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苏炳添还在冲刺!人民日报点名,这一棒跑得体坛都哑了

苏炳添这名字一出来,好多人脑子里还是东京那个晚上。

百米半决赛,一圈黑皮肤的飞人里,他那么扎眼,一枪出去就是9秒83,亚洲纪录,电视机前多少人一下就站起来了,眼眶都热了,这事儿不光是个成绩,黄种人,百米跑道,那种冲破极限的感觉,很难说清楚,反正就是刻在心里了.

人民日报前阵子又提苏炳添,怎么还是他,都36岁了,还在赛道上。

一场接力赛就能让整个体育圈都盯着看,大家都在说这事。

他真不是那种天赋怪,很多人都觉得运动员嘛,骨架爆发力都是天生的,苏炳添自己从小也没觉得多牛。

2015年,在美国尤金,他头一回跑进10秒,9秒99,全世界都说黄种人不行,他非要试试。

跑完回到宿舍,两条腿抽筋抽了一晚上,根本睡不着。

训练能拼到这份上,背后太多细节没人看见,别人练完走了,他自己抱着个气球练肺活量,连呼吸都抠得死死的,短跑就是拼那一口氧气,不这么练就上不去,他心里比谁都明白。

他自己也说,不是什么天才,成绩都是后面练出来的,靠科学,这话听着挺官方,可事实就是这么个理。

东京那一枪,反应时间0.142秒,这已经是人能做到的边儿了,爆发起来跟个弹簧一样,9秒83,亚洲纪录破了,百米决赛也进了,就那0.08秒的进步。

在百米赛场上就是天和地的区别,亚洲媒体,连韩国那边都直接说他代表的是亚洲,不光是中国。

比赛完了采访,他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好多人听着像客气话,其实刘长春、陈家齐这些老前辈的名字,现在没几个人记得了,都是他们早些年把路铺好了,才有今天这个9秒83。

东京一回来,暨南大学就请他当体育学院院长,在役运动员里头一个,直接成了教授,身份变了,有点传帮带的意思了。

2025年,全红婵也保送进了暨大运动训练专业,院长苏炳添亲自给她弄培养方案,把自己的训练计划拿给她看。

连“训练前半小时别吃鸡蛋”这种小事都给标出来,听着挺琐碎,其实这些都是一点点攒出来的经验,9秒83就是这么来的。

跳水女王跟短跑飞人,在一个学校,网友开玩笑说这是冠军班,这背后其实就是体育的传承,老的把经验和那股劲儿传给年轻的,接着往前冲。

很多人都觉得苏炳添东京之后该退了,安安稳稳当他的院长,哪知道他没这么想,2025年全国田径冠军赛,他自己要求跑广东队4×100米接力第一棒。

第一棒最讲究,起跑、爆发、交接棒,样样都得顶尖,年轻人都不敢随便上,他36岁还往上顶,起跑一下就拉开0.3秒的优势,广东队最后跑了38秒60,小组第一。

人民日报点名,看的就不光是成绩了,是这个态度,是团队精神,老将还在,团队比个人重要,这东西在体育圈里都懂,竞技体育最现实的就是新老交替。

苏炳添36岁用腿说话,我还能跑,还能帮着队伍打开局面。

9月3日,苏炳添还用奥运冠军的身份,参加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跟陈梦、汪顺他们一块儿,运动员这个身份,已经成了一种国家符号。

人民日报想说的,不是成绩,也不是年龄,是那份责任。

再回头看他这一路,从中山一个小镇出来的孩子,跑到亚洲纪录保持者,再到教授、院长,早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百米飞人了。

东京那个晚上是传奇,广东这场接力是责任,他自己的跑道,体育精神早就不是看你跑多快,是看你能跑多久,还能带着多少人一起跑。

人民日报点名,说的就是这个。

现在大家聊体育,总盯着成绩和金牌,苏炳添这事儿,证明了另一种价值,体育不光是输赢,它还是整个社会精神的一部分。

36岁还在跑,这世上哪有单纯的奇迹,这更像是一种信念,等他下一次再站上赛场,整个体坛都会安静下来。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有些人,是真的跑进了这个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体育   人民日报   体坛   东京   亚洲   成绩   飞人   广东   运动员   院长   短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