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 | 达拉特旗劳动模范苏建:穿梭在街巷的温暖“投递者”

海报制作:元之暄

苏建:穿梭在街巷的温暖“投递者”

清晨六点半,城市尚未苏醒,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圆通快递站已亮起第一盏灯。快递员苏建麻利地套上工装,在堆积如山的快递中开始分拣。他的工位上贴着一张泛黄的“配送秘籍”,密密麻麻标注着片区67个小区的地形特征,这份凝结了五年心血的笔记,让他保持着日均派送500件、月均里程2600公里的纪录。

“每个包裹都有最佳路径。”苏建独创的“蜂巢分拣法”令人称奇:先将快递按小区划分为12个主区域,再根据楼层高低、客户属性二次细分,装有生鲜的蓝色框摆放在三轮车尾部便于优先配送,贴着“夕阳红”标签的橙色包裹需要上门服务,而那些标记着轮椅符号的特殊件则必须亲自送上楼。当同事们还在手忙脚乱地装车时,他已完成所有预处理。

2023年盛夏,持续40℃的高温考验着每个户外工作者,苏建的快递车总备着三样“法宝”:缠着冰袋的保温箱专门存放药品,遮阳帘下的微型风扇对着生鲜包裹吹,而那个写着“便民服务箱”的铁皮盒里,藿香正气水与创可贴从未断货。一天中午,他顶着烈日跑完第28栋楼时,智能手环突然发出警报——单日运动量已突破5万步。站点经理多次想给他调换轻松区域,都被他婉拒:“这片老人多,换新人容易出错。”

面对老年人使用智能快递柜的难题,苏建自创“五感教学法”。他带着放大镜帮老人看清屏幕字迹,用不同材质贴纸区分按键功能,还手绘了带语音二维码的流程图。“您看,绿色按钮会说话。”他握着80岁李阿姨的手指轻触感应区,快递柜立刻传出录音提示:“请扫码取件!”这些装在便民箱上的教学工具,已帮助片区138位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2022年重阳节,苏建的快递车变身“移动邮局”。他发现许多老人想给外地子女寄特产却不会打包,便自费购置电子秤和包装箱。当张大爷想把腌好的风干肉寄给北漂的女儿时,苏建仔细用真空袋分装后帮他寄出,这样的温情服务让站点月均代寄量增长300%。

五年间,苏建的三轮车辙印遍布城市脉络,车斗里藏着的服务清单越来越长:代还图书馆书籍、捎带修好的小家电、转运爱心捐赠物资……他的工装口袋总是鼓鼓囊囊,装着各家门锁的备用钥匙——那些子女在外地的老人说:“放小苏这儿比揣身上安全。”

在数智化浪潮中,苏建仍保持着传统手艺人的温度。当智能系统建议将某老人的包裹投递至快递柜时,他手动将其更改为上门配送,因为他知道老人关节炎发作,得把膏药送到他手里;他坚持手写气象提醒小卡片,塞在生鲜包裹里;遇到学生教材包裹,他总会用旧报纸包好书角……这些“多余”的举动,让他的客户投诉率连续58个月保持为零。

2024年,苏建被圆通快递集团总部评选为5星快递员,领奖台上他展示着磨破的第十双工装鞋,鞋底纹路竟与片区地图惊人重合。“真正的智能导航在这里。”他指着胸口说,“送快递不是比拼速度,而是传递温度。”此刻,后台数据显示,他累计完成912500件配送,相当于绕地球跑了5圈。

苏建的故事刷新了人们对“快递员”的认知:他左手握着智能终端对接数字时代,右手提着编织袋守护传统温情;他既能用算法优化配送路线,又会为八旬老人手绘取件指南。五年的奔跑中,他证实了真正的效率不是冰冷的数字堆砌,而是将每个包裹都化作一次温暖的抵达。

当年轻人热议“躺平”时,苏建在楼梯间踏出向上的脚步;当社会焦虑于“代际鸿沟”时,他用快递车搭起沟通的桥梁。他以车轮丈量大地,用包裹传递心音,让科技有了温度,令劳动绽放尊严,这份属于新时代劳动者的荣耀,正藏在每个被轻轻叩响的门扉后,每个被妥善安放的快递箱中,每次气喘息匀后的会心微笑里。

来源:达拉特旗总工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财经   达拉特旗   劳动模范   街巷   劳动者   温暖   苏建   快递   包裹   老人   圆通   生鲜   智能   保温箱   工装   鸿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