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湛江荔枝林到跳水训练馆,18岁的奥运冠军正在与体重秤进行一场无声的搏斗。
湛江的夏日阳光下,全红婵踮起脚尖,伸手摘下枝头鲜红的荔枝。家乡的热带水果甜蜜多汁,但镜头前明显圆润的脸庞和粗壮的大腿,却在网络上引发一片担忧。
全红婵在荔枝园
四年前,东京奥运会上那个14岁的“水花消失术”创造者,如今正面临运动生涯最严峻的挑战——体重增加。
2025年7月20日,广东跳水训练馆里,全红婵将弹力带绑住双腿,艰难地模仿入水动作。仅仅完成两个,她便累倒在地,而身旁的师兄却轻松自如。网友的评论如潮水般涌来:“感觉120斤”、“大腿太粗了”、“怎么又胖了”。
全红婵不同时期体型对比
体重警报,奥运冠军的身材之变
2025年7月,全红婵回到湛江老家休养的画面引发广泛关注。社交媒体上的照片清晰显示,这位两届奥运金牌得主“明显胖了一圈”,与去年巴黎夺冠时判若两人。
网友目测她“像胖了20多斤”,腿部线条明显变粗。
在跳水界,体重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国际泳联数据证实,体重每增加1公斤,入水转动惯量增加5.7%,细微偏差足以让金牌变银牌。
全红婵坦承:“体重涨了动作也会变形,曾经的感觉可能找不到了。” 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她招牌动作207C的稳定性,曾经如教科书般完美的入水水花控制,如今已大打折扣。
变化不仅体现在跳水池。全红婵脸部表情被媒体描述为“失去了原有的灵动”,显露出“对前景的迷茫”。体重增加和状态下滑的双重压力,让这位18岁的奥运冠军显得格外沉重。
全红婵胖了很多
发胖背后,家族基因与自律困境
全红婵体重增加的背后,隐藏着双重挑战。家族遗传的易胖体质成为她难以逾越的先天障碍。
母亲和哥哥体型丰腴,妹妹全红姚在放弃跳水后体重迅速飙升,这些家庭成员的体型变化预示了全红婵面临的基因困境。
更严峻的是自律性考验。与队友陈芋汐的极端自律形成鲜明对比——陈芋汐电子秤随身带,一天称十次体重,只要超过43公斤立即断食,连队友啃苹果都躲着走。
而全红婵在2025年5月公开承认:“我觉得目前面对最大的困难的是不能自律吧!”
全红婵只顾吃零食
教练陈若琳透露,全红婵曾因偷吃零食自责,坦言“管不住嘴是最大敌人”。巴黎奥运会后两个月的放松期,成为体重失控的直接导火索。当美食诱惑遇上易胖基因,全红婵的体重管理变成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食品公司给全红婵送辣条
发育魔咒,女子跳台的天敌
体重困扰几乎是女子跳台选手的职业宿命。跳水名将高敏曾预警,全红婵最大的挑战将是“像走钢丝一样”的发育关。当身体开始发育,技术动作与力量需求产生冲突,稍有不慎便可能受伤或技术变形。
历史教训比比皆是。奥运冠军任茜在2017年遭遇发育问题后逐渐淡出赛场;世锦赛冠军贾童因1米55身高匹配110斤体重而无缘北京奥运会。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曾感慨:“体重是她们的天敌。”
对身高已从1.43米增至约1.50米的全红婵而言,这场战斗尤为艰难。某省级跳水队教练指出:“体重一增加,整个动作的完成、压水花的质量都会下降,这是很严重一个问题,很多优秀跳水运动员都因为体重问题告别赛场。”
全红婵恢复训练
双重压力,伤病与舆论风暴
体重危机之外,长期高强度训练导致全红婵伤病缠身。腰部劳损、关节积液、肩部脱臼以及手腕损伤接踵而至。2025年,她因腰部劳损和脚腕旧伤退出全国赛,缺席世锦赛,最终回到省队治疗。
更令人心寒的是舆论环境的变化。与巴黎奥运会后“载誉归乡”时国家队专人陪同、专车接送的待遇相比,此次因伤退赛回家的全红婵,“家门口不再门庭若市”,甚至国家队未安排专人跟进其康复进展。
从万人追捧到门庭冷落
网络评论更加刺骨:“不自律,爱出风头,也许也就这样了”、“被自己的任性和饭圈废了”、“素质决定一切”。这些声音与四年前全民宠爱的“婵宝”形成残酷对比。
全红婵曾在比赛后因饥饿影响状态,哭着对教练陈若琳说:“真累,想吃饭”。发育期运动员面临的饮食控制困境,在那一刻显露无遗,控制体重可能影响比赛状态,但放任体重则直接危及职业生涯。
艰难回归,从荔枝园到训练场
面对危机,全红婵的回归之路已经开启。2025年7月20日,她现身广东跳水队训练馆,戴着耳机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康复训练计划包括低强度力量训练、水中动作练习及核心力量加练。
全红婵恢复训练
教练团队采取了针对性措施,将她的招牌动作207C拆解为起跳、转体、入水三个阶段进行专项训练。这种科学方法曾帮助全红婵将原本成功率低的207C练成优势动作。
康复周期设定为三个月,目标直指2025年11月的大湾区全运会。央视体育记者透露,若恢复顺利,全红婵将在下半年重新投入系统训练。
教练陈若琳调整了训练策略:“这个周期主要靠她自觉。毕竟大了,不可能像以前那么严厉了,加上可能马上进入叛逆期,需要换一种方式对待。以前需要严厉一点,现在需要哄着一点。”
全红婵恢复训练,但体重还是堪忧
未来之路,悬崖边的三岔口
全红婵的运动生涯站在了十字路口。2025年11月的全运会成为关键考验,若表现不佳,退役可能提上日程。业内已开始讨论她的三种选择:
效仿张家齐进入大学深造,学习体育相关专业;像师兄谢思埸那样回省队当教练;或回归家庭享受生活。全红婵曾真诚表示:“退役后想回家”,渴望陪伴家人弥补缺失的亲情时光。
支持的声音依然存在。有网友鼓励:“没问题!来得及的,从现在起,训练下苦功夫,王者归来不是梦!全运会打脸那些提前唱衰你的人”。品牌方持续支持,央媒肯定其过往付出,家人给予温暖关怀,师哥谢思埸提供指导。
郭晶晶生下三个孩子后依然保持体重的例子,成为全红婵的潜在榜样。而陈若琳的亲身经历更具参考价值——她曾每天只吃一顿饭,通过节食和大运动量训练克服发育关。
训练馆的灯光下,全红婵又一次从垫子上爬起来,重新绑紧弹力带。汗水浸透了训练服,紧贴着她不再纤细的腰身。网络上关于退役的议论甚嚣尘上,老家果园的荔枝季已近尾声。
全红婵陈芋汐体型对比,明显陈芋汐苗条多了
2025年11月的大湾区全运会倒计时牌一页页翻过。当其他运动员在泳池边精确计算每一卡路里时,这位曾让五星红旗三次在奥运赛场升起的少女,正用加倍的力量训练与基因和地心引力抗争。跳台上轻盈的体态可以征服裁判;跳台下沉重的肉身才是真正的试炼。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