而买单,这是美国工业的死穴。

而中国恰恰掌握着“定价权”,只用一点价格策略,就能让对手陷入被动。

可以说,中国在产业链的优势令美国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

美国哪怕能挖出稀土、提炼出氧化物,可后续的磁体制造、材料混炼、功能元件组装基本都在亚洲。

这意味着他们就算把原料做出来,也得再卖回亚洲加工。

想要补上这条链,不光要投入巨额资金,更需要重建整个工业生态,这不是几年能解决的事。

换句话讲,美国想重新建立一个完整稀土体系,可能需要二十年乃至三十年,而这时间窗口,显然已经被中国牢牢占住了。

结语

谁掌握了产业链,谁就掌握了未来

F-35的故事说到底,不是简单的“谁卡谁”的问题,而是一个完整工业体系对失去制造能力国家的“降维打击”。

力量的真正根基,从来都在土地和产业,而不在所谓的“科技光环”。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从F35到导弹“无一幸免”,美国防部为稀土忙活起来》2019年5月30日

看看新闻Knews:《守着矿山也没用 美国为何难以复制稀土产业链?》2024年12月9日

广州日报:《稀土板块逆势走强!机构:中国稀土战略地位进一步得以强化》2025年10月17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9

标签:科技   稀土   美国   中国   泥土   产业链   导弹   美国政府   磁铁   战机   成本   磁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